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细读论语卷三(公冶长、雍也)

2016-05-21  本文已影响85人  田园读书人

公冶长第五

这第五卷,记述了很多孔子对别人(主要是他的学生)的评价,从这些评价中,我们是要去看到孔子的思想。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子妻之。

朱熹的《论语集注》里是把这一段和下面的一段合在一起的,这样可以更好地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

公冶长是孔子的弟子之一,不知什么原因,做了牢,孔子说他是无罪的,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南容是孔子的另一个弟子,谨言慎行,所以国家政治清明的时候,能够有所作为,国家混乱无序的时候,他又能保全自己,孔子将他的侄女嫁给了他。

看上去这都是些家长里短的事儿,先儒们据此还讨论了为什么孔子会厚待公冶长而薄待南容。

我觉得两段合起来倒也没必要,但其实确实都是谈一个话题,避害!孔子不仅反对愚儒们的愚忠死谏,也反对愚儒们的不知自救。

孔子是教育家,虽然有教无类,不嫌弃笨学生,但绝对是更喜欢聪明的学生。他觉得南容能够在乱世中保全自己,是难得的一种聪明,所以才这么赞许他。而前面的公冶长,身陷囹圄居然能洗清罪名得以自救,“非其罪也”的非是动词洗脱的意思,这当然比南容更胜一筹。

这样的理解就可以避免集注里的那种种猜测。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孔子弟子子贱,名字叫宓不齐的,孔子很赞赏他,说他是个君子,而且由他看到了鲁国一定是有君子的,不然他这些君子行为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看来这句话不是在夸子贱,而是在证明鲁国依然还是个君子之乡,或许是在大家在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时,孔子希望籍此鼓励大家,要看到我们这个世界还是很美好的。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子贡叫端木赐,是个很能干的人,春秋时代三大商人之一。看到孔子夸了几个学生,就问他对自己的评价。孔子说,你是个“器”。这似乎是个不太高的评价,因为前面《为政2-12》。孔子曾讲过:君子不器。所以子贡又问:什么器?孔子答道:“瑚琏也。”

这里引出一个有意思的推想:或许在这里孔子是在对“君子不器”的观点做了修正。

君子是应该着眼做个全才,而不是专才,但如果是天才级的专才,那也是非常好的。瑚琏就是器中的高贵者,器中的极品,一样值得称道!像子贡这样不费什么事就可以把生意做到那么好,这种专才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5-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有人对孔子说道:“你这个弟子冉雍,虽然身有仁德,但却口无才辯。”孔子问答道:为什么要那么好的口才?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光是有个好口才,往往还会招人厌恶。冉雍有没有仁我不知道,但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他不需要学得那么能言善辩。

5-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孔子打算让他的学生漆雕开去当官,漆雕开说:我还没有完全搞懂学到的这些,还不能毕业吧?孔子听到觉得很高兴,觉得他很诚实认真,有学者风范,不是单单来混文凭的。

在《先进》(11-24)里子路就是让一个叫子羔的提前去当官,受到了孔子的批评。看来孔子对学生毕业的要求很高。

5-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孔子说:如果我的道推广不了的话,我打算乘木筏到海上去漂流,当然不是探险,而是归隐,小舟从此逝,江海度余生。到那个时候,恐怕也只有仲由能和我一起去吧?

子路听了当然很高兴。孔子接着又说:仲由比我还有勇气,看来人是有了,但没地方去找做浮筏的木材,所以咱们还是别去了,好好致力于传道吧。

5-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为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鲁国大夫孟武伯问孔子:子路仁吗?孔子回答说:不知道。孟武伯说,你总知道他点什么吧?孔子说:千乘之国(比较大的诸侯国了),仲由有足够的能力去做它军队的主帅了,至于仁不仁的,不知道。那么冉求呢?冉求的话,可以做一个千室之邑,百乘之家的行政长官,至于仁不仁的,不知道。公西赤又怎么样?公西赤仪表堂堂,可以做外交官,接待各国来使,至于仁不仁的,不知道。

