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假日》——给爱一个主题
这篇是第六个故事类型:友情(buddy)和爱情(love)故事,简称BL。落户简书,从第一个故事类型开始,已经差不多两个月了,时间过得可真快。这次不打算跟以往几期那样长篇大论。先简要介绍BL类型,然后用《罗马假日》为例子,讲讲爱情故事的构成和特点。BL类型故事的三个要素是:
Incomplete Hero(不完整的主角), Counterpart(另一半), Complication(纠葛)
五个子类别和一些例子:
- Pet(宠物):《忠犬八公的故事》,《黑神驹》,《奔腾年代》,《鹿苑长春》
- Family-Friendship(亲情、友情):《轰天炮》,《虎豹小霸王》(Butch Cassidy and the Sundance Kid,1969),《星际穿越》,《雨人》,Real Steel (2011),《闻香识女人》,《天堂电影院(公映版)》
- Romantic(浪漫爱情):《罗马假日》,《西雅图夜未眠》,《诺丁山》,《风月俏佳人》,《天使爱美丽》,《爱在黎明破晓时》,《人鬼情未了》
- Epic(历史背景):《卡萨布兰卡》,《日瓦戈医生》,《乱世佳人》,《泰坦尼克》,《最后的莫西干人》,《史密斯夫妇》,《走出非洲》
- Forbbiden(禁忌的爱):《断背山》,《洛丽塔》,《莎翁情史》,《暮光之城》,Harold and Maude,《罗密欧与朱丽叶》,《天堂电影院(DC版)》
所谓“不完整的主角”,是指他(她)的生命中缺少某些东西,感觉自己不完整,而另一半正好在这个时刻出现了。常常这两个角色都不完整,他们彼此需要。至于什么是一场“纠葛”,指的就是成千上万不同的故事情节,而唯一的要求与其他类型故事一样:你需要一个主题。我发现爱情故事的主题往往不是爱情,如果只为了让男女主角表现彼此的爱来堆砌剧情,这样很容易造成一个弱而散的故事。
《罗马假日》,公映于1953年
Roman Holiday.jpg这部电影是很多人心中的经典,我也很喜欢。故事挺简单,安妮公主(奥黛丽·赫本)对繁琐的礼仪、没完没了的日程、玩偶般地被人操纵厌倦了,一天晚上从大使馆溜了出来,当时只想一个人在街上随便走几个小时就回去;记者布拉德利(格里高利·派克)需要解决他经济上的困境,这已经是刻不容缓的事情了,一个爆炸性的story(新闻题材)肯定能一次性解决他的问题。他们俩一起度过了一整天,相爱了,但现实让他们最后无奈分手,回到各自的生活工作当中去。
故事的主题
故事的主题是生活与工作。(在这里,主题指的是写作主题,陌生的同学可以参考一下我的前两篇文章)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那位负责摄影的朋友一路跟随偷拍,男女主人公一起游玩罗马的情节堆砌对故事又有什么贡献呢?只有围绕着主题塑造情节,观众才会开始担心他们的结局,因为生活和工作是纠缠不清的一对矛盾。我们希望安妮能实现她的心愿,那就是开心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度过这一天;同时又希望那位秉性善良的记者好心有好报。我们希望两个相爱的人能够在一起,但是心里隐隐约约明白这也许是不现实的。总之,我们中了编剧和导演的圈套,只好坐下来把故事看完。
我敢打赌编剧心中一定对这个主题非常清楚,他简直在寻找一切机会把它不露痕迹地表达出来。且不说故事开头十五分种对公主日程的描述吧,布拉德利跟一伙朋友玩牌的时候也在谈第二天的工作安排。他和安妮刚遇见的时候,那位出租车司机倒是把自己的工作和家里的情况分得一清二楚,不帮忙就是不帮忙。警察把乱开摩托车的他们捉拿到警局,本来是要“严肃处理”的,因为这是警察的本职工作,不过一听说他们俩要赶去教堂参加婚礼,在意大利人眼中,对于生活中如此浪漫的事情,那么工作就暂且放一边凉快去吧。最有意思的是那位理发师,他后来在台伯河边的舞会上和安妮一起跳舞的时候,还忘不了把口袋里的梳子拿出来,替她微调发型。编剧无疑通过这些情节提醒我们一个事实:生活和工作常常搅在一起,分不清楚。
她的情节侧重点在生活,他的则在工作。到故事临近结尾的时候,她因为工作必须离开,他则因为爱情(生活)而放弃了事业机会(工作)。
故事的中点(midpoint)
