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全面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第三章《敏感期的“怪”情绪》

2020-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2019那些日子

今天低年级终于顺利复学。

  从四月份到“五一”小长假,几乎没有休息。每天在做开学方案,细之又细,唯恐疏漏哪一个细节。这是特别烧脑的工作,比体力活还累得多。白天过于劳累,晚上看书的效率很低,索性放下,结果,每天的生活除了上班就是回家吃饭、睡觉,成了 “机器人”。夜里睡眠时间达到了9-10个小时。

今天,终于有了一下午的喘息时间,打扫完卫生,吃了晚饭,开始回放王老师的领读。虽然之前每天抽空断断续续的听,但是没有结合书本,理解非常有限。今晚坐下来,打开书和手机,拿起笔,充实的夜晚开始了。

梳理今天所得:这一章讲的也是情绪的敏感期。

1. 社交敏感期也是孩子社会能力的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期交往类型与长大后交往类型有很大的关系。如果敏感期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那么,长大后会出现自卑胆小、怕见人等社交障碍。

有以下情况大孩子长大后容易出现心理问题:送养——由于不断变换养育者(“父母”),客体不断变化,因此,孩子很难与客体建立亲密关系,有强烈的不安全感,容易出现讨好、胆怯等。孤独环境中——由于缺乏亲人陪伴,容易出现幻想、猜疑。长大后碰到学业挫败,不是愤怒就是退缩;精神病——疑心、恐惧,处在自己的世界里,夸大。

【自我感悟:最近,碰到两起相似问题,都是焦虑症,伴随着抑郁,已经发展为心理问题躯体化,造成了呼吸困难,多次去医院,查遍了全身器官,均没有问题。可是当事人就是不相信,认为自己有病,认为医生诊断实物。当事人处在自己的心理困境,无法自拔,完全陷入自己的想象世界,与现实世界失去了联系,出现了夸大灾难的糟糕化思维、“疑病症”,认为自己得了“新冠”,不敢与外人接触,怕传染;不敢去医院,怕隔离自己,无法与亲人见面。这些症状都类似于王老师讲的“孤独环境”“精神病”的原因。追其童年生活经历,从小失去父母双亲,跟着姐姐长大,虽然很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仍感到深深的孤独。这次发病,我旁观看来,感觉她似乎整个人被自己的想法困住了,在一个有围墙的“监狱”,就是无法走出困境。也再次让我想起,“事实不重要,你的认知(解释)很重要。”《非理性的人》这本书也指出,理性并不能完全掌控你的人生,人的潜意识里还有很多非理性的需求。但是,如果完全丧失了理性,那么,很容易有精神病倾向。这个病人还伴随着强迫,就是自己什么都知道,都懂,知道自己的问题,就是走不出来。对这种患者的治疗,就是如何走出自己的世界。一些心理学医生,是运用强大的心理学工具,来追溯患者的童年经历,用精神分析的办法找出病根,并有针对性的进行疏导,逐渐改变其认知;“森田疗法”则是接纳这种焦虑,顺其自然,让患者自己感受这种焦虑,去觉察情绪,做一些体力劳动,分散注意力,显然,这是更为”东方“的做法,不纠正,接纳,顺势而为。在北大心理学博士李松蔚的很多治疗建议中,不给建议,违反直觉的办法,就是让患者每天有一个仪式感,用固定的时间,来把所有焦虑的事情全部焦虑一遍,这样,患者连续做几天,就会自己不愿意焦虑了。李松蔚自己说,深受系统式家庭治疗的影响。】

2. 怕生。传统的做法是对孩子“怕生”进行道德判断,认为这是性格所致,认为这样不好,嫌弃、批评孩子,无疑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其实,这是孩子记忆力的发展,也是防御、回避,安全感的需要。如果强制孩子改掉,孩子就会形成一套面具,来回应大人的要求。王老师给出的建议是,用游戏进行训练,家人可以采用扮演角色的方式,模拟生活中的场景,教给孩子正确的处理方式。

