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带来的福利
码字两年多,缘于热爱,成于坚持,除了没有变现,福利多多!
治愈了焦虑
可能是性格使然,我不喜欢扎堆,独处是我打发闲暇时光的最佳选择,可是这几年被动性地独处,少则十几天,多则几十天,还是影响到了我的心情,再加上天生敏感的基因,焦虑不自觉地找上门了。
水满则溢,情绪也一样,和别人分享,除了费口舌,毫无用处,于是把所想所悟倾注于笔端,随时随地形成文字分享出来,无论是一点点小进步,还是小感悟,亦或是生活的小惊喜,都是分享的素材。
给情绪一个宣泄的出口,心中没有了负面情绪或者正能量的了积累,就好像刚刚断舍离的空间,整齐、清爽。
扩大了阅读面
持续码字,不长时间里那点素材积累很快售罄,补充能量迫在眉睫,于是纸张书,电子阅读,短视频,听书轮番上阵。
特别是关注的读书博主,每天都有更新,我也跟着天天更新。
以前十分排斥莫言的作品,尽管他是诺奖得主,那又怎样?谁知道我的哪根筋搭错了地方,听了《晚熟的人》,竟然莫名其妙去阅读了《红高粱家族》。
民国时期人才辈出,巾帼不让须眉,杨绛、林徽因、张爱玲粉墨登场,欣赏杨绛先生的知性、倾慕林徽因的才情,唯独对张爱玲不感冒,虽然她才情斐然,写了那么多有名气的作品,比如《倾城之恋》、《第一香炉》……可是她在感情里低到尘埃里的态度让我不能接受,很少看她的作品,
偶然的机会在有书里听了张爱玲自己最欣赏的《金锁记》,才知道了张爱玲虽然出身高贵,却有不幸的童年,慢慢我才理解了在感情里低到尘埃里的源源。后来因为需要,开始读以前不愿意读的书籍,比如武志红的作品。
最让我开心的是销库存,喜欢阅读,看到喜欢的书就买回来,大部分翻开看个开头,就让它们吃灰去了,最近收拾书柜,竟然翻出了好多不错的书籍。因为《人世间》,又读了梁晓生的《我的父亲》、《我的母亲》,后来还消耗了《呼啸山庄》等名著,再后来跟风阅读励志类读物,比如剽悍一只猫的《一年顶十年》……
如果不是开始写作,我想我还是沉浸在杂志和小说的世界里不能自拔呢!
认识了大咖和同频的友友
刚开始码字,我就像一株随风飘荡的云,随着风向而转移,可是加入到了从容小主文学交流群,经过层层筛选,最终和65位家人们同频前进,互相鼓励、互相认可,砥砺前行。
在这个小众的码字平台上,认识了日更打人@冯俊龙,日更1521天,这份坚持让我佩服,也成为了我的标杆;@从容小主神一样的存在,三年多时间码字2000万,而且火力全开的时候,同时几部作品开工;@快乐人生老陈的诗词解析,水平杠杆的,而且有自己独立的见解……
增加了定力
行走于世间,生存第一,给爱好的时间有限。有限的业余时间,既要码字,还要阅读,锻炼身体也不能马虎,否则分分钟给你好看。
固定的时间起床,要么阅读、要么码字,听书毕竟一次要几十分钟,那好吧,在跑步机上快走,听书锻炼两不误。
外出散步的时候,看到的事,听到的话,都可以当做素材,来不及的时候,讯飞语记派上了用场。
睡前用手账盘点一天的行程和安排,习惯性去知乎上写一条问答,不知不觉间竟然写到LV7级了。虽然能开通好多权益,不管它,既是学习的平台,又是练笔的场所,其它的都不重要。
积累了文字
缘于对文字的热爱,贵在坚持,两年多竟然积累了数量可观的文字,虽然没有拿的出手的作品,那又怎样,写就是了,毕竟量的积累是质变的前提。
虽然写了这么多没有收入,但对我的生活改变了许多,比如认知,比如遇到了同频的友人,,再比如增加了定力。
我有一个愿望,年老体衰的时候坐在暖洋洋的阳台上,戴着老花镜整理我的文字,和自己的过往交谈,回忆年轻时的心情,就足够了。
写作,有收益是锦上添花,没有也无所谓,咱的生活还过得去。
这两年多我一直没有投稿,不想因为20元的稿费迎合编辑的口味,就按照自己的节奏走。目前所有的贝都转成了钻,只要我还在这个平台码字,都不会考虑卖贝,让贝的数量和文字的数量一起增长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24360287/14908f46e99f081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