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子呓语成长励志散文

枝子呓语‖露天电影的歌声似乎还响在耳边

2019-05-01  本文已影响13人  战旗报与夏夏
枝子呓语‖露天电影的歌声似乎还响在耳边 枝子呓语‖露天电影的歌声似乎还响在耳边

现在,人们时不时在影院看电影,坐在柔软的沙发椅上,品着可乐,绿茶,吃着爆米花,或者膨化零食,如薯片、薯条、锅巴、坚果蜜饯等,直击味蕾的食品。冻不着,热不着,风吹不着,日晒不着,雨淋不着。更高级点的,有系列音响系统、高清晰度放映机及宽大明亮的银幕,可自由调节式座位舒适宽敞,并配有中央空调等设备。禁不住想起了在老家看电影的日子,那才叫“青葱岁月”,回味悠长!放映条件虽差,露天电影,风啊雨啊霜啊雪啊,都难以抵挡,但也值得慢慢回味。

经常看的,比如《奇袭》、《南征北战》、《金光大道》、《草原儿女》、《我们村里的年轻人》、《地雷战》等等。 像非常熟悉的歌声:“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苦菜花》插曲:苦菜花儿开,香又香,朵朵鲜花迎太阳,受苦人拿枪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苦菜花呀,花儿开呀,香又香,朵朵鲜花迎太阳,受苦人拿起枪,闹呀闹革命,永远跟着共产党。歌声经久不衰,到现在还都能传唱。纪录电影《学大寨》《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插曲,也很美,比如:敢叫日月换新天,一道清河水,一座虎头山,大寨那个就在那山下边,七沟八梁一面坡,层层梯田平展展,层层那个梯田平展展,牛羊胖乎乎,新房齐崭崭,炕上花被窝,囤里粮冒尖,银光满屋喜气多,社员梦里也笑声甜,一朵红花开,百里光闪闪……

那个时候,农村放电影,可是个兴师动众的事儿,因为不常放,有时几个月才放一场。对于农民兄弟来说,可非同寻常,像过节一样。放电影的一应事体由公社文化站负责,后改为乡文化站或镇文化站,具体有个电影组,放电影的一切事宜都由他们来管。一段时间,文化站名存实亡,经营形势不太好,入不敷出。加之,有了电视,人们看电影的欲望慢慢地减弱了,有的地方好几年也不放电影了。

这两年,城里的影院,变得火热,看电影的男男女女,叫作顾客,或者观影者,一天比一天增多。

在本村放电影,从上午就吵吵,在大喇叭上广播,从支书到百姓,从革委会主任到民兵连长,从大人到小孩无不关心,奔走相告。我当时上学,心里也惦念着看电影的事儿,顾念着这个家,顾念着他们四个,爸就不惦念了,因为他在乡里工作,看电影机会要多,但也不忘告诉他一声,当碰上放电影时,他同大家一道去看。

到了下午,天还未黑,村上就选在视野宽阔的地方,早早的挂起屏幕。场地上摆满各家占位置的各式各样的小凳子。到洪城上学的时候,因回来的晚,只能将凳子摆在后头。匆匆忙忙吃过晚饭,就领着妈妈和妹妹们去看电影了。场地上人声鼎沸、你呼我唤,好不热闹。

当时,村上还没有通上电,放电影还需要小型发电机。“隆隆”的噪音,似乎是放电影的一种显摆,一种宣告,人们也没有表现出反感机器声。但为了人们更好更安静地看电影,就将发电机放的离放映场地远一些地方,用电缆线连接起来。

天渐渐的黑了,四周都是黒窟窿洞,黑暗已经把整个村子笼罩了,唯有放电影的地方亮着耀眼的灯,放电影场上集聚来了全村的或者外村的男女老幼,人们都盼着电影马上开始。等放电影时,天色已经全黑了。小青年们,和一群半大不小的孩子们,在场地上追逐打闹,有时还会“制造”人为的“挤”。村上民兵,在民兵连长带领下,在四周巡逻,对这人为制造“挤”的人员,还进行“打击”,不时拉出来一两个“捣蛋鬼”教训一番。村支书在放电影之前,要发表一番演说。我忽然想起来,铁凝在《桔跺》里,写看电影的通知,看那说话的语气和颠三倒四地重复样儿,很像我老家的情景。

