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教育每天一千字一年一本书每天写1000字

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2018-12-21  本文已影响16人  林何凤
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六岁的贝贝跟着妈妈去超市之前还好好的,有说有笑,开开心心的。可是到了超市没有多久,她就开始发脾气了。超市人很多,妈妈小声警告了贝贝几次,谁知她不但不收敛自己的行为,反而更加大声地喊叫。妈妈生气了,拖着她离开超市,两个人对这次出行都感觉很糟糕,彼此臭着脸,谁也不和谁说话。

回到家,妈妈要求贝贝去“反思角”反思自己的行为,贝贝站在鞋柜前动也不动,还要求妈妈给她道歉。妈妈说不知道自己哪儿错了,贝贝就委屈得哭了起来,越哭越大声。

妈妈压抑了一路的情绪也爆发了,拽过贝贝就打了几下。事件开始升级。

类似这样的情形,是不是在很多人的家里都上演过?孩子越来越不听话,动不动就摆个臭脸给人看,不再唯命是从,还要求父母道歉。

我在咨询室里,多次被妈妈们问过,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怎么才能不被孩子勾起自己的情绪,发生更大的冲突?

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我给出的答案千篇一律,却十分有效,那就是“接纳孩子的情绪”。上个案例中的贝贝,其实她的情绪变化是有迹可循的,并不是去了超市忽然就变坏了。超市东西多人也多,妈妈在到了超市以后不停地提醒贝贝别动这个!别摸那个!过来点!走快点!类似的话说得太多,贝贝接收到了不被信任的感受,小孩子也不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下被不停训斥,因此脾气就来了。

你不给我面子,也别想我会给你面子!孩子最知道妈妈的软肋在哪里,因此上在超市的大喊大叫,情绪失控,都是为了“报复”妈妈,不过孩子的意识中不知道自己是在报复,这是潜意识行为。

回到家,妈妈还想用大人的权威去压制孩子,让贝贝去“反思”,却没有反思自己的错误,因此孩子也会变得更加倔强,对抗。妈妈为了让孩子听话,让自己下台,有时候只能诉诸武力,动起手来。

无论是父母还孩子,都要明白当下的“感受”是一个客观的存在,没有好坏对错之分。感受在当下是没有问题的,被感受驱使而作出的行为本身才有问题。

所以,当我们看到孩子开始有情绪反应的时候,首先要做的事情不是分清责任。比如贝贝妈妈说,我辛辛苦苦下了班还带你来超市,你还生气?这就是清算责任,孩子觉得怎么又是我错?就会开始对抗了。

这时要做的首先是反应情感。贝贝妈妈可以说,我看到你有点不高兴了。(这是反应孩子那时的感受,没有好坏,没有谁的错。)贝贝或许这个时候就会说,我知道在超市不能乱碰商品,你不用总是提醒我,这让我很没有面子。妈妈可以回应,我没有觉察到自己开始唠叨了,如果你知道正确的做法,那么我不再提醒你了。

接纳孩子的情绪反应

如果我们不回应不认同孩子的感受,又或者如果我们觉得他们应该抑制自己的情绪,他们的情绪“没什么大不了”,很“愚蠢”,那就是在表达这样的意思:“我对你的感受不感兴趣,甚至对你的感受感到厌烦。你不应该表达你的感受,你应该将那些情绪积压下去。”设想一下这会给未来的情感关系造成多大的冲击吧!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将不再乐意与我们分享他们内心的情绪。进而,他们整个的情感生活就会开始萎缩,并在未来让孩子越来越无法充分参与有益的情感关系和互动。

更为糟糕的是,如果父母轻视或者否认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就会产生强烈的内在冲突。如果孩子正处于强烈的悲伤和沮丧之中,妈妈却回应说“放轻松”或者“没有关系”,那他就会发现,在无意识层面里,他对某种情境的内心反应与来自最重要的人的外在反馈并不匹配,孩子会觉得困惑和矛盾。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情绪感受,我们要针对孩子的真实感受来调整自己的反馈。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有所体验,而他的重要抚育者给予的反馈与之相一致,那么孩子内心的感受就显得有意义起来,他就能理解自身,就能满怀自信地给内心的这种体会命名,并且能就此与他人交流。他将会成长起来,并学会尊重自己与他人的感受,成为一个高情商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