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电影心理,瑜伽,阅读,电影

我看《飞越疯人院》

2018-08-09  本文已影响8人  66b1468f7cac

我看《飞越疯人院》

即便是做心理沙盘销售推广,对我来说,也需要经常看看电影。对电影的分析跟心理沙盘的分析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正如有些心理咨询师擅长对梦的分析一样,心理学电影是他们进行析梦的最佳对象,分析心理电影也是对心理沙盘分析的最好拓展。

前天看完《飞越疯人院》后,感触有些多。

好的心理学电影总让人有百看不厌、每次都有不同感受的感觉,《飞越疯人院》就是其中最经典的心理学电影之一。

上学读书的时候看这部电影,仅仅把他看为消遣的普通电影,即便是第二遍看后习惯性地进行分析时,也不过是抓住一点难做深入。

离开学校十几年后,特别是在社会上历练这么几年后,最近就想看看这不曾经看过不下三遍的电影。

一切都是那么熟悉,情节在头脑中固有认知的框架中慢慢展开。不想对电影本身做过多的分析,因为关于本电影的影评或分析都像当初自己做出的分析一样,都是按照某一点或某几点进行展开的。

看完电影后,我在微博上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应该说疯人院的人活得最真实。其实,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疯人院,有的人洒脱地或者悄悄地出院了;有的人一辈子都在住院。住院的人会偶尔谈起出院的病友,出院的人会经常怀念在疯人院的日子…勇气抑或自由, 你出院了没?——再观《飞越疯人院》

今早起床,思考其中那句“出院的人会经常怀念在疯人院的日子”可能有些不大妥当,在这里需要将“经常”改为“有时会“要好一些。像我,脱离体制这么多年,目前接触的多数是体制内的朋友。从内心来说有时候也会怀念曾经的日子,但是我一样知道,体制内的那些曾经的同事一定也会对我很果敢地离开表示过钦佩或者敬意。

每一个人的人生路径不可能一样,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段的心态境况也大不相同。《飞越疯人院》的心理意义跟观看这部电影时的个人人生阶段有更多的关联。年青时候看这部电影,跟当前看这部,有很多不一样的感触。我相信十年之后再看这部电影,感悟应该还有不同。

原来看电影跟读书是一样一样的,真正能深入下去的不是作品本身的描述,而是我们是否有过类似或相近的经历。因为有相似的经历或感悟,才真正有自身的情感卷入

不可否认,作者本身的功底对好作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至于这个作品(无论是文章还是影视剧)打动或吸引的人,更多的是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或者说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感触会更深刻一些。

有些人在观看某部电影的时候,因为某个情节而放声痛哭或迟迟脱离不了那个情景,而其他人可能对此没有那么深的触动。原因就在于这里。

我们所认可的自由何尝不是一种枷锁?

几年前千军万马考公务员,或者进入银行系统,现在看情况已经起变化了。

两位亲戚家的孩子今年高考志愿填报,家长希望孩子以后做老师,最朴素的观点是”工作稳定,收入不低“。其实教师系统内部也是分层级/阶层的,跟其他行业一样一样的,也是拼资历与付出的。即便是最初级的中小学,有的老师过的很惬意,多数老师也是很苦逼。大学老师一定是令人羡慕的吗?为什么得病与跳楼的也不少?为什么走穴、做保险的比比皆是?这就是疯人院中的现形记。

《飞越疯人院》是部心理学电影,其实哪有什么心理学电影,只要是经典的电影都是折射人心理与社会的,都可以进行心理分析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