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1暗网世界中纷繁现象背后的原理

2023-07-18  本文已影响0人  黑雨赋能

从心理学和技术哲学的视角出发,通过“网络去抑制效应”和“社会建构理论”这两个概念,来解读暗网造成的这些社会后果的成因。

首先,从微观层面看,暗网中为什么会出现犯罪、引战、泄露政治机密这样的事情呢?

这些具体行为都可以通过网络去抑制效应来解释。

这个理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约翰·苏勒尔在2004年提出的。

网络去抑制效应的意思是,因为受到匿名性的影响,人在网络环境中会感到更少的约束感,行为也会更加放纵。

打个比方来说,浏览暗网就好比是参加了一场假面舞会,在这个舞会上没人知道你是谁,因此这时社会责任和规范统统都不适用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不被社会接受的行为,在暗网中似乎都变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对我们而言,网络去抑制效应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当人们觉得自己的身份不会被暴露时,无论他们说什么、做什么,都不会与他们的真实身份产生直接联系,更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产生任何直接后果。

因此,网络去抑制效应可能会让人们在网上更容易分享隐私、公开表达自我。

比如在暗网中,新闻事件的当事人相当于带上了一层面纱,这时,他们就更愿意和记者谈论自己知道的内情。

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导致人们在互联网中更容易表达憎恨、乃至实施犯罪,例如儿童色情和毒品非法交易。

美国心理治疗师芒罗形象地称为“打了就跑的游击战”:

我可以尽情地侮辱你,即便别人看不过去纷纷指责我,我也可以注销这个账号,换个身份继续来这里挑事儿。

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律师迈克·戈德温还曾提出过一个法则,在网络上进行辩论时,如果双方的观点对立,那么随着辩论的进行,参与者互相谩骂的概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这也被称为“戈德温法则”。

你也可以简单地记住一个公式:

一个普通人,加上匿名性,再拥有了观众,就很有可能变成混蛋。

其次,再从宏观层面看,暗网为什么造成了如此复杂的社会结果。

技术哲学中两种截然相反的思考视角,也就是社会决定理论和社会塑造理论。

社会决定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发明者可以通过设计和完善自己的技术,来决定技术引发的社会后果。

按照这种视角,既然暗网的发明者想要建造一个虚拟的自由王国,那么,只要他们不懈努力,就一定可以成功。

其实,如果我们回顾人类历史就会发现,技术决定论是一种对现实的过分简化。

比如19世纪电报出现的时候就有人赞美说,电报将把全世界的外交官们集中在一起,通过谈判终结战争,一个和平的世界即将到来。

这个预测是很打脸的,因为几十年后,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电报还成为了重要的战争通讯设备。

暗网的创造者似乎没法控制这项科技会变成什么样子,技术的社会影响是一种社会塑造的结果,这也就是我要和你说的另外一个视角,也就是社会塑造理论。

其实不只是暗网,人类历史上的很多科技都是这样。

比如发明葡萄榨汁机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古登堡会把它改造成人类历史上第一台印刷机。

科技在塑造人的时候,其实也被人塑造。

这里面有竞争对手的影响,比如微软模仿苹果的图像操作系统,从 DOS 界面转向 Windows。

这里面还有用户的影响,比如美国谷歌公司在推出社交网站 Orkut 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网站迅速被热情的巴西人占领,成为了一个葡萄牙语的社交媒体。

了解了社会塑造理论之后,如果我们再往前走一步便会发现,科技本身只能决定我们的起点,但没办法决定我们的终点。

在这一路上,科技与人类社会可以产生非常复杂的化学反应。

因此,当一项科技刚刚被发明出来时,立刻去评价它的意义,似乎就有点操之过急了。

分享著名传播学者文森特·莫斯可的一句话:

一项科技究竟会对人类社会产生什么影响,不要去跟随预言家们的欢呼或诅咒,而是要等到它成为生活中平淡无奇的一部分后,或者说,等到这个化学反应差不多结束时,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