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心灵的橡皮擦

2019-05-19  本文已影响0人  张西振

王阳明心学,是心灵的橡皮擦。

这样说的依据有三:


第一,致良知是精神运作的简化。

心学四句教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构成一个大循环,后两句又构成一个小循环。关于四句教,前段时间做过一些思考,今天重点来考察后面这个小循环。

最后一句讲格物,格物是一个实事求是地过程。调查研究,把握事实真相;寻求真理,探索事物规律。格物的过程,也包含了实践检验。

格物是高强度的精神活动,这个过程要耗费大量精神能量。所以,格物所形成的智慧,不应该随意处置,要好好地摆放在精神的武器库里。库里要做一些很好的货架,把格物所得一件一件摆放好。

格物的成果是用来致良知的,对于格物成果,要从理论形态,案例形态,转化成为模式形态。

对一个领域,通过从整体到细节积累越来越详尽的模式语言,当遇到具体事物的时候,认知能力就会迅速得出结论,形成解决方案。这种能力,正是阳明先生说的良知。


第二,不算计是精神运作的准则。

致良知的功夫,让一个人做事有准则。先生本身就是榜样,他的父亲王华也是榜样。

太监刘谨专权之时,那么多建言者都死在刘瑾手里,王阳明和他的父亲王华对此都了如指掌,但是,王阳明还是要写奏折,而王华也同意呈给皇帝。当王阳明被抓进诏狱,随时面临死亡威胁的时候,刘瑾托人去找王华,告诉他,只要他能够到刘谨家里一趟,他就会放过王阳明。这位权倾一时的“立皇帝”已经很给面子了。但是,在儿子的生死面前,王华没有去。

对于这一对父子来说,心中有明确的“应当”——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当为则为,当止则止。完全不算计自己的利害得失,是福是祸,全不在意。

有准则,不算计,从重大人生决策,到一个具体领域不同层次的决策,都变得非常简单。除非发现严重决策错误,也不会对重大决策轻易调整。

这样的人生,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做事方式,极其简单,极端光明。不算计的人,坦坦荡荡,最容易成就大事业的。


第三,不纠结是精神运作的特色。

人最累的就是纠结。而且一个人也总能找到可以纠结的事情。

譬如,为自己的长相纠结,为自己的财富纠结,为自己的职位而纠结,为父母纠结,为孩子纠结,为亲朋好友纠结。直到为了纠结而纠结,纠结自己有一天没得纠结了,又该怎样去纠结。

可是从来都不会想,纠结有用吗?

纠结,让一个人做不了决策。纠结,让一个人得不到安宁。纠结是精神能量的无端耗费。不纠结的人,才能把宝贵的而有限的精神能量用在建设性方面。

阳明先生特别强调,一件事没有做完美,不需要纠结。他的一个学生在菜地里拔草,先生就以拔草为例讲解不纠结。先生说,这草拔得完还是拔不完,拔得干净不干净,是完全不用纠结的。草拔了总比不拔少,时间充足就多拔一点,时间不够就少拔一点。

不少人会纠结于自己的能力不够高。先生讲,能力高低有很多天然因素,这事儿我们管不着的。为我们不能掌控的事情去纠结,是毫无意义的精力浪费。我们应该操心的是,如何用足用好既有的能力,让自己有限的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可以看得出,先生的学问,就是要我们别胡思乱想,该干嘛干嘛。先生拿了一个橡皮擦,把我们精神中那些多余的东西都给擦干净。先生的追随者,往往能干成大事业,与这种精神世界的简单很有关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