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专业阅读看过来
一年的时间转眼打马而过,这一年最荣耀的事情就是充分捡拾了一些碎片化的时间,坐下来读书,给自己充充电,虽说没有本本书写读后感,但我相信那些阅读已存在我心底的某个角落,只等特殊的时刻来把记忆唤醒。
在一八年到来的时候,就想着把一七年的书目整理一下,可是眼前总有一堆琐碎要做,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等寒假吧,寒假就可以坦然然地把书目整合在一起了。可是,今天已经开学了,明天正式上班了,整合书目还没有找到时间。
那就现在吧,否则真的对不起问我多次索要书单的朋友了。
以下,按照月份的顺序,先把专业阅读整合在一起。
《一路修行教作文》 天地出版社 王君 著
这是王君老师的新书,是作文教学的笔记,也是王君老师为《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的专栏。书是23号邮寄到的,我迫不及待地打开读,对于王君老师的文字,喜欢由来已久,这本书名沿袭了前面《一路修行做女人》《一路修行做老师》《一路修行做班主任》,同样,王君把写作当作是一种修行,把写作当作是人生的“道场”。
“因为爱生活,爱孩子,开始写。”
“因为被肯定,受到激励,勤奋写。”
“因为内心的需要,心灵的呼唤,痴迷写。”
“写作动力,就是生活动力。”
“写作情怀,就是职业情怀。”
“写作人格,就是生命人格。”
“再自我剖析深入一些,那就是:
“我写,是因为我想成为更好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你不仅觉得作文教学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且也会觉得写作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如君姐所言:“一路修行教作文,写的是文,修的是心。”
《蔡明老师教你写作文》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蔡明 著
说起蔡明老师,当以敬畏之心仰慕,曾经,蔡老师带着他的生态语文团队走进多所学校,15年9月,他来我们学校开展名师共同体活动,他的生态团队老师亲切地叫他师父,让我倍感温暖,蔡老师一直致力于对年轻老师的培养,有时候挺羡慕生态团队的老师们。
这本书之前读过,但没写笔记,现在一一细细品读,书一共十六讲,每一讲都是理论导引和佳作展示相结合,用一个个生动的素材告诉我们,表达,是一个生命个体生存、生活和生长的权利,真实,自由,畅快的表达才是美丽动人的。
蔡老师的生态作文教学系统是生态写作、生态教育的创造性建设,读来,真的可以激活我们在千姿百态的生活中求真,向善,尚美,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引领,做到作文与做人齐头并进。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教育科学出版社 作者 常生龙
我是在博客上先认识了作者,而后才知晓这本书的。作者常生龙,是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局长,是“2012年度中国教师报推动读书的十大人物”。我钦佩作者读书写文的持之以恒,每周一本书,每天一篇文,用十年的阅读功底,从五百多本书中,从五百多篇读书感悟中,提炼了五十本书和五十篇文章,组成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这是教师提升自我大有助益的教育类书籍。
内容分为“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五个部分,每个部分都能给我们带来柳暗花明的启示,可以让我们站在教育的制高点来思考和筹划教师的专业成长,可以让我们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
十年读书不寻常,百万写作聚能量。先生之境界,虽不能至,但读此书,你一定会心向往之,一定会铭记:好教师始于读书的那一刻。
《最好的老师不教书》 王开东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王开东老师是中国深度语文的践行者,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响当当的热血男儿,公众号上每日一文,成了全国万万教师的期待。
这本书分五个篇章,分别是好教师哪里去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教育、教无葬身之地、教育者的生命叙事和谁曾如你一般磨灭,共计二十四点六万字。每一篇章都是带来成长的故事,或启示,或警戒,或感动,比如:“好教师从不抱怨开始”、“我们为什么需要‘差生’”等等,每一页的文字都能触动到心灵,让你忍不住想到自己,想到矫正自己,王老师,时而登高呼唤,时而低声劝诫,择捷径而行,带着他和他的学生从小溪汇入大海,从微澜走向壮阔。