【自我感悟:游戏的方式既有效又有趣,深得孩子喜欢,不仅用无痕的方式教给孩子方法,还增进了亲子关系。其实,很多优质的儿童绘本也有这样的功效,孩子和家长在共读中,很多生活的本领被教会了,很多规则无形之中孩子明白了。这也是故事的魅力,孩子还会以故事中的人物自居,学习这些故事人物的勇敢、正直、有爱等优良品质。但是,这是在日复一日的读书中,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家长的道德教化,道德教化只会让人形成面具人格,并非他主动吸收。只有他发自内心的接纳,才能真的刻在他的生命中,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另外,我感觉,家长除了了解孩子成长规律之外,还得有强大的自信,愿意等待,心怀积极的期待,认为自己的孩子一定能行。孩子在这样的爱的滋养下,一定会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

3. 安全感分为三种:时间上的、空间上的、关系方面的。人对未来的焦虑,就是时间上不安全感;换一个空间,会焦虑,这是空间上的不安全感;与亲人分离,这是人际关系的不安全感。那么,广泛的安全感是童年时期形成的。

【自我感悟:中国古代读四书五经,“儿童”一直被认为是未长大、有缺陷的的成年人。文革之前没有儿童文学、儿童读物,一些儿童故事也是一种寓言,弟子规、三字经,都是用教育成人的办法教儿童,所以多是灌输,这是为了尽早的完成规训,以便进入成人世界。不管孩子们懂不懂,先背会了再说。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提到,在印刷术之前,是没有“儿童”这个概念的。后来,有了印刷术,就有了阅读,阅读成了个人的事情,儿童得以退回自己的心灵世界。儿童拥有了与成人不同的逻辑,儿童有了自己的心理、世界、游戏、文学。但是,现在电视、电脑缺乏必要的信息分级,儿童被重新投入到成人世界。游戏、性教育提前,需要重新思考儿童世界的逻辑和秩序。所以,今天,是中国最重视儿童的时代,心理学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父母也开始关注孩子儿童期的心理,这不得不说是社会的进步。】

4. 妙招:

(1)表扬具体化:要表扬行为,而非泛泛的 “你真棒!”强化积极行为,做训练,而非简单鼓励。

(2)缓解分离焦虑,可采用和孩子一起转动钟表的办法,让孩子知道,当时针分针走到哪里的时候,妈妈就回来了。孩子对时间的抽象能力是在小学中高年纪才发展起来的,因此,这样把时间具体化、形象化的办法,更容易让孩子理解。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

5.情感敏感期:这个时期是敏感父母是否爱自己,如果爱没有得到满足,到了初中高中就会一直索取。这也会让父母感到很困惑,父母会觉得自己很爱孩子。但是父母可能不知道,孩子对爱的感受主要是由偶然事件和高质量的陪伴形成的。可能一次父母的疏忽,就会被孩子定义为父母不爱自己。还有,就是中国文化传统的做法,是对别人家的孩子亲,不管是出于礼貌还是道德。但是,孩子却会深深受伤,家人还会指责孩子自私,让孩子到再次否定。现代社会,孩子所受教育和文化的影响,都让他们需求高了,所以,也提醒我们当父母的,爱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打是亲骂是爱,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善意要用善行来表达。在乎内容,也要在乎内容的表达方式。

如果这个时期对爱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么,孩子就会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甚至还会怀疑自己是否亲生。长大后对父母又爱又恨,寻求关注,又讨厌父母,就是“作”。其实,我们要明白,爱都是自私的,这来自人的动物本能,繁衍和连续性。

【自我感悟:父母如果具备了心理学知识,就不会采用上一辈对自己的教育方式,自动化的沿袭到下一代的身上。所以,学习很重要。最高境界的控制,就是运用规律去控制。但是,多少父母,都是不自觉在运用自己曾经受到的教育,并没有什么改变,代际遗传就这样产生了。这也可以说是潜意识的结果,也许父母并没有认识到。荣格说,只有潜意识意识化,才有可能改变命运,否则,你的命运就是被冰山下巨大的潜意识所掌控。那么,成长的方式有阅读和行动,用经典照亮行动,这是用理论指导实践,通过实践经验总结得失,修正自己的行为,这是相反的路径。二者相辅相成,认知才会得到迅速拉升。此外,越来越感觉到行动的重要性,因为,他能提供最高品质的反思。】

