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24
2024-06-05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6-5 二百二十四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16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语音整理
本章在理解上出现了一些偏差,原因就是“不为酒困”该如何理解。“不为酒困”的字面意思很明显,就是不被喝酒这件事所困扰。
理解这一章的关键就在于“不为酒困”是指前面的三件事在需要饮酒时而不醉,还是单独指除了前面三件事之外的第四件事?
要想对这个问题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那就要首先明确“何有于我哉”的含义是什么。“何有”,应该说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口头语,就是不难、轻而易举的意思。
“出则事公卿”,就是上朝办事或者外出办公,能够尊崇领导指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入则事父兄”,就是回到家里,能够侍奉父母兄弟,孝敬勤恳。“丧事不敢不勉”,就是每遇到有丧事就竭诚尽意,礼制周全。
很明显,前面这三件事,是作为一个君子安身立命的重点工作,如果做不好,那就失礼、失德、失职。孔子不会因为自己在这个三个方面做得比较好,说“何有于我哉”,孔子不会这么盲目自信。
这样一来,这个“不为酒困”就不能单独拿出来说自己从来不多饮酒,而是指遇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这些重要场合必须喝酒的时候,他能够做到不因醉酒而导致昏身乱性。在这方面,孔子有着充足的自信。
这样一来,本章的意思是在说,孔子一般不喝酒,但是在有三种情况下,他不得不喝。第一个,在外进行社交的时候,面对上级官员,甚至是国君赐酒,不能拒绝。回到家里以后呢?父兄可能很高兴,说陪我喝两杯,这个也不能推辞。在办完丧礼以后,主家敬酒代表着感激之情,这个时候也不能推辞。也就是孔子认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不得不喝酒的这三种场合,他即使喝,也能够做到“不为酒困”,不会喝多,不会喝醉,不会变成一个酒徒胡言乱语。所以在这一章的最后孔子就说,“何有于我哉”,意思是能够做到这些,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展现了孔子在自我控制方面的高度自信。
我们也知道孔子他本人是喜欢喝酒的,而且酒量也不错,但是从来不醉。为啥酒量好?因为通过前面那三个场合经常锻炼,一步一步提高的。但是需要明确的就是,孔子喝酒不是因为玩乐,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处于礼仪的需要,他必须饮酒,以表示尊敬。
〔按〕这段可以这样译——夫子说:出则可以陪公卿喝几杯,入则跟家里长者喝几杯,(喝多少都没有问题),惟有丧事上不可不劝酒。这是因为我能喝,喝酒事难不倒我。
孙中兴详解〔摘〕
这是孔子在说自己,我猜可能是酒后的话。
“不为酒困”一语更是奇绝。“困”就是“乱”。弟子认为孔子的酒量深不见底,但是怎么喝都不会喝到乱性的地步(《乡党篇》10.8“唯酒无量,不及乱”)。圣人能这么喝,我们现代人可要小心,特别是酒驾,后果之严重不是一个“乱”字可以涵盖的。
最后点出“不为酒困”一句,皇侃认为“时多沉酗,故戒之也”。不过,似乎古往今来中国人的应酬难免要喝酒。我听过许多爱喝酒的人都宣称自己能喝、不会醉。有些人已经喝到走路都不稳了,还这么嘴硬。从这样的经验,我才合理怀疑孔子是在酒后说的这些话。圣人也是人,喝多了,难免有酒困,就别再嘴硬了。真要喝酒,也要遵守中庸之道吧!
铎罡 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