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琴,为什么你的练习动力不够稳定?

2023-11-23  本文已影响0人  宛与洛乐器

生病之后,我们应该如何“平衡”自己的练琴?

①病得严重,头脑都不清晰了,这时就要果断放弃练习,去休息即可。

②轻微小病,且不耽误练习与演奏,这时就要比日常的练习,少练一点。

同样需要一定的休息时间。

心态绝对影响技术的发挥。

在舞台上,稳定的心态,可以使你正常发挥,甚至超常发挥。

比如演奏出现失误后,根本不停,直接往下演奏,和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把错误掩盖到最小,需要较稳定的心态。

而这和演奏技术一样,需要不断练习。

怎么练出来的?在无数次的中断、忘谱中“磨”出来的。

不知道经历多少无奈与尴尬了。

练琴偶尔中断一次,真的没必要太放在心上。

只要练习的习惯没“掉”,演奏的感觉没“掉”,就大可放心。

如何判断演奏的感觉“掉”还是“没掉”?

一般而言,初学者只要别超过3天不练琴,演奏的感觉,练习的习惯基本不会“掉”。

有一定演奏水准的学琴者,别超过一周就可。

很多事,思考的时候是一个样,做起来后又是另一个样。

拿练琴来说,原本你认为,一首短小精干的作品,两天就能练熟。

但真的上手练习后,会遇到很多之前未曾考虑到的困难。

比如某一句的指法,总也理不顺,总是有错音等……

远比之前预料的难练。

有偏差,也并不一定就是“失误”,其实可以“转化”为经验。

完美的演奏,其实是自己臆想出来的。

因为各种主观与客观的因素,使得我们的演奏,很难达到完美。

即使达到了自己心中的完美,在他人看来,也未必是完美的。

并且,一味地追求演奏上的完美,很容易使自己紧张与焦虑。

一旦在演奏中,有一丁点儿小“瑕疵”,自己的内心,便会出现巨大的落差感。

而后便会生出负面情绪,严重影响着自己的练习。

所以,完美的演奏,其实并不存在,我们也没必要去追求。

练习的效果,一定是学琴者“刻意化”所产生的结果。

思考的“刻意化”,想法的“刻意化”,练习行为上的“刻意化”。

不“刻意”,没效果。

比如你练习一首作品中的难点乐段,如果不“刻意”地从自己所适应的慢速度中开始,只盲目地一遍遍重复,其结果一定是一遍遍“败下阵”来。

“刻意”使学琴者越来越聪明,练习效率也越来越高。

靠“外部”的“驱动”去练琴,永远是不持久的。

因为不稳定。

只有依靠自己的“内驱力”练习,才能不断练下去。

尤其在形成了一定的练习习惯后,“内驱力”将会变得“源源不断”。

而稳定的“内驱力”,又会进一步“加固”自己的练习习惯,使其变得更稳定。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