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 》阅读群笔记读书心理

我被《被讨厌的勇气》戳中了(二)

2023-05-29  本文已影响0人  古杉

第一夜 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认为“人无法改变”的青年以他朋友为例:朋友因为过去经历了一系列心灵创伤事件,现在整日闭门不出,惧怕与人交往,但朋友内心又很想改变,可是只要踏出房门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即使想改变也无法改变。

青年认为现在的我(结果)是由过去的事情(原因)所决定。这样的观点称之为“原因论”。原因论认为:心灵创伤事件(原因)导致了不愿外出(结果)。与“原因论”相对的是“目的论”。哲人认为原因和结果之间还有一层不安情绪这一主观感受。哲人持有的目的论认为:青年朋友为达成不愿外出(目的),主观选择了不安情绪。

心灵创伤事件(过去经历)是真实发生的,事件发生后,我们有两种主观选择,既可以选择不安情绪,也可以选择乐观情绪。目的论抨击原因论不愿外出是目的,是因为下行式改变更容易,这是一种不需要勇气的选择,而持原因论的人不会承认这一点,因此他会抱着心灵创伤事件这一原因当作借口。这是这本书戳我的第二次。当我们面对类似“心灵创伤事件”时,确实是一种“勇气”的问题,我们需要足够的“勇气”让我们主观选择更艰难的那一种可能。

心灵创伤事件虽是客观世界真实发生的,但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创伤学说截然相反。阿德勒是这么说的:“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过去经历和感官对外界事物刺激的感受,这二者都是客观世界真实发生的,我们无法改变它们的发生,但它们本身也无法决定我们的成功或失败。

“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对于客观世界发生的事情,我们的主观世界赋予经历的意义通常有两种,第一种为达成得到更多外部关注或者为自己的止步不前寻找理由的目的,我们主观选择了不安恐惧,甚至不满不幸福;第二种为达成我们需要继续前行的目的,我们主观选择了淡定无畏,甚至知足幸福。第二种的主观选择是需要勇气的。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过去的经历影响了我们的主观选择,而我们最终的行动却是由我们不同的主观选择决定的。

至此,我应该比较清晰地理解了哲人的观点。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受到所谓的心理创伤,但是我们既可以选择懦弱,也可以选择勇敢;既可以选择恐惧,也可以选择无畏;既可以选择忧郁,也可以选择乐观。总之影响这些主观选择的因素就是“勇气”,选择越艰难,需要的“勇气”越多,最终因为不同的主观选择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来自:木川得杉

针对“目的论”与“原因论”的激烈辩论,青年再次举了一件亲身经历的令自己愤怒而大发雷霆的突发事件。但哲人犀利的指出: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首先我们要明确“愤怒”属于主观世界范畴,既然是主观的,那么就代表是可以改变的。用目的论的逻辑来解释:突发事件是客观发生的,大发雷霆是目的行为,为达成这个目的行为我们主观选择了愤怒情绪。当我们为达成文明礼貌、友好解决问题的目的,我们也完全可以主观选择冷静的情绪。

对于哲人的人可以进行主观选择感情的论断,青年认为其否定了人类感情,是虚无主义的表现。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受到冒犯行为会愤怒,我们经历离别事件会悲伤,人的喜怒哀乐是真实存在的,但无论如何,这种感情依然属于主观世界范畴。哲人并不是否定感情的存在,而是否定“人是无法抵抗感情的存在”这种观点。当我们受到冒犯行为,理所应当会有愤怒情绪,当我们经历离别事件,也理所应当会有悲伤情绪。但情绪在我们身上持续多久,我们是否会从这种情绪走出来,甚至转为另外的相对积极的情绪,哲人认为人是有潜能改变的。

和青年一样,我们时常会抱怨过去无法改变,生命如此痛苦。当我们在这种抱怨声中走不出,就会深陷以精神创伤说为代表的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请试想,如果过去决定一切而过去又无法改变的话,那么活在今天的我们对人生也将会束手无策。结果会如何呢?那就可能会陷入对世界绝望、对人生厌弃的虚无主义或悲观主义之中。

所以,我们不像能弗洛伊德式的原因论那样,否定我们人类的自由意志、把人看作机器一样的存在。我们要考虑人的潜能。人并不受过去的原因所左右,而是朝着自己定下的目标前进。因此,哲人说:在“人不受感情支配”这个层面上,进而在“人不受过去支配”这个层面上,阿德勒心理学正是一种与虚无主义截然相反的思想和哲学。

来自:木川得杉

青年被哲人的观点有所动摇,但依然认为过去的力量很强大。要让青年此时彻底接受“目的论”而摒弃“因果论”还做不到,青年便向哲人说了另一个朋友Y的事情。朋友Y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即使和陌生人也能谈得来,简直是一个向日葵般的人。相比朋友Y,青年不善与人交往。因此在青年心中,变成Y是他一直想要做到的事情。哲人听后,依然坚持“人可以改变”的主张,也针对青年渴望知道如何立刻变成朋友Y的答案回复道:为什么那么急于得到答案呢?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到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疗法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不善与人交往的青年如何变成像Y那样开朗、向日葵般的人呢?如果哲人说出了青年身上的病症,青年也许会说:“这个道理我早就懂了。”说出这样话的人其实并不懂。真正的懂是可以做到知行合一。有的人嘴上说道理懂了,行动上却做不到,这种人有什么资格说懂呢?光说不练假把式。因此作者说过:理解阿德勒心理学需要生活中的实践。

