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原创谈古论今岁月拾遗一思诗文集

【传习录读书札记74】以诚立心:自反朱熹始,以反朱熹终

2022-02-19  本文已影响0人  乐德乐

第130条原文节录:

蔡希渊问:文公《大学》新本,先“格致”而后“诚意”工夫,似与首章次第相合。若如先生从旧本之说,即“诚意”反在“格致”之前,于此尚未释然。

先生曰:《大学》工夫即是“明明德”,“明明德”只是个“诚意”,“诚意”的工夫只是“格物致知”。若以“诚意”为主,去用“格物致知”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即为善去恶,无非是“诚意”的事。如新本先去穷格事物之理,即茫茫荡荡,都无着落处,须用添个“敬”字,方才牵扯得向身心上来,然终是没根源。...大抵《中庸》工夫只是“诚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工夫只是“诚意”,“诚意”之极便是“至善”。...

朱熹对《礼记·大学四十二》进行了重新编排,形成了《大学章句》,两个版本的第一段是完全吻合的,关于格物与诚意的次序,《大学》是这样说的:“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也就是说,由格物而至诚意。但王阳明向来不认同朱熹的大学新本,指认同郑玄注的旧本,《传习录》第1条关于“亲民”还是“新民”的争论中,王阳明已经亮明了态度。第130条是《传习录》上卷三录的最后一条,也算是首尾呼应了,自反朱熹始,以反朱熹终。

我也不去查旧本了,反正王阳明的主张是先诚意,再格物致知,这与《礼记·大学四十二》和《大学章句》都恰好相反,他的学生蔡希渊于是就要求王阳明就此进行解释。

王阳明说《大学》讲的就是“明明德”,“明明德”就是“诚意”,格物致知是诚意的功夫,提醒大家,王阳明的格物致知与朱熹的完全不同,先有诚意,格物致知才有依托,就是说为善去恶(格物致知)就是诚意的功夫,诚意是体,为善去恶是用。

王阳明说,朱熹要先穷尽事物之理(格物致知),在实现诚心,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所以他非得添个“敬”字。

朱熹在《大学章句·传七》说,“忿懥、恐惧、好乐、忧患”四心,都是人之常情,但如果心被这些私欲所左右,就会失去“正心”,所以,“君子必察乎此而以直之,然后此心常存而身无不修也。”

这么重要的一个字,曾子怎么就漏了呢,要千余年后,等朱子来补上?所以诚意才是治学的最关键处。

王阳明说,《大学》讲的是诚意的功夫,诚意之极便是至善;《中庸》讲的是诚身的功夫,诚身之极便是至诚。《大学》和《中庸》其实都是一个“诚”的功夫,何必画蛇添足去改来改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