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佛学 佛经中关于“四念处”的伟大
10佛学 佛经中关于“四念处”的伟大
这些从《相应部.念住相应》和《相应部.阿那律相应》选出的经文,能帮助我们更深入了解念住禅修的重要性口其在佛陀教诲中的地位。依据这些经文,可以得知:四念住是比丘祖传的领地、安全的领域(SN 47:6),更是“自归依、法归依”的真正内涵(SN 47:13)。因此,它是新学比丘应修习的法门(SN 47:4);而修行四念住的比丘也不容易舍戒还俗(SN 52:8);四念住的修习,也是佛法能否久住,是否衰灭的关键因素(SN 47:22 ,23)。事实上,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皆是透过四念住的修行而成为正等觉者(SN 47:12)。四念住禅修也具有现世疗愈身心的利益,例如,能帮助病人堪忍病苦,不受心苦(SN 47:30, 52:10)。因此,比丘在探病时会劝病者修四念住(SN 47:29)。修行四念住不仅是自护,同时也是护他的行为(SN 47: 19)。由于四念住的种种利益,佛陀教导比丘应当劝诱自己所关心的人修习四念住(SN 47:48)。
——《巴利经典选集:四念住法门》温宗堃 译
《大念处经》(Mahàsatipa??hàna sutta)收录于巴利三藏《经藏?长部》第22 经和《中部》第10 经,是一篇非常重要的经文。这篇经文在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地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教导了一套完整的止观禅修方法,当代流传于上座部佛教国家和地区的禅修方法,几乎都和它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本经名为《大念处经》,意即教导“念处”的经典。念处,巴利语satipahàna,由sati +pahàna 构成。sati 是念,意即通过它来忆念,或忆念本身,或只是忆念而为念。念的特相是不飘浮,作用是不忘失,表现为守护,或面向境界的状态,近因是坚固的想,或身等念处。犹如石柱般坚固地安住于所缘(àrammaa, 心的对象),又如门卫般守卫眼门等。(Vm.465)
——《证悟涅槃的唯一之道》 帕奥禅师(缅甸)
此次禅修我特别选择讲解《大念处经》,巴利经藏中说明“四念处”的有二经,分别在《中部》与《长部》,因为《长部》中的内容较详细,所以称为《大念处经》。《大念处经》归纳了佛教最重要的道理,是了解修行最重要的经典。希望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能运用四念处的智慧,那么所有的阻碍都会成为修行的助力,每个方法都能成为解脱的方法。
在南传佛教没有任何一部佛典,如《大念处经》般受到重视,人们相信如果能学习、背诵、修习《大念处经》,功德大于修习其他经典,因为所有的佛法都包括在四念处中,如果能了解四念处的修行,就能了解真实的佛法。
例如:在斯里兰卡,很多居士有在家里抄写、背诵《大念处经》的习惯。寺庙也会搜集这些手抄的《大念处经》,有的已保存了三百年或五百年。佛教徒相信抄写、背诵、修习四念处是最好的、最直接的修行法门,可了解真实的佛法,解脱轮回的痛苦。
《大念处经》的特色是佛陀直接阐述解脱之道,而其他的经典多半是随缘教化,或依布施、持戒、习定、修慧,先说基本的道理,再说较深的、无我的“法”。《大念处经》从从始至终都讲说解脱的道理,除此之外,《大念处经》并无其他内容。
——《总释四念处》
《大念处经》所教导的十六种方法来观察,这样修观,对于心所起的常颠倒想会消灭,而无常想将显现,同时近行定也将于心中生起,依之可以观察名色的无常,因而转向修观,最后证得道、果及涅槃。因此四念处也是为建立及维持佛法久住而存在。
——圣法长老(斯里兰卡)
这种方法在上座部佛教国家,几乎所有的禅修者讲到禅修(bhàvanà)、讲到修行,他们都离不开这部经的教导。虽然说很多经典也有指导禅修的方法,但是这部经典是很特别的。因为这部经典,它几乎依照所缘的方法,系统地整合了禅修的一些很实际的,操作性很强的修行方法。在这部经里面一共教了二十一种禅修的方法。假如,我们能够深入地了解这部经的话,就是说我们不要停留在字面上,而是深入这部经,特别是我们依照义注(ahakathà)的方法,我们会发现其实二十一种方法,每一种方法义注里都有解释如何证悟阿拉汉的方法。
——玛欣德长老(云南法住禅林,帕奥禅师弟子)
《杂阿含经》五四二经中,众多比丘问阿那律尊者:“仍处在学习位上的比丘应修学什么才能灭尽烦恼, 获得解脱?”尊者阿那律回答诸比丘说:“仍在学习的比丘应该修学四念处才能获得究极的解脱”。
五四三经中,众多比丘问尊者阿那律:“解脱一切烦恼的阿罗汉也修学四念处吗?”阿那律回答诸比丘说:“既使是阿罗汉也仍然要修学四念处,因为修学四念处可以圆满其余未得、未证的能力,也能在现世里获得安住。而我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六二一经中,阿难带着一群年少的比丘向佛问说:“对这些年少的比丘,应该教导他们什么?”佛陀告诉阿难和众多比丘说:“对于年少的比丘应教导他们四念处。不仅如此, 仍在学习阶段的比丘乃至于阿罗汉也当修学四念处。”
在六三八经中,舍利弗去世后阿难悲伤地告诉佛陀这个消息,佛慰告阿难说:一切事物都将远离、坏灭,而佛陀不久之后也将离开人间,比丘们应当以自已作为依靠(自依止)、以真理作为依靠(法依止)。而那具体的方法就是修学四念处。
综合上述经文所说,应修学四念处者,其范围含盖年少比丘、仍在学习的比丘乃至烦恼解脱的阿罗汉。对尚在学习,及烦恼未断的人而言,修学四念处是为求解脱;而对烦恼已断的阿罗汉而言,修学四念处则是为圆满尚未证得的能力:如四禅、八定、三明、六通等,以及现世的安乐。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佛陀般涅盘以后的佛弟子们而言,修学四念处才是真正佛弟子可以依止的归依处。——《中部》〈念处经〉四念处禅修方法之研究 温宗堃著
四念处是释迦佛亲口所说的一种修行方法,在南北传《阿含经》中都有大量关于佛、佛弟子修习四念处的事例叙述,经中将四念处称为“一乘道”,经由此道,佛弟子能够次第证得四禅、四无色定、三三昧及一切神通、解脱之果,《杂阿含经》中甚至说诸佛的无上菩提也是由于修习四念处证得的。(六度陈伟伟)
在部派佛教时期,有部、化地等影响很大的部派都将四念处视为最终要的解脱之道,认为四念处能摄一切法。各部论典中关于四念处都有相当详尽的解说,所有这些解说,无不与整个佛法体系密切相关,这也是自原始佛教以来一贯作法。通过对部派佛教四念处种种解说的研究,部派论典与原始佛教思想保存最为全面的《阿含经》之间的差异、部派佛教之间的差异等都显然可见。但在部派佛教的种种歧见之外,还可以看到诸部之间在许多重要议题上存在着广泛的一致性与共容性,佛法一味、解脱一味,竟然在这里(即四念住的修习)也能得到亲切的体证。
——《四念住研究》 哈磊著
(公众号:六度陈伟伟)
(the end 19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