拿“马儿需要喝水”这个道理来举例。我们每个人如同一匹马儿,如果马儿一辈子没喝过水,没见过水,甚至没有水这个概念,如何能懂“马儿需要喝水”这个道理呢?如果这时有人和马儿说需要喝水这个道理,马儿即使内心深信不疑,行动上却不曾去寻找水源,哪怕找到水源也不喝下,马儿又有什么资格说懂这个道理呢?迎接马儿的只能是渴死。只有马儿真的喝过了水,缓解了口渴,延续了生命,才可以真正地说理解了“马儿需要喝水”这个道理。

这本书中,青年如这匹马儿,哲人在做的不是告诉青年“马儿需要喝水”这个道理,也不是将一捧水送至青年口边让其喝下。而是将青年这匹马儿引导至水源边,引导青年亲口喝下,让其亲身实践出“马儿需要喝水”这个道理。

因为出生不同,每个人的人生起点也不同。有的人穷其一生可能无法达到别人的起点,于是便陷入对当下不满和变成别人的幻想之中。可我们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人的一生其实最应该比较的是过去的自己。于是哲人引用了阿德勒的话对青年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这句道理十分浅显易懂,可又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被给予的东西属于客观世界范畴,想变成Y是青年的目的,这个目的让他紧盯着被给予的东西,而被给予的东西是无法被改变的,青年想变成Y这个目的也绝对无法实现。我们能做的就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悦纳目前的自己),这可能需要很大的勇气,但这是我们生而为人唯一能做的,唯有此,我们人生之路才可以继续前行。

忽然感慨道:一个人有两个生命,一个生命是身体,这个生命由生到死,是既定的事实;一个生命是精神,它既可以随时死亡,也可以永垂不朽。人应该活第二个生命。

如果一个人紧盯着被给予的东西,而过去的现实又无法改变,那么他的生活只会在原地踏步,他的精神层面的生命就停滞不前直至死亡了。所以有人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来自:木川得杉

在青年眼中,世界本就不公平,甚至存在着天生的不幸,他无法摆脱给予在他身上的东西。我也埋怨过不公平,也想过与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一刀两断,可是客观存在的东西并不因自己所想而改变,我能做的只是选择自己的行为。后来的我再次面对世界的不公平,我会说:世界的不公平,如同道路的泥泞,如果它弄脏了我们前进的双脚,请跺跺脚继续前进;如果它陷住了我们的双脚,请全力挣脱,哪怕放弃鞋子,也不要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

面对青年抱怨世界存在着天生的不幸,哲人严厉的反驳道: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法律上有一个名词——民事行为能力,它把人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划分的标准是评估一个人的年龄和精神状态。之所以这么划分,是因为年龄可以帮助判断一个人的心智是否成熟,精神状态可以帮助判断一个人是否可以完全辨认自己行为。我们大部分人作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是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自己的行为也是自己选择的结果,因此哲人说是青年亲手选择了“不幸”(的行为)。

来自:木川得杉

接下来,哲人用“无人想作恶”来解释自己说的话。任何作恶的人都有其内在的“相应理由”,也就是“有好处”,哲人解释这是一种利己的善,这样也就解释青年选择的“不幸”于他自己是一种“善”。

来自:木川得杉

接下来,哲人用“生活方式”一词指代人们当下的主观世界的状态,是人们思考或行为的倾向。狭义指性格或秉性;广义指世界观或人生观。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我们先思考一下,其实在眼中别人,“我是什么样的我”是通过我的言行举止传递给对方的,而言行举止是个人的主观选择的行为,经过时间的沉淀,有意或无意识的传递了出去。因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是我们自己。

既然生活方式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哲人说:现在你了解了生活方式,接下来的行为就是你自己的责任了。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进行重新选择之前要先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是先认识你自己。找一个只有自己与内心共处的时刻,独自面对自己的内心,你可以客观坦然地描述出自己当前的状态吗?你可以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吗?你可以符合实际地说出自己需要做出哪些改变并下定决心吗?

从现在开始,请远离急躁大声,这会让彼此关系产生隔阂,去保持和善吧,多一些微笑,换一种态度同样可以解决问题;从现在开始,请远离懦弱犹豫,这不会解决问题本身,去鼓起勇气吧,大胆选择,继续前进才是我们永远不放弃的态度。既然决定了去远方,我们就要下定决心离开此刻的“舒适圈”,其实,现在的远方也会变成未来自己的“舒适圈”,我们此刻没有勇气下定决心改变,我们将永远看不到生活另一种模样的美丽。

来自:木川得杉

青年在哲人的引导下,认识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既然要重新选择,那么接下来问题就变成了“怎样才能改变生活方式”这一具体策略。哲人回复青年:你现在首先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山月记》中写道: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却又半信自己是块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与瓦砾为伍。现实中多少人被困在了“有改变的想法”和“去改变的行动”之间,其实,在这中间,我们只需要“下定改变的决心”。

其实每一个我们都被过去的自己用双手拽着,当我们产生改变的想法,过去的自己就会说“如果改变不成功怎么办?”“改变后的生活真的更好吗?”“现在没时间,再等等看吧……”每一句话在自己耳边响起的时候,“过去的我”拽住自己的双手都更用力了些。

如果要改变生活方式,就必须先改变与世界的沟通方式,也就是先改变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其实上面的每一句话代表着说不清的各种不改变的借口。如果真的下定了改变的决心,请让“此时此刻的我”行动起来,让“此时此刻的我”认识到自己问题在哪里,让“此时此刻的我”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让“此时此刻的我”迈出人生前进的步伐。

人生取决于当下,与过去无关,便是如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