电影我的电影院香港

我的电影院~大师影像之二《十二怒汉》(美国1957版)

2018-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抱混沌

个人的偏见总会遮隐真相  在贫民窟长大的18岁少年因杀父嫌疑在等待最后的判决。

证人言之凿凿,铁证如山。由十二名陪审员组成的陪审团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达成一致意见。他们若能提出“合理怀疑”,嫌疑人即可被无罪释放;若罪名成立,少年将会被判处以死刑 。

在一间小房间里,十二个不同职业和生活背景的陌生人聚在一起。

他们中有冷静的球队教练、能说会道的广告商、仁慈仗义的工程师、理性冷静的股票经纪人、赶时间看球的推销员、家庭关系不和谐的暴戾中年…… 在组织者不厌其烦地说了几次“开始”之后,第一轮投票正式开始。第一次表决结果是11票有罪对1票无罪。在大家早早地认定男孩就是杀人凶手的情况下,首先站出来投无罪票的是工程师戴维,他的初衷是为了让一个生命的去留有一个被争辩的机会。随着对三个关键证据的推测,赞成无罪的氛围开始扩散开来。他们“持之有据”地对现有证据提出了“合理的怀疑”:老陪审员说年迈的目击证人不可能在15秒内走过整个走廊目睹嫌疑犯冲下楼梯;嫌疑人使用弹簧刀的方式不对;另一个目击证人或许是近视眼,很可能看不清杀人的真实场景;少年嫌疑犯的刀可能被人捡去;他之所以记不清楚电影的名字也许是因为太紧张……对少年是否有罪的表决出现戏剧性的改变:11对1、9对3、8对4、6对6、3对9、1对11。

认定无罪与有罪的比例从最初势单力薄的1:11到最后逆转为11:1。暴戾中年仍在抵抗,而最后当他在其他11人的逼视下,他由此顿悟:自己之所以认定少年有罪的原因在于自己与儿子的紧张关系。他咆哮着对照片中的儿子喊出“是你毁掉了你自己的一生”,最后他啜泣着说出了“无罪”,给这场漫长的辩论了了局,也给自己对儿子爱恨交织的感情一个了结。不同观念、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冲突和较量,最后,十二位陪审团员负责任地投出了自己神圣的一票。他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无罪!由此,避免了一场悲剧的发生。怒汉们顶着各自的偏见与情绪捍卫着自己的东西。他们中有人外表软弱内心却坚韧,有人多愁善感心地很善良,有人很敏锐,有人很幽默。这里有狭碍的经验与情绪,有求胜的迫切之心,有懒惰的简单思维,有胆怯的人云亦云和自私的见风使舵…… 而在偏见与情绪之下,他们有正义感,他们尊重事实和逻辑程序。 这是一部内涵极其丰富的电影。以对群像的描绘展现了论辩的全过程:从异议、辩论、说服、争吵、推理到共识,从而淋漓尽致地揭示了美国两百多年的陪审团制度,以及这个制度下优秀的民主文化和在这种文化中氤氲出来的公民性格。由此,我们也审视了司法程序表象下真正的法理公义;由此我们也明白了:每个公民必须尊重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去维护法律的本质和初衷——撇开任何阶级和偏见。

  

  影片沉稳内敛,在一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和有限的空间里,通过运镜、光线、布景的变化,娴熟精准地表现出了其主旨:“个人的偏见总会遮隐真相!若我们有错,但我们可以有合理的怀疑,因为这是我们司法制度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编剧:瑞吉诺·罗斯

导演:希德尼·鲁迈特(美国)主演:亨利·方达李·科布马丁·鲍尔萨姆杰克·瓦尔登埃德·贝格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