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方法讲座及投稿方法明细读写营课件写作

读写营第三期 | 文学创作浅谈·第十三课

2023-05-31  本文已影响0人  LP理事会

理事会读写营第三期 文学创作浅谈

主讲:江南铁鹰


第十三课小说框架下的舞台与剧情——关于小说创作的情节与场景讨论

作业点评
晏然的作业

我摇下车窗,看了老家的房子最后一眼。记忆中的土砖瓦房早已换成了青砖平顶楼房。墙面上墨绿色的瓷砖泛着柔和的光,仿佛灵魂深处的安宁。目光穿过洞开的大铁门,可以看到里面剥落了朱红油漆的梨木桌椅。建新房时哥哥曾建议所有家具一并换新,被父亲拒绝了。这些老家具承载了太多的记忆,父亲怎么也不愿让它们被拆成一块块木材填进灶膛。木桌靠着水泥壁台,壁台上方是一幅宽大的中堂挂像,正中心画着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画像,两侧是七字对联,千秋伟业添锦锈,万里鹏程展鸿图,横批是一帆风顺。
内墙上面用石灰粉刷了一遍,底下留了一米高的水泥墙面,以免家具靠墙时磕落一地的白灰。地面也铺了一层水泥,光滑而平整。门槛比地面略高,可以防止下大雨时雨水灌进屋里。门口设了两层台阶,台阶往下是坚硬的黄土。一座旧水井孤零零地立在地面上,井盖上锈迹斑斑。离水井两三米远的地方栽着两棵石榴树,树上挂满了橘红色的花苞,似乎要冲破束缚,尽情绽放它的美丽。石榴树旁边有一块菜园,被树枝围成的篱笆保护着,园子里一片青绿。
汽车终于启动了。墨绿的瓷砖墙、老旧的水井、郁郁葱葱的石榴树开始后退。父亲驻着拐杖从里屋走出来,无言地望着我们,清瘦的沟壑遍布的脸上写满了牵挂和落寞。

陌上闻花开

中巴车驶向山区。窗外,高大的树木一晃而过。路两边,田野和山峦紧紧地依靠在一起。田野变换着金黄和翠绿。山峦线条清晰硬朗,像工笔画,山体色彩斑斓,又像油画。“太壮观了!”靠窗坐的她感叹道。她很喜欢眼前的一切,尤其是这北方的山,给人一种厚重踏实的感觉。
旁边的伊山,脸在微笑,但眼神流露些许忐忑,听到她这句话,于是轻吁一口气。
车经过一个拐弯处,穿行在山间小道上。近在咫尺的山又是别样的风景,火红的枫树,墨绿的松柏,斑斓的野花,相互映衬,争芳斗妍。还有许多她叫不上名字的树,于是便展开了现场教学之旅。
“那种叶子金黄的,是什么树?”她好奇地问。
“那就是舒婷笔下的橡树啊!”他含笑看着她。
“那种深紫色的呢?”
“是卫矛,和你一个姓。”
“你可真会联想!”她笑着打了他一下,继而眼里又带了欣赏,“不过,你知道得可真多!”
“我是在山里长大的,对这里的一草一木自然熟悉。我们是靠山吃山,小时候,我每天都到山上采果子。有一种果子叫‘大脸红’,你们城里人见过的不多,因为它的果实成熟期非常短。夏天的时候这儿有一种独特的知了,可以说是它的知音,因为这种知了开始叫的时候,‘大脸红’也就成熟了……”他如数家珍地说着。
她静静地看着他,眼波渐浓。
“到我们村了,下车吧。”
她新奇地睁大了眼睛。石砌的凹凸不平的围墙,鳞状灰瓦的屋顶,房檐上垂落下来的圆润的红果子,枝桠交错伸展于蓝天中的老树……
路两边,有小孩子在玩石子游戏,还有的在打陀螺。墙根处有三三两两的老人,手揣在袖子里晒太阳,见他们来,都转头看着。伊山笑着和他们打招呼:“强叔,二婶……”
“小山回来了!”老人们答应着,看向她的眼光却含了陌生,还有一种她辨别不出的意味。
伊山拉拉她:“这就是我家!”眼前是朱红色的斑驳的大门。门一打开,她跟着他往里走,经过有顶棚的狭窄的走廊,他们来到了院子里。
面前是几间低矮的瓦房,屋檐下挂着几串火红的辣椒。院子里高高堆放着几垛花生秧,上面还带着泥土,一嘟噜一嘟噜白生生的果实,垂挂在黄绿色的根部。旁边是一棵桂花树,叶子层层叠叠,小小的桂花缀满枝头。整个院子,散发着桂花、花生还有泥土的清香。
“可能是小山回来了。”门内话音未落,伊山的父母走了出来。母亲走在前面,她五十多岁,脸庞黑里透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眼角处是深深的鱼尾纹。她上下打量着卫倩兮,笑着伸出了骨节粗大的双手。父亲跟在后面,他个子不高,黧黑的脸庞,厚厚的嘴唇,只是嘿嘿地笑。
大盘大碗。西红柿炒鸡蛋、辣椒炒肉、地三鲜、小鸡炖蘑菇……伊山的母亲不停地招呼她吃:“多吃点,看你瘦得!”
饭后,她去了一趟茅房。一进去,眉头立刻皱成一个川字。只见里面用砖简单地垒了个台子,下面是个浅浅的坑。看得出才打扫过不久,但仍有一股刺鼻的异味。
方便过后,她在院子里站定,闻着花香。门里,伊山母亲的话断断续续飘了出来……