如王君所言,“文采斑斓,才情过人,驰骋思想,个性十足。”
《语文:生命的,文学的,美学的》熊芳芳著 教育科学出版
因为芳芳老师的家乡是我读书的地方,心里觉得和她特别近,自从邂逅了她的博客,就没离开过关注她。人往往就是这样,总趋向于自己认为的美好的人和物。近来有幸加入了芳芳老师的“母语教学与核心素养”课题组,所以,把芳芳老师的这本书认真地读了一遍。
“生命倾注,灵魂在场。”“建筑,生命的位格;抒情,文学的救赎;栖居,美学的维度”,芳芳老师解读的每一篇课例,从科学到文学,从哲学到美学,都是那样的高端深刻。
孙绍振先生评价她:“这个小女子不简单。她进入了许多教师难以达到的具体分析境界,有一定的哲学修养。不但有自己的理论框架,而且还创造了自己的话语,再加上,对当代文学、美学的涉猎,构成了她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
读来,颇为受益。
《我的阅读与写作》梁衡著 北京联合出版社 21万字
这本书是从南京的大众书局淘到的,看到作者和书名就爱不释手了。一直以来,喜欢梁衡的文字,喜欢他“撒大网,采花蜜”的阅读方式,不受限制,不为功利,只为一份契合和喜欢,很多时候,我的阅读也是这样,如果让我带着一定的目的去读书,往往书还没读,心里的怨结就先上来了。
《我的阅读与写作》写的是书写者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喜好,我读的也是阅读者的对于阅读与写作的喜好,自由,轻松,却获益匪浅,我喜欢这样的方式。
梁衡的写作是由两大背景决定的,一是他的生活,二是他的阅读,书中呈现的就是梁衡阅读与写作的经过历程。关于阅读,他说:“阅读的主要功能不是为了人们眼前的需要,而是为读者提供思想,为社会积累文化。”的确,在功利化阅读的今天,我们需要这样的阅读引导:阅读就是对人类文明的传承,对人格的养成及人的全面发展的促进,让后人从书中起步,牢记前人实践成果的总结,以更好地开创未来。对于写作,梁衡说:它是一种感情和思想的喷发,“目既往还,心亦吐纳”,心不动,难为文。
读这本书,或许你会情不自禁地规划自己的阅读与写作生活。
《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肖培东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30万字
肖老师现在算是语文界一枚响当当的“男神”,遗憾的是我几次错过了这个男神的课堂,很多时候,从他那张抬头凝望的沉思里猜想他上课的样子,从他那略带感伤的文字中去探寻他对生活对语文的态度,颇受影响。
这本书一读再读,好多课例解读的视角都是那样的巧妙,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思路,从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到教学后的感悟,篇篇都是那样精彩,那样富有启迪,这样的深刻是我等所不能企及的,我没有肖老师对语文进行的那些大量的积累、实践和探索,所以,自然达不到肖老师这般“浅浅的教语文”,深入浅出,语文教学的智慧就在这里,教字,教词,教句,教篇章,教的细致,教的温情脉脉……
这里还有肖老师奉上的浅浅小语,如:“你很深刻,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深刻。你很锋芒,不代表语文课堂必须咄咄逼人。河流可以绕过所有的高山,可它的流淌依旧温和。因为,它要滋养的是两岸的草木,是水里的鱼虾。得大道者,必有大德、大学问、大智慧、大涵养。”
还好,我还有颗热爱学习的心,继续阅读,继续实践,不为目的,只为一份喜欢和培植一份教语文该有的修养。
《王君与青春语文》 王君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3万字
现在,阅读王君已经成了很多语文人的生活习惯,从王君的文字里,我们总能感受到她蓬勃的生命热情,感受到活着的每一天都是那样的快乐。
这是一本关于王君老师成长的书,虽然里面好多文章以前都读过,但再一次的细读,还是带来不一样的收获和思考。王君老师的成长,浓缩在她不断学习、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超越学科教学的求索足迹中,她用一种美丽的生命状态,见自我,见天地,见众生。书分为四个篇章,即“青春无悔——我的成长之路;青春求索——我的教育理想;青春之歌——我的课堂实践;青春回眸——我的社会反响。”她把教法当作是活法,她把作文当作是做人,上接地气的课,做接地气的事,做接地气的人,修一颗高贵而谦卑的心。
在这里,你会更加明晰“青春语文”的内涵,“青春”是一种状态,与年龄无关,它是课堂的、生命的、生活的状态,做教师也好,做人也罢,永葆青春的激情和梦想,用青春的活力和动力,去教知识、教能力、教智慧、教情怀,灵性阅读,生命写作,满怀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展示我们诗意蓬勃的生存状态,折射出单纯却丰富的生命。
这是不是每一个语文人的梦想?!