这段话,除了交代各个学生的专长,还指出做到仁的不容易。也可以理解成,仁是一辈子的事情,只有盖棺才可以论定,现在说还为时过早。

(11-25)里孔子让这三个学生各抒己见,说说将来要做什么的时候,子路就是要为千乘之国整军,冉求要为小一点的国富民,而公西华就是希望学点礼仪,谋个这方面的官。

5-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子贡是春秋时代三大巨商之一,已经很厉害了,颜回只是一介书生。但子贡还是觉得远远不如颜回,自己只能闻一知二,颜回却能闻一知十,连孔子都自叹不如。

在儒家这里,智慧才是最大的财富。

孔子自叹不如,大都被解释成安慰子贡,我倒以为是发自真心。

5-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予被孔子许为其“言语”科的高才生,能言善辩,学生中的排名还在子贡前面。大约聪明人都容易有懒惰的毛病,白天上课的时候,竟然睡着了。孔子这回儿骂的有点厉害:腐烂的木头没办法再雕刻了!粪土做的墙没办法再装潢了,让我怎么说你好呢?以前我是:听其言而信其行,从今往后我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发这么大火,应该不完全是因为宰予睡了这么一觉,而是因为孔子对言行不一的痛恨。《注疏》猜测一定是宰予早晨的时候夸了海口,我今天一定要把作业做完。而《集注》里觉得孔子是圣人,听其言而观其行的道理不应该现在才知道。这是借题发挥,借此讲出言行一致的重要。

5-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孔子说:没见过一个真正坚强不屈的人。有人就说了:申枨不就是吗?别人怎么说他不好,他还是觉得自己很牛,这难道不算坚强不屈吗!

那哪里是坚强不屈啊,那是争强好胜,也就是有做个牛人的欲望,有了这种强烈欲望,他反而不可能真正做到坚强不屈的,因为无欲则刚!

5-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于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子贡说:凡是我不希望别人强加于我的事情,我也不会强加于人。孔子说:端木赐啊,你是做不到的。

《注疏》的解释是子贡可以做到不强加于人,但无法防止别人来强加于己。显然不如《集注》解释的好。我们知道,和这句话类似的另一句话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恕;而这一节的“无加诸人”讲的是仁;孔子的意思是:子贡能做到恕,却做不到仁。

朱熹更指出其中细微的区别,即“无”和“勿”的区别。“勿施于人”是一种克制,而“无加诸人”是达到了自然而然的一种境界。

5-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这里的文章是威仪礼法。子贡觉得,孔子的文章,可以耳听目视,依循学习,比较容易学会;而关于天命、天道的话语高深莫测,很难学懂,不是随便听听就可以掌握的。

朱熹说,孔子一般不轻易讲性与天道,子贡也是到现在才听到,我以为不如程子的解释好,这就是一种感叹,感叹夫子之言的高深莫测。

5-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子路不单单是有勇,还很认真,所以听到一段妙论,还没有来得及实践的时候,生怕又听到另一个妙论。如同前面曾子说的:传而不习乎?子路也是每传必习的,即对于每一个道理,都要亲自实践一下的。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卫大夫孔文子为人并不怎么样,曾经强迫一个叫太叔疾的休妻,给他另找了个妻子,后来太叔疾没能全听他的,他还带兵去打人家,一点也不温文尔雅的,所以子贡很奇怪,这样的人为什么还能得到“文”的谥号?