小说有很多方式的分类,比如最初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小说的区别,后来增加很多新类型,现在更是有现实、历史、城市、农村、军旅、悬疑、谍战、穿越、架空、玄幻等等。这不是我们讨论的内容,我们只从字数上分成三大类加以分析讨论,那就是短篇小说、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一般而言,将字数在三万之内的,确定为短篇小说。按照我当年在大学学习的定义,字数在三千至三万的为短篇小说。也就是短篇小说的篇幅当年被确定在三千字以上,直到三万字都是短篇小说。不过现在短篇小说中,出现了微小说和绝品小说,字数都在三千字以下,甚至不足一千字,或者只有几百,几十字。这些我们也不做讨论,我们今天只讨论传统观念中,三千至三万字的标准短篇小说。

三万字以上,至八万字,被确定为中篇小说。这个观念基本没有什么歧义,只是有少数人可能不太明白,超过八万字就不属于中篇小说了。

八万字以上,没有上限,都属于长篇小说。过去的大部分长篇小说都在几十到几百万字为多数,现在出现了大量百万字、几百万字,甚至千万字的长篇小说,也是新时期的一个特点。小说出现非常明确的两极分化,特别短和特别长。比如掌阅原创版,就要求不低于一百万字。

我个人主张,初学者从短篇小说开始,不要好高骛远。这也是自己几十年创作之路得出的经验之一。

下面具体谈谈小说的一些创作要求。

我们大家都知道小说三要素中有人物、情节和环境。我们在前面的讲课中,已经较为详细地记述过,关于小说人物创作一些基本要领。在本次讲座中,我们要分别讲一下,在小说创作中的情节设计,以及场景描写的重要性。

第一部分先讲小说创作中的情节设计。

情节,是小说人物的载体,没有了这个载体小说中的人物,是不可能真实的。没有了这样一个载体,你塑造的人物就一定会苍白无力,既不可能感人,也不会任何的意义。那么,当我们去设计小说情节的时候,究竟应该站在怎样的一个角度?用怎样的方式去设计?