6.自我意识敏感期:发现内在的“我”。

顺应:理解孩子的需求,孩子提出要求,家长答应,孩子容易感到自己有力量,有独立性,有对世界的掌控感,看似一个很小的要求,被满足后却能达到如此神奇的目的,心理学的贡献,真令人惊叹!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孩子就会有失控感,因为现在社会生活过多,都是和人打交道,因此,很难获得掌控感。这就为将来的无力感、抑郁埋下隐患。

引导:在第一步“顺应”完成之后,就是如何引导的问题。孩子提出要求,家长可以询问理由,如果孩子说不出,可以猜测,说出几种理由,让孩子选择,这样既促进了孩子语言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和爱。

约束:“反者道之动”,一味的顺应和引导并非完美的教育路径,在满足了孩子需求之后,要有规则的约束。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这样,也可以提醒他,这样可以,其实那样也可以。否则,孩子易自大狂妄,自以为是,自我中心,造成将来人际关系出问题,与他人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

4岁时,孩子分清了“我的”和“你的”;5岁时,愿意分享。这时的儿童自我形成又往前迈了一大步。“在自然成长规律的影响下,孩子一刻不停的建构着自我,在以后的几年时间里,他会更为充分的表现自己,从排除他物到勇敢的说‘不’,再到坚定不移的坚持自己的想法。”具备独立性的孩子,会派生出爱思考、领导力、分享、边界清晰等优秀的品质,为终生幸福奠基。

【自我感悟:外甥女三周岁了,现在说话都是用“我的”,这是自我意识的爆发期。因此,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都是姐(6岁)妹各有一份。这次她过生日,我们都为她购买了生日礼物。妹妹特别高兴,我感受到,她的高兴里,有一份独立的自我意识,还有大人对她独立人格的认可。她特别爱运动,在上楼下楼时,滑板车都是自己扛着走,这让她感受到自己的力量,还有对世界的掌控感。】

7.完美敏感期:文中所举例子,反应出孩子的自我意识(我说了算,)和完美主义敏感期的需求。完美主义的背后是“我不完美,我就不好。”完美主义在孩子看来,也可以用完整来代替。不完整意味着不完美。完整性包括数字的完整性,形状、陪伴、顺序、物品、评价等。评价的完美意味着孩子是否树立自信。需要注意的是,以下两种做法都会为孩子未来的强迫和焦虑买下伏笔:(1)不尊重孩子的完美主义要求:童年的匮乏,孩子会用一生去满足,会偏执的追求某一方面的完美;东西不完美的背后是心理的不完整,损坏了心理的完整,自信就受影响了,所以,刚开始的时候要尽量满足。(2)家长过分强调完美主义、过分强调规矩,容易造成孩子焦虑、强迫。

这个时期的孩子不允许大人说自己不好,否则就会哭。这也是完美主义评价的体现。但是大人往往用道德评价,认为这个孩子,娇气,都不能说,不能批评?其实是不懂孩子成长的规律,所以在这个阶段,大人要尽量满足他、理解他,用心去关爱他的要求,这样才能真正建立深度的亲密关系。

【自我感悟:外甥女今年6岁,有一次在画画的时候,妹妹不小心涂了一点黑色,她就不乐意了,一直哭,姥姥一直吵她说,这算什么,一点挫折都不能受。我是感受到她的情绪,于是就试图用橡皮擦去,费了很大的劲儿,基本擦掉了,但是还留下了印记,她虽耿耿于怀,但还是把剩下的画完了。画完之后,还是念念不忘这里有一丝黑色的痕迹。现在看来,这应该还停留在完美敏感期,家长应该顺应、支持再给予约束。但是由于不懂得儿童的成长规律,就会采用粗暴简单的方式来处理。让我想起2008年五一的时候,和朋友去旅游,他的孩子2岁半,当时吃一根黄瓜,爸爸就掰了一半自己,给孩子另一半,孩子在车上大哭大闹,非要爸爸把这一半接起来。我们大人都觉得好笑,也没有办法,孩子一直哄不下来,最后还是爸爸凶了一顿。现在学习,才终于明白了。半根黄瓜就意味着不完整,不完整就是不完美。所以,打碎了他的完美主义,他就试图接起来,并引发了负面情绪。