孔子说:这个人能做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所以才得到“文”的谥号,因为《谥法》云:勤学好问曰文。

5-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四道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孔子评论郑大夫子产:在四个方面做到了君子,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认真真;对领导恭恭敬敬,不会忘了身份;对下属员工,给的待遇很好;叫他们干活时,也做到合情合理。不好意思,给我写成了一个好经理了,但意思就是这么个意思。春秋诸侯国的正卿就是今天总经理的角色。

5-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齐大夫晏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辅政长达40余年,孔子称赞他和人交往,能长期保持恭敬的态度,很了不起。恭敬而不谄媚,这是强者的态度。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鲁大夫臧孙辰,修了一个豪华的藏龟室,收藏占卜用的乌龟,当时的人都觉得他很聪明,孔子觉得这是不智的表现,这是在谄媚于鬼神,对待鬼神需要的是敬,不是谄媚。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令尹是楚上卿执政官,子文三次当上这个官,没有一脸的高兴;三次被罢官,也没有一脸的不高兴;新旧的交接,也能做到一丝不苟。子张问孔子:这算不算仁?孔子说:这只是忠,看不出仁。

齐大夫崔杼作乱,陈文子不愿同流合污,丢下自己的车马,出奔别的国家,一看,这个国家也乱,这个作乱者不就是咱们的崔杼吗?于是再出奔别的国家,子张问:这应该称得上仁了吧?孔子说:这只是清,看不出仁。

仁和忠,仁和清都不能划等号。仁是符合天理而无私欲。子文只是对国家忠心耿耿,而陈文子只是不愿同流合污,这当然都很好,但并不能看到他们的行为完全出于天理而无人欲之私,所以孔子不知道他们算不算仁。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鲁大夫季文子,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做事稳重,常常是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到后说:想两次就可以啦!

人初起意念的时候,容易被私欲遮蔽,多想一次,可以复归本有善心,所谓“正心”。但想得过多又会迷失于各种主义,妥协于各种现况,反而又会做出坏的选择。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卫大夫宁武子在卫文公时代,国家处于治世,反而没有什么记载,应该也有一些体现其智慧的事迹,但这些是别人也可以做到的;到了卫成公时代,国家处于乱世,宁武子却用他似愚的大智慧,周旋其间,尽心竭力,不避艰险,这是他的“愚”,而这个“愚”,却不是别人可以做到的。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原来是有出处的。

左传文公四年有段记载,宁武子出使鲁国,鲁文公宴请宁武子时,演奏了两段《诗经》,这本应该是天子演奏给诸侯的,宁武子既不翻脸说鲁君失礼,也不作答,当别人问起时,却佯装糊涂:啊?我以为这只是乐师们在排练呢?杜预注解左传时指出:这就是宁武子的“愚不可及”。

这又一次证明孔子是很欣赏有智慧的人的。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他的道没有成功,准备从陈国回去,打算著书立说,传道于后世:回去吧!我的这些学生们啊,太过激进,我要回去,用中庸之道剪裁他们搞的这些东西。

5-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都是嫉恶如仇的人,孟子说他们: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这么清高,势必很容易让人怨恨,但他们有一个优点,就是:不念旧恶。虽然鄙视你歪戴帽子,但如果你把帽子戴正了,他马上就不怪你了,所以怨恨他们的人并没有那么多。

5-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酰焉,乞诸其邻而与之。”

有个叫微生高的人,别人来借点儿醋,微生高家里正好没有,他就跑到隔壁去借来,再借给人。这种曲意逢迎、沽名钓誉,谈不上是正直。就算是出自真心,也不过是《中庸》讲的“贤者过之。”

范氏说的好: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有就是有、无就是无,这才是直。

有两种好人,一种人,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另一种人超出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人。社会舆论容易去赞美第二种好人,我却只提倡第一种好人,我的理由倒不是那个“直”,而是第二种好人的行为难以为继,无法达到常态;第一种好人的行为可以持续,可以真正改变这个社会。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精巧的言辞、变换的脸色、过度的恭敬;明明很讨厌一个人,却装得很喜欢的样子,和他成为了“朋友”。这种人看着都叫人害怕,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我也耻之。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让颜渊和子路谈谈自己的理想。子路说:愿意让朋友开我的宝马,开坏了也没关系,这是重义轻财。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善,愿意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是善良无私。