《不写作,枉为人》 潘新和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26.7万字
潘新和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创“言语生命动力学表现——存在论”语文学,这本书是他的语文学术随笔。
他在序里说,维持肉体生命的生存,是动物性需求;精神生命的滋养、存在,才是人性的需求,精神生命是以精神创造的成果呈现的,而精神创造,主要是以言语表现——写作的形态展示的。我思故我在,我写故我存,人因表现而存在,因立言而不朽,只有写作,能使短暂的生命超越时空。所以,“不写作,枉为人。”
这个观点乍一看,有点啼笑皆非,可细细一读不无道理。作者从理念、写作、阅读、测评、治学五个方面加以阐述,人是符号动物,倾听和阅读,说话和写作,使人与社会、自然、世界融通、和谐,使人更像人。
读这本书, 你会发现,是写作让我们找到一个更好的安身立命之所。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所以,写作真的是生命最好的存续方式,不写,真的是“枉为人”了。
《寻找语文的诗意与远方》 董一菲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在去湿地年会之前,我所知道的董一菲与她的“诗意语文”少之甚少,在湿地年会上最吸引我的不是董老师的课堂,而是她讲述的用“经典背诵”的方法成就儿子的故事,为了这份育子心经,我买了她的《寻找语文的诗意和远方》。这本书有五个篇章,分别是:语文是永远的诗意;语文就是永不停止的生长;语文的故事;语文与远行;一字一句的深情,共计六十二篇文章,二十九万字。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知晓一个个关于一菲老师与语文的故事,可以了解一个胸怀理想、富有诗意、充满激情的人是怎样的生活状态,可以从她的理念中多多少少明白一点:诗意的人生,是一种追求,是一种境界。从而铭记,作为语文教师,要以诗意为天,以理性为壤,通过诗意的语文教学实践,让学生在适宜的语文学习中,达成适宜的成长,进而学会诗意地生活,为诗意的人生奠基。
但读此书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她以她诗意的眼光对徐志摩追求爱情的高度评价,我不苟同。
《语文,我和你的故事》 曹勇军著 商务印书馆
在这个世界上有关语文的言说很多,它们有的散发着诗意的光芒,有的内蕴着深厚的学理,但曹勇军老师始终坚守着自己朴素的感受:如果剥掉加在语文上面的层层装饰,不断追问下去,语文无非就是教师、学生和有关他们的故事。
曹老师用他与学生的故事串起了一个丰满有意义的语文人生。从简陋泥泞的乡村中学,到古色古香的县城中学,再到豪华气派的省城重点中学,曹老师的语文精神在一届又一届学生的映衬下不断走向丰富与成熟。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悟到,语文的课堂不能只有教科书的故事,不能只有试卷的故事,不能只有黑板与答案的故事,语文的课堂是一个师生说故事的地方。语文老师要保持在生活中的丰富性,张开自己的感官和心胸,运用自己的经验、敏感和技能,把生命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你和语文的故事才会有温度,有情怀。
惟愿我在语文的路上,也能讲好与每一个学生的故事。
《语文是什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叶开 著
叶开本名廖增湖,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博士,也许正因为是现代文学博士,才有底气标榜《对抗语文》《语文是什么》《这才是中国最好的语文书》等,正是这些著作让叶开成为当下关注语文教育的一股力量。这本《语文是什么》紧紧围绕“人的教育”这一理念,对“语文教材”“母语教育”“阅读美好”加以深刻阐发。全书分为四个部分:人的教育、母语之殇、阅读美好和自我成长,每个部分由絮语和不同的篇章组成。
作者始终将“一切教育都是人的教育,是人道主义的教育”理念,与现代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进行对照,呼吁“让教材回到人道主义原点”,强调人的教育,这样的观点我很认同,但以“阅读美好”感召读者,试图引领读者体悟“大语文”之美,读来似乎有点失望,书里的有些观点太锋芒毕露,甚至有点尖锐,我这个初中小语文老师不太喜欢。
叶主编自己都说,一部《老子》,两千五百年来,研究文章成千上万,一部《红楼梦》,三百年来催生了无数猜想,哪一位专家敢说自己“吃透”了?同理啊,作为一名非语文教师,你怎么就能否定中国的中小学教师,否定中小学的语文教材,你怎么就能界定语文是什么?!
