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的美食
今天有幸来到青浦区参观。这可是一个鱼米之乡。在这块风水宝地上,随便数数,就有十来种土特产吸引着络绎不绝来此旅游的人们。比如:薄稻米,练塘茭白,朱家角扎肉,鹌鹑皮蛋,塘里鱼等,都是人们百吃不厌的珍馐佳肴。
游走在江南水乡,欣赏的是古朴典雅,摇橹声声,静谧中寻找清梦的感觉。
上海是繁华的,而青浦却咫尺间多了几许宁静。
到了吃午饭的时候,主人请我们吃的都是当地的特色,就连米饭都是当地的薄稻新米。薄稻米谷粒壳较薄,米粒晶莹剔透,有光泽。煮熟后粘性适中,吃口糯、软、松、香,当地居民用猪油拌着吃,就可不需任何菜肴,空口吃下两大碗。
午餐是在一间古朴,窗外爬满绿藤和几许菜畖的农宅里,远远望去,碧绿小巧的丝瓜和黄瓜悬挂在藤上,随着微风清徐,悠悠地摇晃着轻盈的身子,从地里爬起绕到窗前,再到屋檐下的藤蔓上,零落地冒出不少小黄花,那是出果前的绚烂,喇叭形的小生命向着世界宣誓:
“我终于开花了!”
“我要结果了!”
小黄花三五成群地在绿藤上热闹地张开花瓣欢呼着,平添了小院的美丽和生气。靠墙边整齐地摆放着铁铲,锄头,草帽等农具,屋里四条长凳,围着一张方桌,墙上挂着一张农民自画图:“练塘妇女织草编”。
整个一桌菜,菜式虽然普通,也没有大鱼大肉,都是进得农户的家常菜,却使大家有一种远途到家的氛围;一种可以不必介意,随意聊天的环境;一种放下,而非端着的姿态;一种想吃就吃,想喝就喝的惬意;一种卸下疲惫,极度放松的休闲。
吃到了久违的练塘茭白,它可是有着“华东茭白第一镇”的美誉,由于丰富的营养价值也被称为而被誉为“水中参”。雪白的盘子装着一盘很显刀工的茭白丝,里面有肉丝和榨菜丝的映衬,其味鲜美,碧绿的葱芽星星点点嵌在雪白如玉的茭白丝中,清爽不腻,有一种可以放肆大口吃菜,不必顾虑吃多了会影响胆固醇升高的安心。
接着上来的是基围虾。记得美食家蔡澜说过:“虾一定是吃不热不冷的,温温地上桌,才是最佳状态。”
朋友的做法是盐水虾。温温的,正好入口。剥了一只放在口里,弹牙韧性,微咸里透出满满的鲜味,使你有还想接着吃的冲动。
又吃了几个,高蛋白的虾肉舒服地躺在胃里的那一刻,才觉得真是过瘾。
清炒苋菜上桌了。(本地又称米苋)嫩绿的菜叶和碧绿根茎,放在嘴里一咬就化,软糯且稍带骨架,一股猪油的香味合着春天绿叶菜特有的清气,一股脑儿往鼻腔里钻,真是欲罢不能!连着吃了好几口。
这里的土鸡也叫笨笨鸡。听主人说,食量大,尽挑好的吃。一般在果园、树林和山坡上散养,它们可以吃虫子、嫩草、绿叶等等,只要在田间能吃到的东西它们都会吃,同时偶尔会给它们饲喂一些玉米、米糠等主食。由于它们每天不停奔跑,食量稍有不足,因此与圈养鸡不同的就是显得骨感,但肉质紧实。
主人说,用2-3斤左右的鸡拿来做白斩,最是鲜美不过了。端上来的白斩鸡,皮很薄,肉紧实,夹一块品尝,不肥且嫩,香气四溢,不用蘸调料,吃它的本鲜,(汤里稍带的咸味)更有一种懂吃,保持原味的态度。
就在细听主人介绍笨笨鸡的伺养过程中,一盘白斩鸡已经见底了。
最后是一块块方正,但是用稻草扎好的“朱家角扎肉”,它历来有“色香味美糯如鳗”之称。
肥瘦搭配刚刚好,香酥肥甜、不油不腻,乘热过着半碗米饭,淋上浓浓汤汁,一口扎肉,一口米饭,吃到微饱。
这一桌菜,从淡薄吃到香浓。学会浅尝二字,便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食物的珍惜。
看着一桌美食,我想,并不一定是贵的食材才可以称为美食,食材的质量和素质要求很重要,最最重要的是:烹饪要有一颗爱心。
主人能把把平常的食物变成佳肴,是艺术,是创造。它们不逊于绘画、文学和艺术。
有灵性的人,从食物中也能悟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