孔子说:我的理想是:老者养之以安,朋友与之以信,少者怀之以恩。

学生的理想,通过自身修炼就可以达到,孔子的理想,光有自身的修炼还不够,还需要一个理想的社会制度,所以孔子要周游列国,要推行他的大道。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人有过错能自知者已经很少了,自知而又能自责者就更少了。所以孔子感叹,我恐怕看不到了吧!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在教育家眼里,这个世界并不缺乏可塑之才,缺乏的只是教育的普及,如果教育能普及,大家也愿意学习,即使“十室之邑”,也能出有大学问的人。


雍也第六

这第六卷和前卷差不多,还是通过对人的评价来表明孔子的一些观点。

6-1。子曰:“雍也,可使南面。”仲弓问子桑伯子,子曰:“可也,简”。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

仲弓名字叫冉雍,他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一起,被孔子赞许为有很好的德行的学生,而且最后他做到了季氏家的最高行政长官,典型的德才兼备,这个才指的是“政才”。所以孔子对仲弓的评价是:可以做一方诸侯。这是孔子对其学生所给予的最高评价了。

有个叫子桑伯子的,不知什么来头,说他觉得人连衣帽都是多余,一切从简。仲弓问孔子,子桑伯子这种说法怎么样?孔子说:一切从简,可以啊!于是仲弓说:是不是还是应该执守一个“敬”字,只是在具体治理上一切从简更好;光是讲一个“简”字,是不是太过了?孔子赞成了仲弓的观点。

这是站在治理者的角度来看的,如同建立一个制度法规时,应该执守一个“敬”,繁简因事而异,只是我们在操作的时候,尽量是简单易行最好。

6-2。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鲁哀公问孔子,觉得哪个学生最爱学习。孔子当然地说是颜回,可惜颜回死得太早了。孔子痛惜之极,以至觉得剩下的学生中没有一个是爱学习的了。显然这是有点夸张,应该是没有一个能像颜回那样爱学习的了。

孔子喜欢颜回这两点:可能还会动怒,但不会迁怒于别人;也许还会犯错,但同样的错误觉得不犯第二次。知道克制、知道改正,这是学习的功用。

6-3。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原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

弟子公西华要出使齐国,冉有要求给他母亲发点粮食,算是出差补助。孔子说好吧,就给她三十斤米吧,冉有觉得应该多给一点,孔子就答应给五十斤,但后来冉有实际给了一千斤。孔子有点生气:他出使齐国,国家给的待遇已经很好了。我们给他出差补助,只是救急,哪能靠这个发财呢?

和这个例子相反的是,他的另一个学生原思,在孔子做鲁国的司寇的时候,给孔子做大管家,孔子要给他发工资,他嫌多不要,孔子说你要是觉得多,就捐献给你家乡人吧,这是你该得的!

这两点倒是很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6-4。子谓仲弓曰:“犁牛之子,骍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

仲弓的父亲品行不端,孔子显然是反对“龙生龙、凤生凤”的血统论的,所以安慰他说:即使杂色的耕牛,也照样会生出纯色正角的供祭祀用的好牛,即使人想不用它,被祭祀的山川也不会答应的,

记住:天生你才必有用!

6-5。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馀,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无私欲才可以常保仁德。即使象颜回这样有贤德的人,孔子认为也只能保持三个月,其他人,最多几天一个月的,就很了不起了。

三个月是一季,那个年代叫一时,俗语说,时过境迁,时过境迁还能不违仁,我以为孔子的意思就是颜回能一直保持仁德的了。孔子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常常会说,“这个人仁还是不仁,我不知道”,但好像对颜回没这么说过。

6-6。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鲁哀公时的鲁国正卿季孙肥,向孔子打听:仲由(子路)这个人有从政的能力吗?孔子说:仲由果敢,能决断,从政没什么问题!那么端木赐(子贡)呢?端木赐明通事理,从政没什么问题!康子再问冉求(冉有)怎么样?冉求多才多艺,从政没什么问题!