所以,读此书,要有所选择,如鲁迅所言,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我即语文》 福建教育出版社 陈日亮 著
陈老师说,教了一辈子的语文,还是只相信一句话,这句话是鲁迅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语文教师的知识管道里没有丰满的‘语文的水’,精神体内没有充盈的‘语文的血’,他的思想和语言就不免干涸,迟早是要陷入生存困境的。
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在于“人”,人的修养和人的精神,语文教育的关键,就在教师自身的“语文修养”和“语文精神”。所以,我认为,这是陈老师对他的“我即语文”最好的阐释,这是陈老师对语文教师职业素养的自我期许和终生追求。一个称职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勤于教书、能够教好书的指导者,还应该是一个既能体验语文又能体现语文的实践者,除了语文课堂,他还应该有自己的一块语文小园地,躬耕其中,亲知甘苦,自得其乐。
站到课堂上,你是什么,语文就是什么,你,即语文。
《致教师》 朱永新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这是新教育倡导者朱永新老师和一线教师的对话,以回信的方式,用极其朴实的事例,告诉老师们该如何书写自己教育的故事、如何去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读来倍感亲切。书中讨论的很多问题,都是在我们身上普遍存在的,读一读,思一思,捋一捋,你会豁然开朗,前行的亮光随即就闪耀在你的胸膛。
书分为四辑:第一辑,给我一个做教师的理由;第二辑,借我一双好教师的慧眼;第三辑,愿我书写一部教师的生命传奇;第四辑,让我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既然我们选择了做一名教师,生活总得要过得有点意义。从四辑看,做教师的境界在不断提升,当我们选择在阅读与写作中不断丰盈自己,成长自己,你会发现,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其实并不难。这就好比做人,做人的境界不同,看到的风景就不同,书写的人生经历也就不同。作为教师,在哪里工作都是琐碎的,选择抱怨环境,抱怨学生,不如选择改变自己,深厚自己的学养,然后在不断成长中绽放自我的光芒,这才是做教师的意义所在,才能对得起教师这个称谓。让我们把“幸福”与“完整”当作是教师生涯里两枚饱满的果子吧,不做春蚕,也不做蜡烛,就做自己,在生活的平凡和心灵的高贵中穿行,以现在求证未来,让生命幸福完整。
这本书做教师的,你值得拥有。
《高考大作文》 熊芳芳著 漓江出版社
这是芳芳老师继《高考微作文》之后的又一力作。二十八年的写作教学实践和深度思考汇聚在这本书里。我最佩服芳芳老师的是她对学生写作热情的厚爱,每次好文亲手打印,投递发表的,已有五百多篇,这是我们一般老师所不能达的,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书中,芳芳老师以灵感创意、审题立意、选材内容、构思章法、语言技巧、考场策略六大方面为基本架构,梳理作文写作的要点和高考作文的脉络,用灵动的语言、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文学底蕴、鲜活的时代气息,唤醒学生内在的写作潜能,提高作文的得分能力。
读芳芳老师的书最感叹她的才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有哲学的深思,有基督的悲悯,有凡人率真的生活,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走入心灵的震颤,然后反思自我。
在大喊“得语文者得天下”的今天,芳芳老师的很多写作做法值得学习。当然,还是得夯实写作一个最基本的问题,那就是:养成写作的习惯。养成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没话也要找话说;而没有写作习惯的人,往往有话也没处说。
记住芳芳老师的话:写作,就是用文字说话。然后在写作中培养自己的才、思、情、趣。
《于漪知行录》 于漪 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
对于教育家于漪,每一个语文人都不陌生,她的“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知行故事,不知道影响了多少语文人。这本书收录了于漪老师60年来教育智慧的精华,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情操陶冶为一体,读来受益匪浅。是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涯,也不是海角,而是说和做的距离。
于漪说:“人的生命被赋予一种责任,就是精神的成长。”用精神的成长去创造使命的精彩,从而铸就生命的辉煌。人的成长真是一辈子的事情,相信教育也从来不是一个结果,生命展开的过程才值得我们一路播洒汗水。因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要学会和学生一起,展开生命,在精神的领域里不断成长,于老师教学生涯里的这些思想语录,是值得我们一生追寻的境界和践行的方向。
《致语文教师》 余映潮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一个能够在细节上做出深度的人,是严谨工作的人,是严谨治学的人,是比别人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做好同一件事的人,同时也是可将事情做得好上加好的人。”余老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二十几年的教研工作;荆州市初中语文五支教研队伍数百弟子的培养;千余节课的听课记录;上百节课的教学演示;几尺高的写作手稿;1000多篇长短论文的发表;四五双因冬天打字而破损的手套……
决不偷懒!决不懈怠!绝不敷衍!
