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命好,谁的命不好,真相惊人...
袁了凡:立命之学
◆◆◆
文 |石禄生
前言
中华五千年,华夏文化一脉相承,厚积薄发,最终形成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东方哲学体系。至明末清初,中华儒文化的积累已然抵达了历史的高峰,儒家知识沉淀闪耀着智慧的光华。
也就是从这一时期起,广大读书人的家庭乃至士大夫阶层的宅第,兴起了儒家文化字板刻制之风:即以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木板为载体,在其上刻制儒家经典语录或记述儒家圣贤格言,用于家中摆设,以自勉或激励家人遵守儒家为人之道。
这些字板文化,可谓字字珠玑,无不是儒家智慧的结晶。对于今人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启示意义。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现藏有一套制于清代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抚去灰尘,颇为惊艳。该套字板记述了宋明清三个时代一些理学名家或儒风大家的哲理思想,每一屏单独记载一个人物,总计八屏八个人物。
因此,该套字板每一屏都是独立成篇的启示格言,屏块之间可忽略次序。笔者试着分别予以解读。
1
中国有句古话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原话出自《论语·颜渊》,反映的是孔子本人的命运观:人的一生之命,冥冥中自有定数。
这种命理思想,追根溯源,或许来自于古老的《周易》理论。
孔子画像
但很显然,传至春秋时期,贵为中华思想第一人的孔子,也接受了这种命理之说,信以为然。
既然连孔子都信奉“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天下的凡夫俗子们当然更逃脱不了命理思想的约束了。
所以说,中国历史上下几千年,这句话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信命,是大多数古人的基本精神信仰。
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仍然是许多人的精神鸦片之一。
挣不了钱的,买不起房的,娶不上媳妇的,生不了子嗣的,遭遇种种失意的,凡此种种,谁都有可能有意或无意,认真或半开玩笑地说上一句:“命里注定的。”
相对于古人对命理运数的坚信不疑,现代人的命运信仰是比较复杂的,有时候“信”命,有时候不信;失意者“信”的多,得意者不以为然;文化程度低的人“信”的多,文化层次高的人往往信奉“人定胜天”。
这也很好解释:科学技术和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在主流文化认知体系下,命理这种东西基本被判定为迷信或伪文化。这种认知无疑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但即便是如此,“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仍给我们每个人以无形的、或多或少的心理暗示。
其实早在明代晚期,有一个人就对周易文化派生出来的命理学说提出了批判性的否定,并创立了与之相对的、颇具唯物主义色彩的“立命之学”。这个人就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袁了凡(本名袁黄)。
提到袁了凡,很多人会想到《了凡四训》。
没错,作为中国古代家训家规文化的鼎峰之作,《了凡四训》是相当伟大的思想文本。而且袁了凡正是在“四训”中提出“立命之学”的。四训中的其他“三训”分别是“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
立命、改过、积善、谦德,正是这四个方面,形成了袁了凡的“四训”:
◆“立命”,教导人们如何跳出唯心的命理困境,努力改变命运;
◆“改过”,指导人们如何改过自新,毕竟人无完人嘛,这也是唯物主义的先进观念;
◆“积善”,提倡人们积德为善,获得好报。这一理论颇有佛家文化的基因,但不得不说,这仍是伟大的思想,它是明代慈善业的精神基础。
◆“谦德”,主张谦虚、德行为先,这点自不必多说,放之四海而皆准。
由上可见,“了凡四训”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塑造儒家君子人格的关键部分,一针见血,十分了不起。
但是,本文无意详述了凡四训的思想文本,而是聚焦于袁了凡的“立命之学”理论。
现藏于福建品藏文化公司的儒家文化八屏字板,即有一屏提及了袁了凡的“立命之学”。字板文字为:“袁了凡曰:士君子存心济物,使海内人少我不得,则天亦自然少我不得,积德行仁,即此便是立命之学。”
福建品藏文化公司收藏
大概意思是说,君子存心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这使得世人都离不开他,上天自然也离不得他,如此积德行善,就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最佳方式。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立命之学”固然是袁了凡的标志性家训理论,但字板中的文字原话并不是出自于袁了凡之口,至少袁了凡不是说这番话的第一人。
历史上说这番话的第一人,是北宋的隐士诗人林逋。
此人是宋代著名的隐士,文学、书法、思想造诣闻名天下,跟范仲淹等人交好,其诗书之名颇得陆游、黄庭坚等名家赏识。有兴趣的读者可自行了解,本文不赘述。
作为宋代了不起的民间思想家,林逋的很多思想语录,后来被世人归集记载下来,并由此形成了《省心录》思想文本。
《省心录》中即有记载:“士君子存心济物,使海内人少他不得,则天亦自然少他不得”。
显而易见,林逋的这句话,跟明代袁了凡的“立命之学”思想是相通的。由此,袁了凡引为自用,将文中的“他”改为“我”,使之成为“立命语录”之一。
2
作为“立命之学”的创立者,袁了凡的自身命运轨迹,就是验证“立命之学”的案例典范。
袁了凡曾经是命理思想的顽固信仰者,凡事总喜欢说:“这是天注定的”。
但后来,由于受一名寺庙高人的指点,袁了凡通过个人努力,成功地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从此,袁了凡成为坚定不移的“立命”论者,即认为只要通过个人的后天努力,命运是可以改变的。
1533年,袁了凡出生于浙江嘉善县。他幼年丧父,母亲希望他去学医。在此意义上,袁了凡很早就被指定了命运方向。
少年时期,有一回袁了凡在一座寺庙里遇见一个隐世老者,看上去像是个世外高人。这位老人看了看袁了凡说:“这位少年,我看你气宇不凡,有当官的命,你怎么不读书考功名?”