这说明两点:第一,教育要因材施教,国君用人也应该因材选任。第二,从政是需要有处理政务的才干的,不是光光读点书就可以的。虽然孔子那么赏识颜回,但似乎没有说过颜回可以做官,倒是前面说过仲弓可以做一国的国君,原因是仲弓也是有处理政务的具体才能的。

6-7。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季氏想请闵子骞给他做他的采邑的大总管。闵子骞不愿依附他觉得不义的季氏,所以要别人替他辞掉这个委任。并且说,如果辞不掉,那我就去齐国!以此表示态度的坚决。

这里没有说孔子是什么意见。不过我们从其它地方可以看到,孔子应该是不置可否的。像这样洁身自好是“清”,没什么可指责的,但一旦接受了季氏的邀请去做这个官,就要极力帮助季氏复归正途。在3-6。里孔子就对冉有没有能阻止季氏祭祀泰山表示了一点不满。

6-8。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冉伯牛也是受孔子赏识,有德行的好学生之一,可惜的是得了不治之症。孔子去探望他时,悲愤地说道:真是天要亡他啊!这样好的一个人,为什么会得这样的病呢?

6-9。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孔子称赞颜回:多么了不起的颜回啊!吃的差、喝的差、住的也差,一般人都不知道会愁成什么样?颜回却能保持他从读书学习中得到的乐趣,了不起!

能坚持“贫穷笃志守常”已经很不容易,还能保持发自内心的快乐,这真的很了不起。

6-10。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冉求说:我也想象颜回那样,实践你教给我们的东西,还保持发自内心的快乐,但我真的没有能力做到,不是不想去做。孔子说:如同一个人跑步,力量不足,不过是跑不完全程,你跑都没跑,就说力量不足,你能让我相信吗?

根本就是态度问题,不是力量问题。

6-11。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是孔门十哲之一,名字叫卜商,以“文学”著称。精研诗书易等经典,《子夏易传》是孔子之后,第一部研究《周易》的专注,甚至有人说,孔子的易传十翼,也是子夏的手笔。在《论语/八佾第三》里我们已经看到了孔子对他的夸奖,说他是一个可以一起来谈谈《诗经》的人。

一个人如果能学会诗书礼仪这些“先王之道”,就是“儒”。学习这些诗书礼仪,提升了自己的修养,从而成为一个君子,这就是“君子儒”;相反,如果只是借此沽名钓誉,目的在于自己的私利,这就是“小人儒”。

6-12。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曰:“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孔子问正在做武城行政长官的子游,手下可招到什么人才啊?子游说,有一个人叫澹台灭明的,应该算个人才。他走路从不抄近道;没有公事,也从不来我的办公室。

也只有子游这样的强者,能够欣赏澹台灭明这样的人才。不抄近道说明他做事按规矩来,不私下拜访说明他不是个溜须拍马的人。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不抄近道,是办事不够圆滑;业余时间也不来和我拉拉关系,是不可靠。这样的人越是有才,我越是要打压!

6-13。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鲁大夫叫孟之侧的,在与齐国打仗的时候,大败而归。当他最后一个回来的时候,别人觉得他很勇敢,他赶紧说道:不是我勇敢,是我的马跑不快。

我想孟之侧一定是这样想的,国家都打败仗了,我绝不能因为这失败而获得一个美誉。

一个人做到无功不受禄,已经很难;有功还能编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来推掉这个功劳,更是了不起。

6-14。子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难乎免于今之世矣。”

可惜的是现如今的社会,象君子儒、澹台灭明和孟之侧这样,能够实实在在做人的实在太少了。孔子叹息道:你看现在这些名人,不是象祝鮀这样靠耍嘴皮子的,就是象宋朝这样靠卖弄色相的,没一个是靠实实在在做人而出名的。

6-15。子曰:“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为什么你们都知道从家里走出来必须通过大门,而不知道在社会上立身成名需要通过我给你们指的“君子”这条道呢?

