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上的那对母女
今天出去办事,回来时坐公交车。工作日的上午,不是上下班的高峰期,车上人不是很多,比较安静。
一对母女,母亲很年轻,也就二十五六岁年纪,女儿也不过一岁多,吐字发音还不太清楚。
开始注意到这对母女,是在没多少声音的车内听到这个年轻的母亲在教女孩颜色和图形,告诉女孩儿,这是橙色的三角形,女孩儿用稚嫩的童音重复橙色的三角形,如果没有母亲前面的示范声音,真听不清女孩儿说的是什么。
听着这母女一遍遍重复橙色三角形,我心里暗笑,又一个焦虑的妈妈,孩子话还没说清楚就教给她这些抽象的图形概念,肯定是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
好在一会儿这母亲就收起了颜色和图形,孩子却开始要妈妈手中的手机。可能刚刚学习的橙色三角形就在手机上吧,孩子应该还想看手机里其他有意思的东西。可是这母亲不同意了,坚持要收起手机。
女孩儿开始哭闹,嚷嚷着要看手机。妈妈说,我说不让看就不让看,哭也没用。女孩更大声地哭。年轻的妈妈急了,压着声音冲孩子喊,不许哭,给我憋回去,不要影响别人,我数1-2-3了。(多少妈妈用过这个办法,数1-2-3,以为这是魔咒吧,带着魔力,数完孩子就乖乖听话了。怎么可能,孩子只是被吓到了,被这三个数后面不可知的威胁。)
女孩儿果然声音越来越小,数到3的时候只有委屈的抽噎声了。女孩儿哭声小了,却求妈妈抱抱。那妈妈说,抱着呢。(孩子哪是在求抱,她是在求安全感,她怕被抛弃,怕失去妈妈的爱,她只是不会说妈妈爱我,妈妈别抛弃我,她只会说妈妈抱抱,虽然她就在妈妈怀里。)
安静了一会儿,女孩儿又不甘心地要看手机,妈妈再次被惹恼。妈妈开始叨叨着教训孩子,咱们今天就不能高兴去玩了是吧?要不现在就打车回家吧。孩子哭腔回答,去玩。妈妈继续教训,去玩就好好玩,给我调整好情绪。(妈呀,一岁多的孩子,她哪里懂什么是情绪?身为成人,又有多少人能随时随地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这个妈妈是要让一岁多的孩子来配合自己的情感需要和颜面需要,简直是太为难宝宝了。宝宝做不到呀!)
后来这妈妈还用了恐吓的最高阶段,说孩子要再不听话就把她扔出去。孩子哭又不让孩子哭,孩子只是反复地求妈妈抱抱。
听着这对母女的对话,我简直难受地要命。可是再想想这个年轻的妈妈小时候也是被这样叨叨、吓唬大的吧,长大当妈妈了又完全忘记自己当孩子时被吓唬被压抑时的感受,只是按照父母之前的模式来吓唬和压抑自己的孩子,一厢情愿地让孩子配合自己演绎一幅完美的母女画面。
我也曾这么干过,虽然没这么明显。好在我有所觉悟,我知道还有其他的选择。可是我还远远没有走到理想的境界。我还是经常焦虑,对孩子的学习有各种担忧各种逼迫,让孩子在我的唠叨和吼叫中迷失了自己。我常常看到自己的问题,却还无力更改。这对母女,让我也看到自己异曲同工的问题。
快下车的时候,一直在这对母女旁边的一位五十多岁的妇女跟这对母女搭腔,夸孩子听话。在她眼里这样的对话很正常吧,孩子听话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