其实,小说的情节设计上,并不存在什么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什么套路可言。在这里只能是一种个人的体会,只能是提供给大家做个借鉴与参考的东西,绝不是什么规律性的东西,更不是什么金科玉律。大家完全可言推翻这些,通过自己的创作,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经验体会。我在这里送给诸君一句金玉良言:不要去相信任何人的创作经验,因为那是些只适合他们本人的东西,只有你自己的经验,才会适合于你。

下面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一点:任何题材小说的故事情节,都一定源于某种生活。

所有的小说家都会面临两个世界:小说世界和现实世界。谈到这个话题,又会涉及另外一个问题:真实性。每个小说家都希望用自己的笔触和虚构去靠近真实,接近真理,然而这种真实性究竟是存在于虚构世界里,还是藏匿在现实世界中?看起来这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问题。表面上看,现实世界是具象的,虚构是抽象的,现实世界似乎要更“真实”一些,虚构世界毕竟是对现实世界的概括、想象,是梦境的一部分,破碎的一部分。但对我而言,我更相信虚构的东西。在虚构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肯定存在着一条幽暗的道路。这条道路的尽头,便是真实的领域。杨争光说:“好的小说呈现看不见的存在,呈现隐藏和被遮蔽的真相。”

小说创作是构建属于自己的平行宇宙。我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有深深的不满足感,很多时候,我们生活在平面世界里,一切单薄、理所当然,似乎没有深究的必要。我希望将这个平面的世界橇开一道缝,在缝隙后构筑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在生活背面,有生活被隐藏着的内里,又在生活对面,和生活相互相观照。我对这个世界充满想象,它将独特、深刻,既独立成一体又以现实生活为根脉,是我的平行宇宙。

作家王哲珠说

我企图用文字构建自己的平行宇宙,但构建以现实生活为路径。我曾为长篇小说《长河》写下这样的话:我依托于凡常的烟火生活,用笔寻找凡常生活光滑表面的裂痕,这些裂痕渗透出生活内部的光芒或暗色,我希望发现光明背后的阴影,黑暗人世里的温暖,叙述高贵生活里的卑微,卑微生活中的高贵。我坚信裂缝后隐着生活中被遮蔽的真实,这种真实之于生活,像潜意识之于人的行为,看似无形却有巨大的影响力。我希望在凡常人物与人世中发现这种影响力,不动声色地进入生活内部,疏通日常生活中的暗流。希望这道暗流涌动成不一样的历史,这脉历史充满人世的寒意与温度,充满小确幸和小失败,充满不动声色的柔情和残忍。

作家朱斌峰说

我的理解是:小说就是现实世界的“镜像”。
这种“镜像”是一种光的投影:当我以显微镜、后视镜、望远镜去观察生活时,因视角、焦距和景深的不同,现实生活就会在小说里呈现出万花筒的模样——我想说的是,小说应该是对现实的捕捉、洞察和表达,我只是借小说说出我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人性的回望。
这种“镜像”是一种光的折射:当我以好奇、置疑、热爱的目光去透视生活时,因窥探、追寻和致幻的选择,现实生活就会在小说里呈现出迷宫的模样——我想说的是,小说应该写一种可能的生活,我只是借小说说出我对真相的寻找和对现实的想象。
更为重要的是,当生活赠予我迷茫、孤独、忧伤时,我会把它们放进小说的镜框里。这样或许我就可以梦游般地承受一些“生命不可承受之轻”,就可以跟现实握手言和了。
小说可以让我从现实中游离而出,也可以让我重返生活现场。

我在这里补充说一下,这个关于小说的情节,我们已经上过一节课,这节课是补充。先对这个论点做一个补充性说明,那就是这里指的一定源于某种生活,并不是指作者的某种生活,而是指的是可以在现实与历史,甚至要到未来才会实现的生活,再说明白一点,就是情节必须具备真实存在的合理性。

