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写作

“Form Mozart To Mao”一些关于《百花争艳》的思

2017-11-07  本文已影响20人  伍照雯

       我相信,当《百花争艳》这样一部舞台音乐纪录片被推向历史舞台时,最为音乐爱好者无不为之震撼。我们在查找一些优秀的经典的演奏家演奏一些曲目的时候,搜索起来总是零零碎碎。如果有一部作品能将这些优秀的名曲器乐演奏家的作品囊括在一起就好了,那么《百花争艳》首当其冲。

《百花争艳》拍摄于1975年,当时由于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访华,而开始进入蜜月期。中国政府汇集了当时中国的顶尖歌唱家和器乐演奏家组成中国艺术团,准备派往美国进行艺术交流和演出。就在中国艺术团整装待发之际,美方在审看节目单时,发现一首由吴雁泽演唱的歌曲中,有一句歌词: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认为,这首歌曲不适合这次的艺术交流,要求中方换歌或改歌词。而中方却认为这不仅仅是一段歌词的问题,而是个政治立场问题,坚决不肯退让!因此而没有成行。在随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艺术团被安排进行了全国巡演,广播电视都进行实况转播,还拍摄了这部舞台艺术片纪录片,这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

       看完精彩的影像资料后, 当我倍受“震撼”的同时,作为一个西洋乐器的学习者,我的敏锐性告诉我“怎么只听到一个钢琴独奏曲,而没有其他西洋乐器形式的作品”随后我对节目的内容做了归纳与总结。



       很明显,有关于西洋音乐的演出形式仅仅只有一种!没有其他小提琴的演奏等。从某种程度上说,1976年的中国音乐形态是不完整的,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殊的大环境下,有一大批的西洋音乐学习者遭到了迫害,导致西洋音乐在那个年代的一个断层。

       文章的题目引用了一个纪录片的名字“Form Mozart To Mao”(“从莫扎特到毛泽东”),影片纪录了小提琴大师斯特恩1979年对中国的访问,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风貌。这两部片子间隔时间非常近。虽然一个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大融合,一个是西洋音乐在1979年的中国的发展情况,但都反映出那段时间我国音乐的“不完整”,并且这个影响到现在仍然存在。近些年来笔者观看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亦或是小提琴等比赛、或者范克莱本国际大赛,韩国人获奖的比例人数逐年增长,来势“凶猛”。当然排除老牌的钢琴选手,俄罗斯的获得的第一。但是很多比赛确实是韩国人的天下,不仅得冠军,而且决赛如果有三名决赛选手,其中有两名就是韩国人,六名决赛选手其中有三到四名韩国选手,并且水平很高。这个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西洋音乐发展得到了重创!!!

       可话说回来,虽然那个时代对于西洋音乐在我国的发展止步不前,但前辈们对待艺术认真的态度恰恰是现在很多“音乐人”缺失的。太多的“靡靡之音”充斥着我们的耳朵。影片恰似一股清流警示着新一代的“音乐人”。我们在“吃西餐”的同时,怎么样“吃饱、”“吃好”、怎么样将弥补我们在“断层”那一代所缺失的,无疑是需要我们去践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