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之家散文读书

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023-12-07  本文已影响0人  Gary的成长之旅

越来越感觉到,好问题比答案更重要。很多时候解决不了问题,是因为问题是什么没搞清楚。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领我们走向新的思路和方向,激发我们的创新思维,从而找到更好的答案。然而,提出一个好问题并不容易,需要我们对于一件事的前因后果、内部的逻辑结构有一个比较通透的了解,一个问题就能抓到事情的要害,这才叫好问题,会提问。那么,如何能提出更多的好问题,就需要学习批判性思维。尼尔布朗和斯图尔特基利写了本书叫做《学会提问》,书的副标题就是批判性思维。

这本书的作者提到了有两种思维,一种叫海绵式思维,一种叫淘金式思维。海绵式思维是像海绵吸水一样,被动接受所有的信息。淘金式思维像从沙子里淘金一样,只接受自己感兴趣的信息。淘金式思维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前提。我们很容易陷入海绵式思维,比如读书,很多人的习惯就是从第一页读起,想要把书读完,可是坚持不了多久就放弃了。拥有淘金式思维的人就会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书中的内容读,不一定全部读完。

光有淘金式思维还不够,书中提到了批判性思维的两种类型,强批判性思维和弱批判性思维。弱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性的方式来捍卫自己的观点或信念,尤其是驳倒那些和自己不一致的观点,但并不关心自己的观点是否客观正确,是一种封闭思维。我们常说的狡辩就属于这一种。强批判性思维是用批判的方式来评价所有的断言和信念,尤其是对自己的信念观点加以评价,是一种开放思维,更加客观公正。

由此,我们引出批判性思维的定义,批判性地倾听和阅读,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加以系统的评价,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分析推理为过程,以提出有说服力的解答为结果。就像是在纷繁芜杂的信息中淘金,对信息进行思考、分析与检验,再选择性地相信和吸收。

批判性思维包含三个维度,一是意识到一整套环环相扣的批判性问题;二是有能力在适当时机以适当方式提出并回答这些问题;三是有积极主动地使用这些批判性问题的强烈渴望。所以,批评性思维的关键还是在于提出好的问题。比如,书中介绍了淘金式思维的心理检视表,我有没有问为什么别人要我相信某件事?我有没有把别人说的话可能存在的问题记录下来?我有没有客观评价别人说过的话?我又没有在听别人说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通过这一系列问题,我们逐渐培养出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我们大脑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稍微有一点需要动脑筋的事就不想做。而批评性思维就是要克服这种本能,所以批判性思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为什么还要学习批判性思维?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批判性思维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真相,避免做出错误决策。古今中外,有太多轻易相信他人或轻易相信自己,而做出错误决策的案例,比如,战场上的反间计,楚汉战争,项羽失败的一条很重要原因就是听不进去他人意见,而且还中了陈平的反间计,把身边的谋士、大将都逼走了。我们生活中也有太多次盲目相信了网络上的信息而导致决策失误,还有人盲目听信网络上的医疗信息,给自己治病造成重大损失的。二是批判性思维可以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获得创新。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关联。有批判才会有创新。我们在学生时代,通常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很少有人质疑。这就导致我们缺乏好奇心和想象力,无法创新。蒂尔的"逆向思维"和马斯克的"反直觉思维"和"第一性原理思维",既是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也是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引发他们的创新创业。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1.刻意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

批判性思维的关键是培养批判性思维意识,这需要刻意练习。我们要把批判性思维作为自己的底层思维模型,当遇到问题或观点,先不要急着相信,多问几个为什么,真的吗,还有吗。作者在书中指出,批判性思想者的基本价值观是自主决断、好奇心、谦恭有礼、发自内心地尊重严密的论证。批判性思维者应具备的4个习惯是,一是博览广识,涉猎广泛;二是以理由和证据作为决定的依据;三是以愿意接受的姿态对待他人的信念,但以质疑的态度来确认该信念是否有强有力的支撑;四是使对方寻求支撑其主张的客观真实理由。我们要培养这些习惯,逐步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说的批判性思维不仅是批判性看待他人的观点,还要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批判性思考。

还有一种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就是写作。写作为什么与批判性思维相关?原因是写不好,是因为想不清。一篇不佳的文章,或者是由于材料搜集不充分,或者是由于逻辑论述不严谨,或者是由于理论应用不恰当。写作的目的是使作者的论说有说服力,最终是要使读者读信服。

2.建立批判性思维检视清单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提出以其名字命名的“苏格拉底反诘法”,该方法是通过对某个问题的不停追问,让被提问者被迫去重新思考、归纳以及定义自己的固有知识,层层分析,步步深入,最后导出相对客观正确的结论。比如,苏格拉底与一个士兵讨论“什么是勇敢”时这样提问:

苏:什么是勇敢

兵:勇敢就是在情况变得艰难时能坚守阵地

苏:但是,假如战略要求撤退呢

兵:假如这样的话,就不要使事情变得愚蠢。

苏:那么,你同意勇敢既不是坚守阵地也不是撤退

兵:我猜是这样,但是,我不知道

苏:我也不知道。或许它正好可以开动你的脑筋。对此你还有什么要说的

兵:是的,可以开动我的脑筋,这就是我要说的。

苏:那么,我们也许可以尝试地说,勇敢是在艰难困苦的时候的镇定--正确的判断

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种方法,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自己思考以下问题: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是什么?是站在谁的立场上写的?文章所用的材料来源于哪些渠道?这些材料可信吗?作者是否有言外之意?作者的论证逻辑是否存在问题?对于同样的资料和信息,我们可以做出多少种可能的诠释?

《学会提问》书中的目录实际上就是一份很好的检查清单:1)论题和结论是什么?2)理由是什么?3)哪些词或短语意思不明确?4)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是什么?5)论证中有没有谬误?6)证据是否可靠?7)有没有替代原因?8)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9)能得出哪些合理的结论?

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检查清单,不断实践,最后总结出属于自己的检查清单,帮助我们更好地锻炼批判性思维能力。

3.重视证据的效力

书中提到了几种常见的证据:个人经历、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言和专家陈述、个人观察和调查研究。这几种常见的证据都不能保证绝对有效,尤其是个人经历,我们所见、所说的都是经过一系列价值观、偏见、态度、以往经历以及期待过滤后剩下的东西。我们看到和听到的都是自己愿意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这就决定了个人经历作为证据十分不可靠。实际上,专家陈述也不可靠,专家常常也会犯错误,我们对专家并没有深入的了解。我们需要做的是,遇到这些证据,要保持足够的警惕,不要轻易把它作为有效的证据。这里可以借鉴L先生提到的说服力光谱,从理论原理(学科基本原理)、数据、专业见解(专家结论)、常识(大众共识)、实例(典型个案)这几个方面举证,从左到右说服力依次降低。

4.警惕常见思维谬误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遇到很多思维谬误,有时甚至不知不觉陷入其中,无法自拔。要想成为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必须警惕这些常见的思维谬误。比如人身攻击(针对个人而非事实)、偷换概念(故意歪曲含义)、诉诸于公众意见(大家都这么做)、诉诸可疑的权威(专家说的)、诉诸于感情(用强烈感情色彩的语言来分散读者或听众的注意力)、稻草人谬误(把对方不承认的观点强加给他)、虚假的两难推理(在现实中存在两种以上的选择时,却假想只有两种选择)、胡乱归因(误把相关当因果)、转移话题(刻意回避矛盾)、循环论证(这样的做法非常好,因为它非常好)

以上,与您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