上一期提到过,一个叙述良好的故事需要一个强的midpoint。B.S.在他的Save The Cat一书中把故事进展到50%左右的这段重要情节称为“bad guy closing in”,字面意思是“坏人逼近了”,实际意思指的是故事的真正矛盾必须在这里展现出来,stakes are raised(桌面上的筹码堆得很高了),从而让情节不可避免地走向作者预设的高潮。有些教程把这个点称为情节的翻转点,tipping point,或者不归点,point of no return,意思大同小异。《罗马假日》的midpoint是哪个情节?当然不是那些穿黑西装的便衣们下飞机开始寻找失踪了的公主——虽然他们是电影中的bad guy,《罗马假日》的midpoint是安妮决定把长发剪掉。当她这样做的时候,她下了决心,今天是属于她自己的,一定要尽情享受生活。是她的这个决定将故事往结局推进,否则她回去了,故事也就没有了下文。在这里,你不光看到专业术语使用的词汇(例如坏人、筹码等)对作者的干扰(然而它们又是必不可少的),你还能意识到创作是一件多么充满灵性的事情。
主角(protagonist)和主角的问题
BL类型与其他类型故事的最大不同之处是处于纠葛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可能都有问题需要解决,这种情况称为two-hander。《罗马假日》中,开始十五分钟是关于安妮的单独叙述,让我们明确地意识到她心中有问题需要解决,因为她内心煎熬;接着,我们通过布拉德利与报社老板对话那段情节,看到他表面上有问题需要解决,因为他缺钱。我们说过,一个故事只能解决一个问题,所以不需要解释大家也都明白:这两个角色的问题必须针对同一个主题,而电影也恰好是这样做的:她需要生活、他需要工作,非常对称。不过随着故事的进行,我们忽然发现情况颠倒了过来:她的问题实际上是表面的,而他的问题则是内心的。她知道想要什么,她知道自己的责任,而他则需要通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
RH midpoint.jpg上面这张图是故事midpoint阶段的一个镜头,虽然她的“确定”是对理发师说的,但是观众看得明白,她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她明白遭受煎熬的原因,她有自己的计划。因此针对故事主题而言,她的内心是没有问题的,她的问题是表面的。这就是为什么需要由她来作出分手的决定,让理智战胜情感。编剧不需要给她提供更多的动机了。你问她今后内心煎熬吗?当然。但这种煎熬与一开始完全不一样,不属于这个故事的问题,这一点一定要看明白。
主角(protagonist)是一开始看上去没心没肺的格里高利·派克,他不知道自己的内心问题,故事把他带到一个十字路口,让他做出选择。
通常来说,two-hander的两个角色总是这样:一个是明显的外部问题,另一个是不明显的内部问题,这两个问题合起来正好是故事的写作主题。而情节表现则刚好相反,看上去内心没有问题的那个人才真的有问题。比如《星际穿越》,女儿的问题是外部问题,只要能证明父亲不是弃家而走,问题就解决了;而真正需要内心成长的,是她的父亲,所以父亲是主角。在故事的结尾,一百岁的女儿放开四十岁父亲的手,让他重新踏上旅途,是另一种形式的“分手”,原因是“爱”:爱他,就要让他成为他自己。
在爱情故事中,女性通常有个外部问题,男性通常有个内部问题。B.S.在Save The Cat II(2007)中说,是啊,因为女性更懂爱,而咱们这些大佬爷们常常在感情方面一头雾水。不过忽略调侃,也许他没有意识到故事起作用的本质:在真实的男女关系中,作出决定并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是男性特质(如果家里的事情都由你老婆说了算,你知道我在讲什么)。他是需要做决定的那个人,所以才需要经历心灵旅程。否则无论故事情节多么曲折离奇,它绝不会被观众在潜意识里面认同。故事在这个层面上是不可以虚构的。
奥黛丽·赫本既然不是原型角色中的主角,那么她属于哪个原型角色?以后谈到原型角色的时候再说。不过先告诉一个结论,她的原型角色是guardian(导师),对,通常像甘道夫、邓布利多那种白胡子老爷爷。