一问得知,老人姓孔,云南人,自称深得易经学真传,精通命理,他对袁了凡说:“听我的,不会错,你命里该读书当官。”
不得不说,在这点上,孔姓老者算是说对了,而且也说通了袁了凡。于是袁了凡过了几天,就去学馆拜师读书了,准备以后去考科举。
但是有一点让袁了凡很是郁闷,孔姓老人不但算定了他命里该读书为官,还算定了他每一次考试的成绩:“某年某月考童生,你会得第几名;再某年某月府考,你会得第几名;又某年某月考贡生,你得第几名......”
凡此种种,每次算卦都精确到了考试名次,而且成绩都是中等而已。更神奇的是,还都被孔老人一一说中了。
久而久之,袁了凡就失去了发奋读书的动力:“反正连考试得第几名都是天注定的,再刻苦也没有上升空间。”
更可怕的是,孔姓老人还算了袁了凡的命运定数:“你会在某年某月开始当官,但任期只有三年半。五十八岁那年,你会告别人世。”
袁了凡顿时心灰意冷:“一切都是已知的,这样的人生还有什么奔头?”
再后来,袁了凡在南京栖霞寺认识了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云谷禅师。
认识的过程是这样的:袁了凡跑去寺庙里,一言不发,跟云谷禅师相向而坐,陪他打起坐来,这一坐就是三天。
袁了凡与云谷禅师
到了第三天,云谷禅师先忍不住了:“你这位后生倒是很有定力啊,难道也看破红尘了?”
袁了凡无奈地说:“不是我定力好,而是算命先生算定了我的命运,我实在是对人生没什么想法了。”
云谷禅师何等高人?他见袁了凡被算命先生束缚了心志,便善心大发,对袁了凡说了一大堆人生大道理,都是劝他要上进的话,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是:“命由我作,福自己求。”
用现在的话来说,大概意思是: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人生之福要靠自己奋斗。
云谷禅师的造诣当然要胜过孔姓算命老人,袁了凡没有理由不心服口服。于是他听从云谷禅师的教诲,开始发奋读书。
或许是心理解放的原因,后来袁了凡每每考试,取得的成绩,跟孔姓老人算定的名次都不一样了,均优于孔老人的预测。
3
万历十四年(1586),袁了凡终于考中了进士,开始了为官生涯。他先后任天津宝坻知县、兵部主事等职务。
袁了凡为官的时间显然超过了孔姓算命老人算定的“三年半”,但也确实不算长,前后也就七八年时间吧。
袁了凡最辉煌的仕途业绩是,他在1592年驻守朝鲜平壤的时候,率领3000名朝鲜兵击退了日本侵略军。
但不久之后,袁了凡就因得罪上司被罢了官。他从此回乡隐居,潜心做一名学者,著书立说。明代一代思想大家,就此诞生。过程不赘述。
值得一提的是,袁了凡后来不仅成为了大明晚期的思想巨人,而且他还博学多才,在天文、水利、医药、农学、算数等领域均有建树。他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完全改变了命运。
袁了凡病逝于1606年,享年七十四岁,毫无悬念地闯过了孔姓算命老人给他预测的“五十八岁”生命大关。
终其一生,无论是读书、为官,还是做学问,对袁了凡的人生影响最深的无疑有两个人:一是孔姓算命老人,二是云谷禅师。
前者带他的影响,以负面的心理包袱居多;后者才是他生命中的贵人。亦因如此,袁了凡视云谷禅师为一生的恩师。
自己的命运自己做主,努力就能改变命运。这一思想认知,放在今天似乎不足为奇。
但在千年以前的明代,袁了凡能有如此认知并创立“立命之学”,无疑是划时代的成就,凭此一点,足以堪称伟大:“立命”之说打破了几千年的传统命理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