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片艺术家 _ 3

2020-08-05  本文已影响0人  提琴之聲_Msc

当代艺术界让人感觉有点太阳春白雪,没有几个艺术家在年青一代有什么号召力(说起来,对其他年龄层也没有)。如果想避免这个尴尬处境,一个办法就是让你的作品能用在流行歌手和摇滚乐队的专辑上。  —— from 【How to sound culture】



                                    藝術家:安迪 · 沃霍爾 (Andy Warhol, 1928 - 1987)

用法:在今天,提到安迪 ·  沃霍爾這個名字,最常見的是因為提到了他那個“出名十五分鐘”的概念。


對有些人來說,當代藝術顯得很膚淺。安迪會同意你:是膚淺,但很美,不是嗎?(“美”是他最喜歡用的詞之一。)他對名氣比對才華更有興趣,在他那些艷麗的絲網印刷圖中,主角往往是像瑪麗蓮夢露和貓王這樣的演員和流行歌手。“在未來,”沃霍爾那句宣告一直流傳至今,“每個人都會全球聞名十五分鐘。”在某種意義上,這當然只是存在引發爭議,但在另一種意義上,這句話可以說成為了現實。互聯網讓所有人都能朝世界吆喝出自己的聲音。誰知道呢?說不定你的微博就什麼時候被“瘋轉”了。

跟很多了不起的藝術家一樣,他的成就在某種程度上也要歸功於他的營銷手段,但的確只是在某種程度上。這件事的難度部分就在於要開拓新的疆域:對於一個視覺藝術家來說,這就意味著你要創造一種和你如此難捨難分的作品,以至於今後任何人做出類似的東西,大家都會說是他在抄襲你。沃霍爾的絲網印刷畫當然做到了這一點。它們把癡迷的視線投向名人的臉孔,也投向了常見的日用商品,比如湯罐頭,或者一根香蕉(在他給搖滾樂隊“地下絲絨”的處女專輯設計封面中的)。可能他製作的一些先鋒電影給人留下的印象就沒有這樣深。這些電影都有極度直白的名字。

沃霍爾相信,如果你想成為一個名人,你只需要看上去像個名人就可以了。遵循這條準則,他會佩戴銀色的假髮,而且時常更換,所以看上去頭髮一直在長。在他紐約的工作室(被他命名為“工廠”)中,有很多無足輕重的社會邊緣人物被吸引在他左右。其中一個扈從瓦萊麗 · 索拉納後來厭倦了他,在1968年朝沃霍爾開了一槍。不過沃霍爾大難不死:可能他覺得被槍殺這種死法對於像他這樣一個有創意的人未免太傳統了。

PIC from  安迪·沃霍尔: 没人懂我,其实我搞艺术是为了嘲笑艺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