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那些在阅读中度过的好时光
不知道是不是深陷画画课程赶作业的忙乱之后特别需要调整,还是特别不顺畅的压抑需要排解,九月的后半个月,我一头扎进阅读的时光里,享受着一本接一本读下去的感觉。
好久没有这样集中读书,我印象中的两个周末,都不由自主在初秋的午后阳光里,沉入到捧着的书本里,不知不觉暮色四沉,而我,翻到最后一页,满足地合上书本,感到内心的河流在奔腾,各种想法在争先恐后地涌来,深沉的感情复杂的人性都在交织翻滚,竟至于久久无言。
好多次我想好好写篇读后感,关于生命,关于信念,关于无限可能的生活里那些也许不喜欢也许让人痛苦却不得不接受的部分,但不知怎么当打开一本新书,我又陷进去,只想着一页,接着一页,就这么读下去,在文字世界里得到最深的慰藉。
然后九月挥手作别,合上最后一本,回头看,读了八本书。
当再无新入手的书可看,想到过去的十几天,有种奇怪的感觉,这些书似乎有种魔力,带我进入另一个世界,我可以丢下对自己的执著,对伤痛的不解,对困惑的无助,对所得的沾沾自喜或者惴惴不安,进入到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体验不同的生活,不同的灵魂。有时我会忍不住朗读那些特别打动我的段落,有时我会对其中不解的部分耿耿于怀,不管怎样,这一本本书,伴我度过了美好的时光。
这八本书里,有五本是我觉得读着过瘾,想要有所思考有所回味的。
看矛盾文学奖作品,陈彦的《主角》,有着浓厚方言感的故事,带我进入忆秦娥执着单纯的秦腔世界,为她的苦难受,为她成为秦腔名角而高兴,也为她缺乏真正的爱和真正自我的一生遗憾和痛恨,同时也为秦腔的艺术性深深感动。小说后半部分多少有些弱,但还是要为充满地方特点的文学作品叫好。
被戏称为书名拖累内容的《乌克兰拖拉机简史》,来自英国作家玛琳娜·柳薇卡,是一本幽默风趣却带着沉重历史的小说。表面上看,是乌克兰移民到英国的84岁老父亲对祖国的独特感情,被36岁想通过结婚取得居民身份的胖女人瓦伦蒂娜利用,而两个女儿则想尽办法阻止父亲,这个过程中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但那些轻松幽默背后,不仅有着老父亲的寂寞乡愁,也有着乌克兰经历的严酷历史,有着移民融入和家庭问题,笑过之后体会到沉重。
麦家的新小说《人生海海》,作者说是一种新尝试。的确,和以往那些谍战小说不同,这个故事围绕一个村子里“上校”这一传奇人物的众生态,各种人性轮番上演,矛盾纠葛,友谊亲情,猜忌报复,这里有温暖的乡邻,也有无情的背叛。人生海海,什么都经历过,最后不过是返璞归真,曾经以性命死守的秘密,最后也不过是过眼云烟。
欧文·亚隆是我钟爱的心理学大师,上个月刚看完他的《成为我自己》和《浮生一日》,都特别喜欢。这次又打开了经典之作《叔本华的疗愈》。我看的是台版,译成《叔本华的眼泪》,患了癌症面临死亡的心理治疗师,让想成为哲学咨商师的前患者加入团队治疗,而后者坚持认为叔本华的思想是治愈人生的根本,团队每个人经历的变化,让人看到关系的重要性,我们的问题往往出自与自己的关系,与他人的关系。
我在九月的最后读完了美国作家约翰·威廉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写就的《屠夫十字镇》,反复体味大段的平实描述,再一次感到之前与作者那本名气更大的《斯通纳》类似的深沉平淡的氛围,但我更喜欢这一本。一个青年到西部寻找自我的过程,不是典型意义上的西部文学,没有浪漫的邂逅、传奇的英雄、杀富济贫,而是残酷的现实,萧条的小镇,以猎杀野牛剥取牛皮为生的猎人,青年看到的壮美大自然与屠杀野牛的血腥构成了西部风光,麻木,茫然,残忍,人性的残酷没有让青年陷入沉沦。那些大段的描写,场景感十足,画面生动浮现在眼前,而其中的深沉含义,则是需要多读几遍才可以体会到的。
好的深刻的作品会让人看到真相,没有那么赏心悦目,但有力量,有灵魂,有对世界对人性的认识,或许太残酷,但那是真相,真相让我们自由。
曾经我有些强迫症,打开一本书,读不下去也要硬着头皮翻完。现在我会更放松地看待读不下去这件事,也许只是没有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书,有时候也许真的不必再读下去。
所以有些经典什么时候开始也不晚。进入十月,取出书架上厚厚的《约翰克里斯朵夫》,穿过一个世纪,与罗曼罗兰对话,时光正好,阅读真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