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毛姆《面纱》有感
这是分享前的:第一稿。分享时做了一些调整和字词删减补充。
钱钟书对于婚姻,曾在《围城》中做如此解释: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然而婚姻真是仅用“逃出来”“冲进去”就能如此定性和概括的吗?
《面纱》是毛姆1920年在游历中国后,以中国为背景,根据亲身经历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早文中探索了爱情与婚姻的意义。
这本书以凯蒂的情感和思想的成长为明线,中产阶级想要稳固、提升自己阶级地位的急迫为暗线,为我们描绘了十九世纪20年代,西方官场、情场上的种种荒诞和怪异,揭示了人性的善与恶、高尚与羞耻。
在《面纱》这部小说当中,除了谈论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外,还谈论到女性可以追求更高精神的层面,让思想得到升华。
与《围城》相比较,两书除写作者文化背景和年代不同外,都通过描写了婚姻生活中的矛盾与问题,对读者提出了直击灵魂的拷问:婚姻到底是什么样的?
《面纱》更是通过凯蒂婚姻中面临的困境,反映了婚姻的选择不能单靠激情,爱、自我和责任既是约束,也可以共存。(婉婉指出了这里的问题,已在后面的稿子中修改)
另外,女性角色在婚姻中究竟该追求的是什么,自我的成长也是其中引人深思的一个点。(婉婉指出了这里的问题,已在后面的稿子中修改)
主人公凯蒂原本是那站在城外想冲进去的人。她为了逃避母亲的催婚和妹妹比她早结婚获得幸福婚姻的尴尬,匆匆选定细菌学家沃尔特结婚。
为了逃离而结婚,这种逃避注定了这场婚姻会以悲剧收场。果然当进入城内丧失新鲜和激情后,她的婚姻出现了问题。
她一方面流连于交际场,被潇洒英俊,风趣幽默的有妇之夫查理所吸引,一方面又对自己家中木讷呆板,冷漠自律的丈夫充满着愧疚。
在这部书中,毛姆在前期将凯蒂塑造成了一位美丽热情,虚荣、轻浮的愚蠢女人形象。
后期在她经历了爱情的向往与失望中,终于大悟,明白了除了虚荣之外,还有更多更伟大的精神值得自己去追求,瞬间让这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高大起来。
凯蒂的情感之路、成长之路并不顺畅,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情节:
出轨查理——和丈夫沃尔特摊牌——被逼离开香港,前往霍乱横行的湄潭府——被修女的行为感动,认清查理真面目,想要和丈夫重新开始——怀孕,孩子不知道是谁的——丈夫去世,伤心回国——重回查理怀抱,却感觉愧疚。
在这一系列起伏变化的事件中,女主人公凯蒂的心理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毛姆从女性视觉,细腻地描绘了她的心理历程。
成功地描写出了一个出轨女人怕发现又希望能摊牌的忐忑与纠结,也将凯蒂认识到自己错误,想要挽回婚姻的激动与懊恼,得知丈夫可能故意感染瘟疫,含恨而死时的悲痛欲绝等情绪渲染得十分到位。
文中还时不时出现凯蒂情绪波动,思绪不定的描写。这些描写都很符合在既定情况下,同类型女性遇到类似问题时会产生的反应。
一位男性作家能以如此细腻的笔调展现出女性角色的内心,这实属难能可贵。
凯蒂的描写是这本书的亮点,也是这本书之所以能够多次被搬上屏幕的原因之一。
但纵观这本书,也许正是因为凯蒂的人物描写过于出色,淡化了其他女性角色的出现。
其中有一段关于一位追求爱与自由的神秘东方公主的描写,也在对比凯蒂的描写之下,稍显黯然失色。
除女性视角的极致心理描写外,本书中的悬念也设置得很好。
文中有两处大悬念的地方,一是一开篇就是凯蒂和查理出轨时发现被转动的门把手,后面几章都是围绕自己出轨的事情是否被丈夫发现而描写。
二是凯蒂猜测沃尔特要自己陪同他前去瘟疫肆虐的湄潭府的目的。
这两处悬疑不仅吊足了大家的胃口,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让后续情节顺理成章地发展下去。
那婚姻中究竟该追求的是什么呢?
毛姆在书中告诉我们,婚姻不应该被视为儿戏,而应该是一种认真寻找心灵契合伴侣的过程。
“男人结婚用心,女人结婚用脑。”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而不是仅仅为了迎合他人而结婚。
不要活成别人眼中的幸福,而是要追求自己真正的幸福。
此外,婚姻中的责任感是双向的,必须双方共同承担。
即使现实让人感到不满,也不能成为自己逃避的理由,更不能以此为借口背叛婚姻。
美好的生活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和付出,只有一个人努力的婚姻是无法长久的。
毛姆还强调了婚姻中双方成长和互相影响的重要性。
通过共同经历生活,夫妻双方可以在彼此的世界中相互了解和成长。
书中的凯蒂最终走入了沃尔特的世界,跟随他的脚步见证生活,这使她找到了两人婚姻中的安宁,并且自己的思想境界也得到了升华。
总之,健康良好的婚姻关系需要夫妻双方的共同努力与付出。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伴侣、承担婚姻中的责任、共同努力和相互影响,我们可以建立一段有意义的婚姻关系,并在其中实现自己的成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