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你学历史简友广场

伴你学历史58——《南京条约》中的银元

2024-02-25  本文已影响0人  穿裤子的草鞋
    西班牙双柱银元

       1842年鸦片战争的战败国清朝政府屈辱的与英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条约》内容涉及割地、通商、协定关税等事项,其中还包括规定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洋银银元 。英国人要求战败的清政府支付的银元与清朝的国内流通的银量有何区别?为何英国要求以银元作为清算?

       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中国人俗称“洋钱”,又称花边钱”或“大洋”,这些都是是银铸币的通称。银元是世界银本位货币理念流行下实行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当时世界上流通有多种银质货币,诸如荷兰的“马钱”,西班牙的本洋,西欧的“十字钱”和美国的银元。其中以十六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在美洲大量铸造墨西哥银元最为有名,这种银元币面花纹带有西班牙国王肖像,其“发型”很像中国传统佛造像中的佛陀,故这种银元在广东一带又被称为“佛头”,同时因其背面有两根柱子图案,故它又被称为“双柱”。《条约》中提及的清算货币就是这种原产于墨西哥的西班牙银元。

        西班牙银元是明代万历年间(1573年-1620年)流入中国且流通较广的银元,成色为93.7%。它的单位是“圆”、元,重量相当于库平七钱二分,1块银元大约可以换算为0.72 两纹银 ,该银元由于成色较好、标准统一、规格整齐、故而广受认可,成为了当时国际通行货币,在世界殖民地间广泛流通, 英国商人在与中国正常贸易中也大量使用这种银元。 鸦片战争前中国由于在中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这种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尤其是广东地区已经成为商甲往来的结算货币。

          为什么以银元结算而不是市面流通的“纹银”,具体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在长期的中外贸易中大量的西班牙银元流入,清朝政府的“银元”储备是充足的,这使得支付巨额银元具有可操作性;第二就是银元与中国市面流通的“纹银”的优劣比较。清朝的银锭由明代相沿,都由民间自由铸造或熔化,商民均可委托各地银炉办理,政府并不干涉,不象铜钱那样法定由政府铸造,如不准私铸、私毁。尽管清政府法定的纹银成色为一般为93.5%,由于可以自由铸造,加之各铸造炉房的差异及不足,各地的银两存在重量不足、成色不足、平砝(秤)不一、流通中损耗较大等问题,银元则无其弊,所以中英《南京条约》中,英国要求中国的赔款亦以银元为单位是从货币的质量考虑的;第三就是清政府也不想白银外流,由于鸦片走私的增加,外流白银数量骤增。中国有识之士提出了禁止纹银外流的对策,如贵州道监察御史黄中模于道光二年(1822 年)上书严禁纹银偷漏出洋。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刑部亦颁布禁令“黄金白银出洋,均照私运米谷出洋例治罪”。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了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工业品市场,失去中外贸易的优势地位。再加上猖獗的鸦片走私与巨额的战争赔款,我国白银开始持续外流。白银大量外流,直安导致清政府外汇储备中外国银元大量减少,这使清政府支付巨预银元难以为继。另外鸦片战争后的白银外流使中国国内银价上涨,列强勒索中国银就可变相获得更多的赔偿利益,故鸦片战争后的赔款基本上都是以市面流通的“纹银”银两结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