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空對話《道德經》和内心对话国学大讲堂

时空对话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2017-04-24  本文已影响44人  道形图

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译文]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只有不去追求生活享受的人,才比过分看重自己生命的人高明。

[时空对话]

这一章通俗易懂,老子的观点和态度非常明确,即便这样,可还是存在争议,争议的焦点是老子究竟是站在谁的立场上说话,是为谁服务的问题。

抛开争议,老子谈到了存在的客观矛盾,并且分析了产生矛盾的原因:

1、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人民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人民才陷于饥饿。)

2、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人民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人民就难于统治。)

3、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民之所以轻生冒死,是由于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净了,所以人民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可见,老子认为造成以上矛盾的主要责任在于统治者,老百姓与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对抗,从政治上讲,人民的反抗是由统治者的苛政和沉重的租税所引起来的,这是说,剥削与高压是政治祸乱的最实际的原因。

也可以看成是老子对统治者进行的无情揭露和严正警告或者是出谋划策,因为老子始终认为要“无为而治”,始终认为,宽容的政治,比暴虐的政治要高明得多。因为,一旦人民不畏惧死亡而进行反抗,为求生存而暴动,那样,统治者的日子就不好过下去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