我们不妨先举个最典型化的例子: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故事情节,我们随便找一个,比如《画皮》。《画皮》这个故事在《聊斋志异》的第一卷第40回。描写的是人与鬼之间发生的故事。原文不到两千字,为什么会流传这么广?不断演绎出各种版本的影视剧?我们研究这个故事情节设计上的特点,会有许多东西值得参考。首先是故事里的情色元素,漂亮女妖精给读者带来的想象力是非常丰富的。其次,蒲松龄还用不多的笔墨刻画了另一位非常出彩的人物,就是王生的老婆陈氏。她明明知道自己丈夫看上了别的女人,还在替他保守秘密。以后为了救他,不惜忍受各种凌辱,甚至吃下了乞丐的浓痰。陈氏的行为感天动地。那么蒲松龄究竟为什么要这样设计故事情节?蒲松龄在结尾处这样写道 “愚哉,世人!明明妖也,而以为美,迷哉,愚人!明明忠也,而以为妄。然爱人之色而渔之,妻亦将食人之唾而甘之矣。天道好还,但愚而迷者不悟耳。可哀也夫!” 我们不是已经看到了古往今来那些把美貌掩盖下的妖精捧做宝,而把真正爱自己的糟糠之妻,像块破抹布一样扔掉了?这就是我前面说的情节要源于生活的意思。尽管是鬼怪小说,情节还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恰恰是生活里的这类故事,才让作者设计出这样的情节。

下面再举个自己的作品为例,我的一部中篇小说《忘却的记忆》,现在已经重新写成了一百万字的长篇小说《穿到宋朝中状元》。这部小说在几个平台热播,大家可以去看,或者听一下。写的是历史穿越,具体历史时期是一千年前的吴越国。就本人是不可能有那个时代生活的,可我是江南人,有一千年后熟悉的江南生活,还有大量有据可查的吴越历史资料。这就是我可以让穿越内容具有真实感的原因。

第二点,情节的设计要为人物的表现服务。

在我们熟悉了解或者经历过的生活里,有着千千万万可以算作素材的东西,是不是所有这些素材都可以放进你所创作的小说?回答肯定是很明确的——那是不可能,也不需要的,当然,你也做不到。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这个取舍?用哪些,放弃哪些?就需要作者去好好筛选与甄别了。有点人总是会对自己手里那些素材爱不释手,哪一件也舍不得丢掉,弄到最后的结果一定会是看得读者眼花缭乱,完全读不懂你究竟想通过这些情节来表现什么了。可见,学会剪裁自己手中的素材,是一个小说家必须先学会的技巧。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去梳理自己手上的素材,甄选出最适合一篇小说需要的内容?我们要做的是,你必须想明白,你笔下的人物所需要的舞台。前面说过,小说的情节就是小说人物的载体,这个所谓载体,其实就是一个舞台。人物是需要在这个舞台上来展示的,你笔下的人物各种性格、思想,都是在这个舞台上展示的。你的舞台设计越好,人物的展示效果就越佳;你的舞台越大,当然人物表现的空间也就越大。如果你的舞台太大了,或者太过杂乱了,就会影响人物的表现。太大的舞台空间,可能会造成人物太渺小、苍白无力。太驳杂的舞台,也会让人物在舞台上显得缩手缩脚,不知所措了。

究竟应该设计怎样的舞台?我个人以为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是作者个人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如果你认为自己有足够的驾驭文字能力,希望让自己笔下的人物更加丰满,生动一点,当然就需要为他设计一个足够展示的舞台,尽可能让自己的人物在舞台上完美地展示风采。相反,对于一些文字驾驭能力稍弱,或者新手而言,最好不要好大喜功,上来就设计过于复杂的情节。那样很可能会造成你顾此失彼,反而使得小说无法让主要人物凸显出来。与其那样,你不如设计一些简单明快的情节,让人物可以展现出来。下面我会分析到这样的例子。

第二是根据自己的灵感框架来设计。

很多人都有写大纲,写框架的习惯,可能一些编辑也会这样要求长篇小说的作者。其实我本人是不写的,无论是长篇、中篇,我都没有先写大纲、搭框架的习惯,当然短篇小说就更加不会这样做。但是,这不等于没有框架,因为我的框架在心里。希望每个朋友在创作小说之前,至少心中有数,比如先想好小说大致有几个比较重要的人物?打算设计几个故事情节?大致多少字?这就是我说的框架了。

