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的历史-该如何斟酌人性?

2017-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鱼与榆遇雨

2017.12.12

国家公祭日就在眼前,老师今天花了两节课的时间用南京大屠杀的系列牵动我们的神经和情绪。

心情异常沉重,从张纯如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到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从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到人性的探讨与反思……都太沉重,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描述或者表达,那种心里是空荡荡的,揪着皱成一团,满是血腥的感觉。可能这里有些夸张,偶然看到的的人会觉得我做作,毕竟我们都身处于这样一个和平美好(至少表面是这样),没有亲身经历过屠杀、逃亡、苟且。但是,我们也都有从初高中的历史课本里学到那些残忍的历史事实,也有偶尔在新闻上看到相关报道,也有去过纪念馆参观怀着不要再去第二次心情的经历。

如今身在南京,体会了南京六朝古都的历史厚重,即远即近的渊源流长,它是一座没有消亡的古都,消亡在这里的意思是我们能感觉到点点滴滴久远的印记却又不太远,可能是因为它有明国时期做一个过度和缓冲。历史厚重里却也有惨痛的史实,是屠杀三万万无辜百姓的庞大数字,是实实在在一经挖掘就全是尸骨的触目惊心。站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里,那种黑色调的烘托,陈列的侵华日军的物件、被残忍屠杀的百姓的黑白影像,空荡充满亡灵的万人坑,一闪一闪的蜡烛光,我似乎可以感觉到那种撕心裂肺的惨痛。

回顾历史,不知道应该怀揣着怎样的心情,是敬畏?是愤怒?是宽慰?还是和平?人性是应该被再次探索的,仍然有日本人篡改教科书、否认屠华的史实,我们不是支那,不是东亚病夫,不是麻木冷漠的围观群众,不是任其屠杀的低贱生命。人性之初是善还是恶?那种屠杀后还面带大笑的表现是个例还是潜在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被刻意压制的本性?而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