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平一碗水
端平一碗水
1
我结婚的时候,我的公婆四十多岁,爷爷奶奶才六十多岁。我们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所以婚后没多久,我们便被公婆分开另过了。
分家时,我们分了一千多元外债。我从公公记录的收支帐本上看到,他们当时还有一千四百元的现金结余。我们在集上住的三间房子分了一间给老二。
分家后,公婆就不问我们的事了。我们回乡下干农活,吃饭都在奶奶家。我的儿女出生后,回家干活也都是奶奶帮我带孩子。爷爷一直跟着我们下田干活。
我婆婆和我奶奶经常吵架。有一次我回去,遇到婆婆在家哭天喊地的。原来她俩又吵架了,听说奶奶拿着斧头要砸婆婆家的锅。我劝好婆婆,再去奶奶家看看。
奶奶说:“你婆婆说我们忙的钱都贴给你们了,我非问她,我贴的是不是她亲生的儿子。”奶奶虽然厉害,但是她讲理。她只有公公一个儿子,三个孙子。所以她对儿孙都非常疼爱。她的二孙子从小就在奶奶家生活,直到我们分家,他才从奶奶家搬到公婆家。
有一次我们在家干农活。二弟媳和婆婆吵架了。公婆认为是爷爷奶奶挑拨的。公公就非常生气地说:“他老俩口要死了,我们家就安静了”我当时就说公公:“爸爸这样说,奶奶听到多寒心啊!我想到了我这么疼爱的儿子,以后这样说我,我会多么寒心的。”公公当时感觉到自己说的太过份,就愧疚的没有说话。尽管奶奶和婆婆一直吵架,但是在爷爷奶奶不能自理的两三年中,都是公婆在喂水喂饭,端屎端尿的伺候他们到老。两个姑姑也只是偶尔回来看看。
2
我们到城里打工,田就给公婆种了。那时我的儿女,一个在读高中,一个在读大学。爷爷奶奶已经干不动了,只能在家帮公婆看看门。
一次爱人回家,想顺便带点米回来吃。米没带到,反而带着一肚子气回来了。一进门爱人就气冲冲的对我说:“我好像不是我妈亲生的。我说从家带点米,她不给,还把我一顿好骂。我从结婚到现在,爸妈没有操过我的心,问过我的事。老二老小一直在外打工,孩子从小就跟着他们到现在,吃喝上学,我没有说过一句话。我的孩子他们没带过,我的田给他们种,我只带点米,他们都不给,他们太偏心了。”
“父母不问事,证明我们有能力,不需要他们操心。这是好事呀!如果父母偏向某个儿女,一定是那个儿女还不能让父母放心松手。即便父母给你万贯家财,自己没能力,也会坐吃山空的。我们更幸福,爷爷奶奶还能帮我们带孩子。我一直认为,一个人有能力操心帮助别人,一定过的都不差。”
“好男不吃分家饭,好女不穿嫁时衣。”不愧为老祖宗传下来的经典。
3
如今,我的儿女也大了。儿子还没结婚。女儿已经结婚生子,我便跟着女儿,帮忙带孩子。尽管一直在帮女儿,女儿还不止一次的说我偏心弟弟。
女儿也是儿女双全的“好”字。只是买房买车借了点帐。我认为像女儿这样就是幸福的。所以我逢年过节回家看望老人都很大方。我感觉不能在老人身边敬孝,心有愧疚,每次回去看他们,要么带点吃的,要么给点钱。我认为孝敬老人也能为后代积福。因此,我孝敬老人,路上来回的车费,人情往户等开支,每年大概要花去女儿两万元。女儿也许认为她们还在欠帐,我却花钱厉害。试想:如果弟弟不成才。我能顶着世俗偏见的压力给你带孩子吗?即便请保姆有我放心吗?钱财是身外之物。太完美的人生会让人忧虑的。所以我认为人要知足 惜福。
换过来,如果我帮儿子带孩子,女儿还没结婚,我的开支花费一定会让儿子给的。在父母心里,儿女就是父母的手心手背,都是自己身上的肉,是没有薄厚亲疏的。
4
女儿上次也在感触,她的一对儿女。儿子虽然生在上海,现在却在偏僻的地方生活,哪里也没有去过。女儿虽然出生在家乡,却在上海见识了灯红酒绿,度过了美好的幼儿时光。她一会儿心疼儿子,一会儿又感到愧歉女儿。在女儿的心里,她对儿女的疼爱都是一样的。可是,当两个小朋友长大后,他们能感觉到女儿的一碗水端平了吗?
我婆婆说我奶奶偏心,爱人说我婆婆偏心,女儿又说我们偏心,我想:女儿的儿女以后也会说女儿偏心的。因为父母在儿女的眼里,是永远都不可能端平一碗水的。尽管父母认为是公平的。
端平一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