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参照”的境界
参照的选择很重要。
今天跟小孩谈话,话题是:延迟开学了,这些天的时间安排。
然后我提出讨论每天安排多少学习时间比较合理:
小孩:我想学的时候就学,想玩的时候就玩。
我:这么说学习这件事不重要了嘛。
小孩:怎么不重要了?
我:既然是重要的事,我们是不是每天给它安排一个时间?
……
小孩:旁边家的小孩就不用学习。
我们谈了半个多小时,在听到她讲上面这句话时我恍然大悟:由于我们选择了不一样的参照,所以我们很难得到一致的观点。我的参照是我的心目中的理想孩子,而她的参照是旁边邻居家的孩子。所以除非我们商量出一致的意见:我和她都接受和欣赏的孩子是怎样做的。否则,很难做出让双方都满意的决定。问题是在她认识的小伙伴中可能经常会找不到这么一个适合作为参照的小朋友,尤其是当你的小孩在她的圈子中已经算是比较优秀的时候,并且也不适合把自家的小孩跟别家的小孩做比较——一旦比较就容易造成误解和伤害,而且小孩会倾向于选择跟表现比她差的小孩进行比较从而获取安全感和优越感(我比她表现好,你应该喜欢我而不是她,所以我是安全的,我是比她好的小孩,我比她优越),而家长会倾向于选择跟表现更符合自己内心理想小孩的小孩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确认感和认同感(我的小孩应该是这样的,这样的小孩才是我亲生的;其他优秀小孩的家长也是这么教育小孩的)。
所以我寻思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和她讨论应该怎样怎样,当她坚定的认为别的小孩不都这样吗甚至还不如她的时候,你跟她谈论应该怎样怎样会让她感到可笑、厌恶、荒唐、强迫,而是想办法拓宽她的视野,为她创造更大的圈子,培养她跳出自己的小圈子看问题的能力,从而帮助她学会建立动态的参照和发展的眼光。从这一点上看,孟母三迁的确有很积极的意义;环境对人成长的影响也很重要,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有八成是正确的;所谓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是成立的。
回到现实的问题,“赢在起跑线”这一说法不无道理。发达地区越来越发达,富贵阶层越来越富贵,起点所能拥有的“参照”起了很大的作用。同样是亲子旅游,平民家庭可能在考虑省内还是省外,富贵家庭则可能在考虑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而平民出身能达到富贵阶层的万中无一万万中无一。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阶层固化和对立问题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虽然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参照的形成。处在不同的层次,就会拥有不同的参照。这是现实,而非环境决定论。
教育不公平自古如此,也将长时间存在。家长的参照不一样,小孩所能获得的参照也就不一样。但是,家长和小孩都没有选择,家长不能选择生的小孩是什么标准的,小孩也不能选择生她的父母是什么标准的。
所以,可以抛开这一切你决定不了也改变不了先天因素,也抛开那些你终其一生也可能难以改变的后天因素,仅仅去关注你所能影响和改变的。比如,一颗包容的心,一个积极的态度,做一个乐观的人,做一个兼爱的家长。这不是物质问题,这是精神问题,这是做人的境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