老师说到的大人会用自己的“儿童化的自我中心”的强势去否定孩子,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孩子今年已经21岁了,成长中有很多教育不当之处,都是因为我的无知造成的。我就是老师说的“儿童化的自我中心”,自以为是。学心理学一年以来,我时常陷入愧疚,但是,想一想,时间不可能倒流,一切不可能重来。所以,目前的选择应该是:认真学习,充实自身,不断成长,尽量以正确、科学的方式与孩子、家人沟通交流。】

8. 人际关系敏感期:其实也是社交敏感期。

“等价交换”:《小王子》里曾经说过,“那些大人都忘了自己曾经是孩子。”大人眼里,交换,必须是等价的,这样才公平。但是,孩子衡量事物的标准却不是金钱。《小王子》里,“如果你对一个大人说,有一幢漂亮房子,红砖墙,窗前种着天竺葵,屋顶上停着鸽子…他也许不能想象那房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你得这么跟他说:“那是一幢价值十万美金的房子!”他马上就明白了:“多么漂亮的房子啊!”大人看待的是事物的价格,而孩子,看待的是事物的价值。这也是儿童与大人本质的不同。所以,大人不应以自己的标准衡量儿童,而是充分去理解他,顺应他,支持他,让他获得最大的安全感。

人际关系为什么重要?每个人都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如果一个人越懂得分享、合作,得到的会越多。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连接紧密,独善其身,并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怎么做?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分享,自己衡量、纠正。从分享中孩子能够得到快乐、自信,这是钱买不来的。分享、合作的背后是开放、包容。能够为孩子的人生助力。

人给予别人的时候总是快乐的。那么,孩子在自愿与他人分享的时候,也必定是快乐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与他人交换,得到了自己心仪的东西,也必定是快乐的,在这些行为中,家长顺应,引导,并不纠正,也不干预,必将发展处孩子的自主意识,让他感到自己说了算,逐渐培养出力量感和掌控感,逐渐感到自己能够独立,这样孩子会变得更加勇敢。

【自我感悟:感觉现在的家长和以往不同的是,有太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我们70后的原生家庭,往往是多子女的,家长没有时间管,每天在为生计奔波,但是,这恰恰给了孩子们非常多的自由空间和自由时间,孩子们能够一群群在大院里、田野里奔跑,在小河里游泳,结伴玩耍,这些,对发展健全的人格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这种方式,发泄了很多不良情绪,也培养了与人交往、与人合作的能力。现在,孩子们被太多的辅导班所绑架,很多时候都是和大人待在一起,大人由于没有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还是沿袭上一代大人的教育方式,很多的道德指责、粗暴干涉,把学习当作唯一的要求。作为父母,内心主要还是期望孩子有一个物质富足的未来,但是,教育方法的失当,孩子们被应试教育、游戏、快速的生活节奏所挤压,失去了作为一个“全人”发展路径,也没有精神之光照亮,“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当他们达到了师长的目的,考上了大学,自己从小被大人教化、深植于心的“考上一所好大学”的愿望实现了,却发现,以后干什么?陷入了迷茫,不知人生意义究竟为何。这也是教育的缺失。所以,作为家长,应该从小和孩子讨论人生的意义,学习、考大学、工作,都仅仅是实现人生意义的工具而已。如果孩子的生命一直有一盏明灯照亮,那么,前行的路就必然有光,被光引领的人生,一定是有意义的人生。宏观的看待整个人生,就不会患得患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