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热病?该怎样治疗?《黄帝内经》如是说(第244-245句)

2024-11-22  本文已影响0人  韦志学写作

韦志学摄

2024年11月23日,第46天读《黄帝内经》第244句-245句。

这里所说的热病,是指外感寒邪而引起的发热性疾病。

由于是外感时邪所致,所以它具有季节性。

其主要病状是身体发热,而且发病急,传变快,病程短。

热病的传变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由表及里,由阳入阴,就是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而传少阳,再传太阴,再传少阴直至厥阴。

如果病情不恶化,证候消失也大致按照这一顺序。

根据如上的传变过程,《内经》将其临床表现也归纳为太阳病到厥阴病的六个基本证型,即所谓“六经分证”。

除此,还介绍了热病的预后及其治疗原则,最后还特别列出了《内经》中关于各种热病的针灸疗法的条目。

第244句【原文】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素问• 热论》

意思:

黄帝问道:今人所说的外感发热,与伤寒属于一类。得这种病的人,有的痊愈了,有的死了。死亡的日期大都在六七天左右,而痊愈的时间都在十天以上,这是什么原因呢?我不知道怎样解释这种现象,想听听您的高见。

岐伯回答说:太阳经统摄阳分,诸阳皆属于太阳,太阳经脉上连于风府,所以太阳能主诸阳之气。

人感受寒邪,就会发热,而发热虽重,不至于死。

如果表里二经同时感受寒邪而发病,就必死了。

第245句【原文】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骨,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ai 第四声,意为咽喉不适,哽噎)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素问•热论》

意思: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伤于寒邪的病状。岐伯说:伤寒的第一个阶段,是太阳经感受寒邪,由于足太阳经的循行是从头而下,经项脊而抵腰中,所以症状是头项痛,腰脊强直。

伤寒的第二个阶段,是阳明经受病,阳明经主肌肉,其经脉挟鼻而上络于目,所以有身热、目痛、鼻干,以致不能安卧的症状。

伤寒的第三个阶段,是少阳经受病,少阳经主骨(太阳主肤,阳明主肉。少阳则主骨,由外而内),足少阳经,循胁肋而上络于耳,所以会有胸肋疼痛而耳聋的症状出现。如此三阳经络皆受病,若病邪尚未深入内脏的,都可以通过发汗法而痊愈。

伤寒的第四个阶段,太阴经开始感受病邪,足太阴之经脉散布于脾胃中,上络于咽,所以症状是腹内胀满而咽干。

伤寒的第五个阶段,少阴经受病,足少阴之经脉通贯于肾,络于肺,上连舌根,所以会有口舌干燥而思饮的现象。

伤寒病到了第六个阶段,厥阴经受病,足厥阴经脉环绕阴器而络于肝,所以会有烦闷郁满和阴囊收缩的病状。如果病邪传遍了三阴三阳经脉及五脏六腑,以致营卫之气不能运行,五脏之气不能流通,人就死亡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