这个框架中人物的众寡,很自然会影响到情节多少,以及需要的字数。所以喜欢写微小说,或者短小说,字数在1400——3000字之内的朋友,请尽可能把你要写的主要人物控制在3、5人之内,情节控制在1——3个之内,这样才可能写好。如果你发现自己需要写进作品的人物,大大超过了这个范围,那么就不可能用这样少的字数来包容了。

一部小说中,假如有6、7个,甚至10来个人物出现,字数很可能需要8000——15000。情节也至少要有五六个以上,甚至更多。因为小说里出现任何一个人物,你都要有交代的,都必须给他提供必要的活动舞台,也就是需要给他设计一些情节。我们没有理由让小说中,随便出现一个人物,可又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因为小说是反映生活的,生活中可以有各种陌生人,他们并不会走进你的生活,凡是可以走进你生活的人,都不可能突然不见了。曾经在编辑文稿时,发现过这样的情况,你看着看着发现前面一个经常出现的人物,在后面突然没有了。这是很不合理的,小说人物出场和退场都需要有交代,就像舞台人物一样,上台了总要再下台,你总不能让他在舞台上凭空消失吧?

当然,还是回到前面一点上,假如你感觉自己无法驾驭这么多人物,也设计不出怎么多情节,请在思考框架的时候就压缩吧,免得自己写到一半写不出来了。附带说一句,喜欢写中长篇小说的朋友,请注意给你自己的作品足够的人物和情节。否则,你一定会写成一部某个人的传记,那不是小说,小说是不需要大量记述性文字的。那叫故事,或者算叙事散文,绝不是小说。小说的重要特征是,小说的人物在作者设计的情节中,自行展开自己的各种活动,是活生生的而不是通过第三方角度去说出来的。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我有一部自己很喜欢的短篇小说,也是被江山定位“绝品”的小说《晚秋》。这部小说我已经发表在简书,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看一下。这是一篇字数为7500字左右的短篇小说,小说有活动的,只有3个半人加一盏路灯,另外还有四五个过场人物。半个是指晚秋的丈夫,国民党军官肖罗河。因为他的出现大部分是用第三方记述的手段,不能算真正有活动的人物。过场人物是为了交代晚秋与肖罗河关系时出现的红莲,肖老爷,以及晚秋的父亲叶清鸣等,还有就是肖中华的亲生父母。“他的老上司这个师的师长身负重伤,临终前把怀孕的妻子托付给肖罗河。”“孩子虽然生下来了,夫人却因为缺乏抢救条件失血而亡,”请大家注意,就是这些过场人物在小说也有明确交代“那一年,晚秋的父母先后去世。”“ 48年肖老爷因病去世,晚秋中学毕业。”这就是小说的规矩,你设计的是活生生的人,他来自哪里,又去往何处,都要给读者明确交代。我们再看算成半个人物的肖罗河,“义父一生未娶,一直期待回到祖国与妈妈团圆,可惜,79年身染重病去世了。”

下面再看小说一个重要的非人角色——“路灯”,先看出场,再看结束“还有那清晰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慰藉着街灯的孤独。”“街灯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十分熟悉的人影……” “街灯也焕发了青春,天天看着对面6号里的人们幸福地生活着……”路灯是和真正的女主人同时出现的,也是和女主人一起结束的。路灯几乎在所有的情节中活跃着,也是唯一与晚秋同进同出的角色,贯穿这个故事情节的角色,或者说,所有的主场情节都是为路灯与晚秋所设计的。这也就是为什么时间跨度如此大的一个故事,却可以在不足8000字的短篇小说里成功表现的根本原因——高度浓缩的情节和尽可能精简的人物,使得小说的主要角色有足够的空间来展示风采。

