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赶闹子
2025-11-03 本文已影响0人
蒋六元
在我的家乡,赶闹子是刻在日子里的习惯——只要不逢十,四周总有热热闹闹的场子可去。梳子铺的闹子赶一、四、七,排龙山是二、五、八,水字桥则占了三、六、九,三个闹子轮着转,日子总少不了烟火气。
这“闹子”二字,真是半点不掺假的名副其实。天还蒙着层麻麻亮的光,闹子上的生意人就先醒了:杀猪佬早早守在猪肉摊位上,米粉店的大骨汤在灶上咕嘟冒泡,包子铺的蒸笼一揭,白胖的包子裹着热气往上窜,香味早早飘出半条街。四乡八邻的乡亲们也不怠慢,三五成群地往闹子上赶,脚步里都带着盼头。最急的要数家里的小把戏,大人早早热好的饭扒拉两口就放下,扯着衣角吵着要去闹子吃米粉、啃包子,心里更惦记的,是街角那个现炒现卖的油炸粑粑,咬一口外脆里软,满是油香。
等天彻底亮透,连走路要拄着拐杖的八九十岁大爷大娘,也慢慢挪着步子来赶闹热。他们手里捏着几张皱巴巴的钱,兴许逛一上午也舍不得买样东西,可就是愿意往人堆里凑,听听叫卖声,看看来往的熟人,每个闹子都要到场才安心。
等到闹子真正“大开敞”,那才叫个琳琅满目。乡下人自家养的土鸡、土鸭,被绳子拴着脚,在竹筐里扑腾着翅膀;老人家舍不得吃的新捡菌子,一朵朵摆在竹篮里,菌盖沾着晨露,鲜亮得晃眼;还有那密封在塑料袋里的笋干,一打开就飘出股子山野的清香,乡下人实诚,不耍半点巧劲,抓起一把递到你面前,摸着手感干交交的,满是实在。
其实家乡人赶闹子,图的从来不止是买东西方便。更多时候,是赶那份热热闹闹的人气——跟熟人唠两句家常,看孩子们追着跑,闻着满街的食物香,心里就踏实得很。在老家的那些日子,我也总爱跟着去赶闹子,走着走着,就把日子走成了最鲜活的模样。——文/蒋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