主题的反角(antagonist)是安妮身边的那些大臣、侍从、护卫,他们根本不考虑什么工作、生活那种普通人的琐事。一群人作为一个原型角色是常见的,例如《星球大战:新希望》中的那些帝国将领、士兵;《射雕英雄传》里面的江南六怪。等等。
细节
大家都知道“细节决定成败”这个道理,但是我们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在故事设计中,哪些细节需要优先考虑,细节的主要作用在哪里。
其中一个细节发生在布拉德利偶遇安妮的那场戏中。时间已经过了午夜,她溜出来不久,安眠药药效开始发作,当时正迷迷糊糊地躺在街边的长凳上。她稀里糊涂地说着话,并倚到他身上。这时候,他赶紧把自己的全部钱财——五千里拉(相当于7.5美元)——转移到另一侧口袋。观众们全都明白:他以为她是个风尘女。一个妙龄女郎半夜两三点钟在街上游荡,即使是六十年之后的今天,恐怕很多人也会这么想。这个细节是干什么用的?它的用处是提供“带她回他寓所过夜”一个合理的动机。他通过观察和简短的谈话意识到她是个正经女人,说不定还有一定的身份,现在出租车司机要下班回家,如果把她交给警察,警察会怎么想?这就是该细节的作用。他觉得不能这样不负责任,如果把她交给警察,恐怕会对她的名誉带来损害,说不定她因为意识不清还会遭受更严重的伤害。
很多故事被观众、读者诟病的原因就是忽视了这些“细节”,让我们感觉那些角色们是为了故事而在演戏。细节的最大作用就是给角色的行为提供动机。为了给安妮溜出去提供一个动机,故事前面足足花了十五分钟来叙述她的生活、烦恼和憧憬,所有这一切的回报就是她随后的所有行动都非常合理,绝不会让我们感到不可思议。
喜剧效果等
这类故事在电影业的分类(genre)中属于rom-com(romantic comedy,浪漫喜剧),我们注意到《罗马假日》用含蓄的手段制造笑料,没什么肆意夸张的情节或者过火的表演,它的喜和悲都与人物情节紧密相联,自然得体。故事并不是“大团圆”结局——主角在最后得到一切,它的结局让人伤感,让你笑、又让你落泪,让观众体验到圆满情绪的同时又对故事做了悲剧性质的精神提升(catharsis)。这些都非常值得学习。这是全人类的共同知识,不分东南西北方。
在rom-com中,业界把男女主人公的第一次遇见称为“meet cute”,维基百科中对meet cute的解释是这样的:
During a "meet-cute", scriptwriters often create a humorous sense of awkwardness between the two potential partners by depicting an initial clash of personalities or beliefs, an embarrassing situation, or by introducing a comical misunderstanding or mistaken identity situation.
爱情在爱情故事中的作用
写作主题不可以太抽象,必须具体化,具体到适合编排情节的层面,否则你就没有可以写的东西。爱、情抽象的层次稍微高了点,所以最好不要用来做写作主题,它们的最佳用途是“动机”。为什么牺牲?因为爱。为什么放弃?因为情。当故事处于生死关头、难以抉择的时候,主角做出了他的选择。如果做出选择的那种力量来自于爱、情,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故事称为爱情故事。爱情是内在驱动力,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情感才会在读者心中体现出精神价值。记住:爱情是用来解决问题的,而不是用来制造问题的。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你们关于爱情故事的最重要秘密。
(下个星期是故事类型七:DWAP,侦破、探秘类型。我们将用《沉默的羔羊》(1991)为例子,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预习一下,请思考,它的写作主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