全体的党员,全体的团员,党员团员党团员!全体的贫下中农!今儿黑介放电影,今儿黑介放电影!电影叫尼迈里访问中国,就是外国人访问中国。尼迈里是个外国人,啊,外国人!外国人访问中国就是到咱们中国来访问,啊,来访问。党员团员党团员,贫下中农们!都要提高革命的自角(觉)性,要按时到场,按时到场!看的时候也不要打闹,也不要起哄,啊,不要起哄!

放电影之前的演说,在乱糟糟的一片喧哗声中结束了,大伙儿没注意听支书讲了些什么,注意力在电影开始的片絮,先放段由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录制的《新闻简报》,接着看正片。人们习惯称为战斗片、爱情片、进口片等。男孩子喜欢打打杀杀的战斗片,而我们女孩子则喜欢缠绵悱恻的爱情片。其实,不论啥片, 我们都爱看!

露天电影,受天气制约,有时天气变了,雨下大了,风刮大了,要是半天不停,就得停止放映。人们就无不遗憾一步一回头很失落地回家。也有在雨天放映的事儿,放映机上支起个罩子,观影的社员们,有个别的打个花雨伞,多数是罩个塑料布,还有的,在风雨情况下,都那么被雨水淋着,光束在风雨中随着剧情发展在不断的变化,看一场电影下来,就淋成了落汤鸡。 记得看电影《我们村里的年轻人》时,天气阴天,放着放着下起了雨,高占武正带领青年人劈山引水,干得正欢时,天气变了,本来决定不放了,但看电影的群众不散,只好接着放映。影片将社会主义农村沸腾的生活,与青年人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趣相结合,真切、充分地展示了农村欣欣向荣的时代风貌。对年轻人是个促进,好多人淋湿了衣服,也没觉啥。

放电影人员在村上吃派饭。社员们吃啥,他们就吃啥,但多数人家还是改善了伙食。有个故事,说, 有两个放映员,到老百姓家吃派饭,先去的那个,见女主人在煮面条,在捞面条时,见将落在地上的,都捡上来放进碗里。他在吃饭时,就不吃面条,专吃米饭。后去的那个,看到女主人在蒸米饭,熟后在盛米饭时,见落在地上的又捡起来放进碗里。他就专吃面条,而不吃米饭。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足为信。

当时放电影是各个村庄轮换放,今天这个村放了,后一天那个村放,所以,好多人还要到那个村去看,这其中多数是半大小子,反正又不花钱,就是废自己的鞋。去外村看电影,白天干一天活儿,到了晚上累得趴下了,但一听说看电影,也就来了精神,拿着手电筒,走个三四里地去外村看电影。一个人拿着个手电筒,其他人蹭个亮儿。相邻的野㓇、义和庄都去过,个别的还去过邢家庄、北棋村。山路真黑,在夜幕下崎岖难行,都是成群结队,你呼我叫。我有时也和同伴儿一起去看电影,不论寒冬腊月,还是暑炎六月,心情好极了。 当时,有个人,为看《刘三姐》,全公社十五个村,据说他都去看了,其实,他也没有全去,就是几个村,就成为同学们的笑谈。有的说,他被刘三姐迷住了!

那个年月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现在怀念那个时候,并不是说真的喜欢那个时候,而是想念那个时候的天真、那个时候的浪漫,甚至那个时候的贫穷,那个时候的辛苦,一切一切,再也不会重来,因而才值得回味!值得一遍又一遍的回味!听,是谁家在放曲子,放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插曲,那么悠扬、婉转、动听,真是百听不厌!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岁月!

枝子呓语‖露天电影的歌声似乎还响在耳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