6-1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过于强调天然质朴,而忽视礼仪文章,会迷失于粗野;过于强调礼仪文章,而忽视天然质朴,又会迷失于形式。正确的君子行为,是二者兼具而平衡,这就叫:文质彬彬!

6-17。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依照公正合理的规范去做,你最终会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依照侥幸偶然的经验去做,你最终就会成为一个迷失的人。

6-1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读书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例子来说明这个意思:知道应该多读书的人,不如把读书当成一个习惯的人,习惯于每天坚持读书的人,又不如把读书当成一种乐趣的人。

6-1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这是一种表达因材施教的技术性操作问题。讲的东西超出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仅无益,有时甚至有害。

6-20。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樊迟就是那个想向孔子学习怎么种庄稼的学生(13-4)。这儿是问孔子怎么样才能算一个智者,孔子回答说:对鬼神“心存畏惧,有所不为”就够了,把主要精力放在给老百姓办实事上,这就是智者。他又问怎么样才能算一个仁者,孔子回答说:先做好诸如克制私欲这些困难的事情,不追求当下的政绩所带来的收获,这就是仁者。

《集注》里吕氏讲得很好:“当务为急,不求鬼神之类的所难知,这是智;力行所知,不惮克己之类的所难为,这是仁。”

6-2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接着说:智者要有所为,所以象水一样,流动不止,快乐于自己的成就;仁者要无为,所以象山一样,静止不动,安心于世界的长久。

6-22。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

齐国因齐桓公的霸业,依然保持较强的国力,而鲁国虽弱,却保持了周公留下来的礼仪制度。显然,孔子觉得礼仪制度比强大的国力更重要,所以齐国改进一下就可以成为鲁国,而鲁国改进一下,就可以成为理想的符合道的王者之国。

6-23。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胡适说孔子的学术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正名”,这句话就是个例子。有楞角的酒器才叫“觚”,现在把没有楞角的酒器也叫“觚”,“觚”本身的意义就消失了。

看上去这似乎有点保守,语言是在发展的嘛。但严密的逻辑论证、精深的思想的发展,却又绝对需要“正名”,即概念的统一定义。我们学习数理化时,每一章节的第一条一定是关于“定义”的。

6-24。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仁者是要济人于患难之中的,如果有人掉进井里,仁者是不是不管自己有没有能力,都会跳到井里去救他呢?

孔子回答宰我的这个问题时说的很好:君子听到有人掉井了,肯定会去救的,但不是傻乎乎地就跳下去;君子可以被你欺骗,但不会因你的欺骗变成一个傻瓜。

善良不代表软弱可欺。

6-25。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君子博学,让思想自由穿行于各种理论中;君子守礼,让行为约束于既定礼法中。这样就可以保持最大程度的正确吧!

6-26。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卫灵公的夫人,当时有名的淫乱之人,孔子大概是想通过她来说服卫灵公接受自己的治国之道,于是见了她,搞的他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孔子发誓说:我要是干了什么不该干的事儿,愿天抛弃我!

在宋儒们看来这有损圣人形象,所以有很多维护其形象的解释,我倒觉得没什么,孔子的发誓在我看来真实而可爱。

6-27。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庸之道是最为极致的行为准则,可惜现如今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它了。

6-2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子贡问:如果一个君主能广施恩惠于民,又能振济众民于患难,这样的君主可以算一个仁君了吧?

孔子回答说:那岂止是仁君,一定是圣君了,就是尧舜也还是觉得做不到呢!所谓仁人,就是自己想立身通达,就去帮别人立身通达。从自身找到人们渴望得到的东西,推己及人,就是成为仁人的最好途径。

细读论语总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