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是什么影响了你的行为——42
潜意识的偏心机制
今天说一个比较常见的心理行为,基本发生在每一个人身上。叫“自我服务偏差”,相信很多人或多或少听过这个词。
什么是“自我服务偏差”?
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写道: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给出定义。人们总是善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能力的结果;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运气不好,没准备好等,这种现象我们统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加工和自我有关的信息时,会出现的一种潜在的偏心。人们常常从好的方面来看待自己,当取得一些成功时,常常容易归因于自己内在因素;而事情没做成功后,则会怨天尤人,归因于外在因素,即把功劳归于自己,把错误推给别人。
有学者曾经说过:“无论人的差距有多大,但是有一点是相似的,那就是打心里认为,自己比普通人强。”这种自认为比普通人强的现象,就称之为“自我服务偏差”。
当我们在大脑加工自己和自己有关的信息时,经常会出现与实物差距较大的偏差现象。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认为自己做得比别人好。
心理学上曾经做过很多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实验。他们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
大多数生意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的生意人更有道德。在一份百分制的道德评分卷上,有超过50%的人给自己打了90分以上的成绩,而只有11%的人给自己打分在74分和74分以下;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的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的人评价自己低于平均水平。
而在一项美国高考委员会对829000名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没有人在“与人相处能力”这一项上给自己打分低于平均值,而且其中有60%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前10%,另外有25%的人则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1%。
之所以会出现自我服务偏差,很大一个原因是,每个人都有维护和提高自尊的需要,这就像在第三章的内容写的“大脑自我保护机制”有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会倾向于美化自己。
而当别人表现较好时,我们为了避免被比下去的落差,经常会将别人的成功归因于外在环境。有心理学家实验发现,自尊刚收到打击的人(例如,做的某些事不通过他人的认可),他们更容易去指责别人。
自我服务偏差延伸出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虚假普遍性——我们会高估或低估别人会跟我们一样思考和行事。当我们喜欢某一种事物时,我们可能认为别人也会喜欢它;当我们不喜欢某一事物时,我们会认为别人也讨厌它。
比如,我们对自己很满意,认为自己很优秀很体贴,但是追求自己心仪的人时,会认为对方应该也会喜欢我们,但这很可能只是一厢情愿。(有没有类似情景出现呢?)
总之,美化自己可以给自己更多自信心,但是给自己过多的信心也会让自己的思维闭塞,从而无法更为准确地评估自己的能力,这也不可避免地会让带有自我服务偏差的人产生更多的落差,而且会将自己的失意归因于社会环境。
这也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社会上有很多人认为自己能够与众不同,当自己面试被刷下来时,认为自己怀才不遇;(这我还真经历过,而且还真就这么想了,够自恋的,哈哈!)而有些人追求对象被拒时认为对方没有眼光;某些人自己碌碌无为时认为是社会不公。
但实际上呢?这个社会并没有那么多“怀才不遇”的人,这只是我们的自我服务偏差而已,是对自己的美化。
在自我审视上,苏格拉底(我想成为的目标人物)在两千年就留下了“Know yourself(了解你自己)”的呼吁。从某种程度上,认识“自我”比认识客观现实更为困难。我们最接近我们自己,但我们并没有因为这点而对自己了解得更深。
如果自己一辈子都不能够准确地看清楚自己在社会上的位置,那么也就不可能把握自己的能力水平,那也就难免“被埋没”。相反,如果能够看清楚自己,那么自我成长的问题也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希望我的内容会对你有帮助。
觉得文章不错就点个赞,谢谢阅读^_^
逍遥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