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RID《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第一部分:人类长脑子,根本不是
1,作者是认知心理学。被书名耽误。书的内容精彩。
2,所有认知原理都是经过多重验证。
3,书中所有心理原理,经过学生、老师运用获得效果。
4,写作的方式,是按照你的认知心理写出来的。
1,你的大脑进化不是为了思考,而是为了用于:看、听、说。
人工智能,善于计算。人脑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辨别石头、避开陷阱等,看、听、说的能力强。
我们大脑不善于思考,依靠记忆进行“下意识的动作”。重复一直做过的东西。
如果,没切个洋葱、交个电费等,繁琐事,都要思考-然后行动,会很耗脑力。
为什么人热衷于智力游戏?看“烧脑”电视剧?
大脑不排斥思考,愿意做“适度挑战”的思考,拿到愉悦感。
心流,与此类似。适度挑战,解决问题,获得乐趣。
最内一圈,是无聊区,中间是学习区,适度挑战能够做好,最外一圈,是恐慌区。
学生如果学习的是“过于简单”,会无聊,过于困难,会进入恐慌区。
案例,18*7=多少?
步骤,拿8*7=56,然后,10*7=,然后,加起来。
环境信息,然后进入“工作记忆区”,开始思考,然后开始计算,7*8=多少,在“长期记忆区”里调取“7*8”的计算,
思考,来自左边的,“环境信息”,中间工作记忆区,右边是“长期记忆区”,看到信息,把长期记忆调取,工作记忆进行“思考”。
工作记忆的“空间有限”。这是它的最大特点。
一旦空间不够用,思考就困难。
看信息,调取长期记忆,也有步骤记忆,然后在工作记忆进行“思考”。
人看上去比较笨,可能是“工作记忆”空间比较小,这无法改变。需要学习节省工作记忆空间。
也有可能是“长期记忆”少,无法进行高效调取。
以下是我的看法和评价:
1,《思考快与慢》中,指出人有两套系统,系统一,直觉,快速反应,作用是“省电”。
系统二,是理性思考,反应慢,但是思考比较精准,缺点是“耗电”。
这里讲的“工作记忆”,调取长期记忆,是一个整个的思考过程。因此,作者讲的“思考”,是指系统二的长期思考。
而系统一,直觉,更多依靠长期记忆进行“直觉判断”,做出反应。
2,在《稀缺》中提出“带宽”,稀缺的衡量思维会占用带宽。而人的大脑认知,又无法每件事都做“理性思考”,因此,为了省电,穷人应对稀缺的方法,就是直觉上的调取长期记忆,沿用以前的方法来解决稀缺问题,陷入了稀缺的漩涡。也就形成了管窥之见。
3,在《真确》一书中,提出了很多大脑思考的局限。如,简单的“极端二分法”、“以偏概全”“负面直觉”等,产生这些局限的原因,最大的可能是因为,人类不善于做理性思考,偏好于“省电的直觉反应”。
我如何应用所学改善生活?
1,看数据。关注具体的“曲线分布”,而不是只看极端的“二分法”。
2,看数据,看周期,周期来进行推演,而不是看短期,或者负面直觉。
3,一旦看到“负面信息”,产生负面直觉,用具体数据进行曲线分布的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
4,独立事件原理。用独立事件来重新认识“事情”,而不是简单地给自己或者别人贴标签。做每件事情,无论成败,都只是“独立事件”,并不能由此给“这个人打标签”。
5,如何节省带宽?节省工作记忆?建立查理芒格所说的《多元思维模型》,把这些模型种在大脑中,也就是建立“长期记忆”。在遇到事情时,能够高效调取进行理性分析。
其中,包括他的《误判心理学》、复利原理、统计学、断裂点理论、临界点、微观经济学等。
6,由于“适度挑战”理论,大脑只对“有适度挑战”的事物进行学习,往往碰到一些朴素的理论无法进行“理性思考”。因此,必须进行“经典慢读”。用时间,逐个要点进行思考,用李叫兽的5个案例的方法来解读要点,建立联系。
尤其应该读经典的战略思维《好战略 坏战略》。
逐字逐句阅读和思考,做5个案例联系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