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事·往事
(一)“寄人篱下”的“游客”
接触网络文字,是从人民网开始的,当时本来只是为了“网阅”才打开人民网的,由于看文有感故而忍不住以游客的身份在某文评论里赞颂了孔子。从此,开始了与憎恶孔子的写手及别的游客们之间的文字“大战”。经过一番又一番文明而不失礼且有理有据的“君子”姿态的辩论,我这个“游客”终于收获了“大儒”、“真君子也”这些过誉之称,并说服了几个极端排斥孔儒的写手不再戴着有色眼镜看孔子。好景不长,人民网改革后“搬家”,作为没有注册只发评论的“游客”,“新家”已不再收留我的文字,我的一切心血尽皆“灰飞烟灭”的同时我还被悲催地拒之门外,发表评论也总失败,而网友们也纷纷改名。一直自称为“老夫”以便自诩“德高望重”而用来填充底气的我即“审古论今者”只能悻悻离开人民网,原本打算注册的我因此也选择了一去不返。虽然自己收藏的文章及评论已证实灰飞烟灭,但自己曾发出的文字毕竟是自己的“生命组成部分”,在“脑盘”中还是有着“根深蒂固”的记录,故离开人民网之后,通过回忆和整理,将自己关于孔子或时政而发出过的评论的“思想碎片”记住了一些重点。不久前,注册《简书》之后,发的第一篇文章就是在当时的人民网争论对手们的刺激下产生出来的,算是“陈年老醋调新菜”吧。最可喜的是,让我流浪于脑中濒临忘记的文字有了一个有保障的家。也可以说曾经寄人篱下被“灰飞烟灭”的的文字们终于在“简书”这个新家“复活”了。
(二)住进贴吧的日子
离开这个失去存在感却刺激出我将“思想”转变成“文字”的欲望的人民网,我找到了贴吧。最初发现的是“儒吧”,并很快注册了个ID,与“审古论今者”这个眤称听起来档次不相上下。注册了贴吧名,便发了一篇《儒释道异谓同宗》的帖子,阐述了三者是以社会清平为宗旨的三种社会正能量,不应该内讧,而应该互补。这是我入网以来发出的第一篇文字。接着又发了一篇《解析一下“儒”字》,认为“儒”即“人需”,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而出现并因“人的需要”不断演化和完善下去的一种中国文化标志之一。后来又发现了不少别的吧,总爱去“夸夸其谈”一番以收获一下存在感。请原谅我发现我的家乡吧发现的太晚了,为了不使自己知道的家乡发生过的奇葩而又重大的文化事件随着自己百年后的入土而烟消云散于历史棺材之中,无私地热爱着家乡的我不顾一切地把自己所知所访毫无保留地和盘托出,发在吧里。还好,付出的努力没有白费,发出的帖文多次被加精,同时获得了热爱家乡的“乡吧友们”对我的支持。
从此,我象个“串家老耗”一样,喜欢在各个吧中串来串去,并在相应主题的吧里留下自己的“脑波段数据”。我发现“没心没肺”的我更喜欢“掏心掏肺”地在别人的帖下发表评论,自认为象个“热心大姐”。当然,大家可不这么认为,都亲切地称呼我为“哥”,让我倍感得意的是,居然有人称我为“先生”,“老先生”。哈哈!就算人家是客气一下,也值得我飘一阵子啦。为此我常常想象自己粘上胡子,剪掉“马尾巴”梳了个背头,再戴上一对瓶底儿,严肃而慈祥地照着镜子,对面出现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先生”的场景。
当然,喷子也不少。喷子们虽然只是以文字这种文明形象出现,但他们的文字组合透露出背后的人是个什么形象。大概与我不久前发的《泼妇赋》中的泼妇有一拼吧!人民网中的对手们,至少只是语言激烈,但还是有一定修养的。贴吧喷子,似乎是从下水道钻出来的泼妇。当然了,喷子只是少数,而且常遭封号和删帖。可笑的是,我这么文明礼貌且理智客观的人,也会因意见不同被称喷子。好吧,喷子就喷子,就当我是从云彩里扑楞着翅膀洒下雨露的“喷子”吧。
(三)加入简书
经亲友介绍,我始知,居然有“简书”这么个地方,我巡视一番后,发现这里一派祥和,算得上是一块净土,于是马上注册。由于我既然来这里,就是要写东西的,而且是释放个人小宇宙能量来的,没文心不成。有“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的毛病的我无剑胆也不成。故以“文心剑胆”为号,并且发愿不再更改此号。
为尊重《简书》这个平台,我除首发文章是为了让“灰飞烟灭”的文字“复活”以外,别的文章,无论优劣,皆不愿用发表过别的平台的文字。嘿嘿!哥,就是这么任性!
来到《简书》,会了一大堆的文人雅士,始发觉这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大家皆可为吾师,为吾友。可谓收获甚多!
既来之,则安之。我将在此边学边写,攀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以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心路!
无论风晴雨雪,无论坎坷平川。只要《简书》能见证我的航程,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