这本书,余老从自己成长的各个方面给予我们榜样和力量,读来颇觉震撼。当我们为琐碎的教学工作而抱怨的时候,当我们在为如何上一节公开课而发愁的时候,当我们因为一篇职称论文而眉头紧锁的时候,请捧起余老的这本书吧,路途漫漫,教艺无涯,让我们从现在起,向着余老翻山越岭,一路前行。
《教育与幸福生活》王君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因为对“青春语文”课堂的研读,我捧起了这本书,这是王君老师写的第二本书,记录的是她在重庆外国语学校带初2006级IB班班主任时,与学生的丰富而美丽的生活。这三年班级生活的记述,是无任何功利的,是不靠毅力而仅靠兴趣和热情来坚持的。率性的写作,自由的表达,最后呈现出来的,是一堆生活的细节,虽然表达有点粗疏,但文字却是极其素朴和真诚的,这是一个特定的班级、特定的一群孩子和特定的一个老师对教育最原汁原味的呈现。
三年的教育实践,如果要你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你会选哪一个?也许我们每一个做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的,绝大多数恐怕不会想到一个词,那就是王君老师毫不迟疑选择的幸福一词!
她说,教育的幸福,首先体现在教育细节的幸福。这些细节可能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眼神、微笑、泪水、叮咛、抚慰等,它们也许不一定能够直接带来班级的流动红旗,带来很高的升学率,带来显赫的荣誉,但无数幸福的细节便构成了生活全部的美丽和教育生命的所有魅力。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彰显着王君老师朴素而简单的幸福生活的愿望,上课,备课,谈心,读书,反思,写作……她把自己的生命从容不迫地融进了课堂,更融进了学生的生命,学生的生命因此而获得生长的力量,王君老师的生命也因此永远青春蓬勃。
《听孙双金老师讲语文》孙双金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生的智慧和教育的智慧就是在诸多矛盾中找到一条解决矛盾的最佳路径。孙老师无疑是厉害的,因为他在语文教学的矛盾中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最佳路径,用智慧和爱把课堂语文教学演绎得出神入化,炉火纯青。一路凭着赛课把自己也把语文教学引入了艺术的殿堂。
这本书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课内语文:立根原在课文中;二是课外语文:采得百花酿成蜜,共计十一个课例,每一个课例后面都有对教学感悟。虽然是小学课例,但读下来也学到很多。有时,阅读就是这样,读别人的,你就情不自禁想自己的。颇觉羞愧,教了这么多年语文,却拿不出几个出手的课例,从现在开始,得多钻研课文,多写写教学设计和实录,并试着去思考品悟,以此来锻炼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于永正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因为于老师的离去,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最好的纪念,是于老师在他的文字里依然活着。
于老师1962年以来一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1985年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1995年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毕生研究“五重”教学法,即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应邀到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等国家做学术报告2000多场次,上公开课3000余节。
这本书是于老师对自己从教五十多年较为全面的总结,也是“封笔”之作、“压卷”之作,可谓用心之至。
于老师说:“做教师就不要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一想到孩提时的我,我对学生就会多一份尊重、理解和宽容。
“好文章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
“做”出来的文章是鲜活可感的,有生命张力的,因而更具有可读性。
相信每一个老师都会有潜在的愿望,那就是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于老师的行动里找到答案。
《听王君讲经典名篇上》 王君著 人民出版社
在这本书的后封面上,写有这样的字:在这个时代,王君是一个精彩的语文传奇,她的课堂总会散发出一种足以打动你我灵魂的温暖和光芒。对于这个时代的语文老师来说,王君更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幸运,她的专业追求,她的课程成就,让我们对语文重新喜欢以致热爱,从而再一次鼓起对这个学科的热情,并对自己树立起终极的信心。
我想我们每一个读过王君的老师都会对此评价表示认同。从她的课例里,从她的青春语文里,从她给孩子播报的点评里,我们看到的王君老师似乎为课堂而生,她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的教学节日里,用每一节课的创意推动着自己向前向前向前,让自己天天迎接新的太阳,让每一个日子都开出了花儿。
读这些课例,你会不由自主地赞叹王君老师的教学智慧,同样的文本,我们也一遍遍地教,为什么我们就没有她解读的视角?因为我们没有她用心,因为我们没有她热爱,因为我们没有她的活法。卢望军老师说:“王君是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是一堂课一堂课上出来的。”
在这些课例实录的影响下,惟愿2018的我好好在课堂里专注于文本提问的思考,争取把通往语文课堂的路走得深一点,走得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