下雨的时候,青石街格外冷清,便是白天也很少有人走动。到了黄昏,几乎断了人际,只有几盏昏黄的路灯,站在青石条铺成的街边,望着那秋雨点点滴滴,打在青石板上溅起朵朵雨花,让昏黄的灯光给不断飞溅起来的雨花,织起一件桔色的光彩的衣裳。还有那清晰的“点点滴滴”的声音,慰藉着街灯的孤独。那是木屋顶上缓存的积雨,沿着屋檐口流淌下来,再滴到青石板上发出的声音。  
青石街6号的楼上早早就亮了灯。透过窗户里面那道紫罗兰色的窗帘,街灯隐隐约约看见一个十分熟悉的人影。
它,已经在6号对面的街边上站了30年,每天都会看着6号楼上这灯光下面熟悉的人影。看着她打开这盏灯,看着她拉起紫罗兰色的窗帘,看着她过了子夜才会关掉这盏灯;也看着她从一个青春少女,变成了妇人,隐约已经看得见飘逸的长发,变成一个盘在脑后的发髻上,增添了越来越多的银丝。
街灯知道这个女人叫晚秋,今年47岁了。30年前——1949的年初,这个叫晚秋的女人,还是个17岁的少女。她被一个国军中尉娶了做老婆,青石街6号就是他们的新房。可是新婚第三天,这个叫肖罗河的国军军官,就随着溃败的国军走了。这一走就是30年没有音讯,晚秋从17岁的花季少女,等成了一个47岁的女人,却还是没有等到肖罗河回来。于是,从晚秋新婚第三天的黄昏开始,每天都会呆呆坐在这个窗户下面,静静期待、期待新婚的丈夫归来,这样一等就是30年。
巧的是,街灯也是那一年刚刚被置放在这个位置。于是,每天欣赏这道独特风景,成了它一种习惯。这个习惯也让这盏街灯30年看到了许多事情……  
街灯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爱上了这个叫晚秋的女人?不过,它可能需要先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一盏街灯,能不能去爱一个女人?为了这件事儿,它曾经和始终支持着自己的街灯杆子,做过几次深刻的讨论,结论挺明确,如果街灯杆不支持它,怎么也不会托了它30年。
因为爱,街灯关心着晚秋这整整30年来的一切喜怒哀乐。
比如,街灯清清楚楚地知道,晚秋每天晚上,都是坐在窗口下面的一张桌子前面写信,写了一封,又一封。街灯看不见信上的具体内容,可它知道,这些信一封也没有寄出去过。寄到哪里去呢?连街灯都知道,自从国军退出大陆,再也没有回来了。一封连地址也没有的信,又能寄到哪里去?街灯每次都看见晚秋,把那些写好、折好,又放进信封里封好的信,一封封小心翼翼地,锁进了床底下一只箱子里。

再来分析一下我另外一部中篇小说《最后的格格》,这部作品在简书上也可以找到。

这部小说是受到那拉格格文友ID的影响,突发灵感创作出来的小说。字数有65000多,其中人物大致有30多个,历史跨度近一百年,情节纵横交错非常复杂。因为我在设计框架的时候,已经在心中有个定位——一部以一位皇室家族女性成员为代表的中国近现代史。非常明确地划定了几个主要历史时期:抗日战争时期的伪满洲国,解放战争时期的东北战场,新中国成立后的反谍报战场,十年动乱时期的后代,平定以后的格格和家人。这样五大块,自然会有许多的故事发生。当然如此庞杂的人物和大跨度的场景,是需要文字驾驭能力的。

再比如我最近推出的中篇小说《风雨下江南》,因为是中篇小说,人物和情节都非常复杂,多达几十个,关系也是错综复杂的,有兄妹、师兄们、爱人、战友,有共产党,也有国民党,用来表现波云诡谲的抗日战争场面,其中还穿插了大清皇室的一笔宝藏围绕着保护、护送宝藏,抗日英雄们不惜生命,与日寇展开殊死的决战。这部中篇小说现在已经扩写成为10万字长篇小说,正在简书连载,人物变得更多,情节也个更加复杂。同学们可以去读一下。


🍑【课后习作】
本课时作业截止时间2023-6-723:59。在评论区用学号开头提交,如:【03000】习作或者习作链接。本课时作业完成方可参评满勤奖。

作业,写一篇短篇小说。标题“守望”,字数,不低于3000字,可以加副标题。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