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不是知识,要从做人做事上体会
“学而时习之”,重点在时间的时,见习的习。
首先要注意,孔子的全部著述讲过了,孔子的全部思想了解了,就知道什么叫做“学问”。
普通一般的说法,“读书就是学问”,错了,学问在儒家的思想上,不是文学。这个解说在本篇里就有。
学问不是文学,文章好是这个人的文学好;知识渊博,是这个人的知识渊博。
至于学问,哪怕不认识一个字,但是也可能有学问,做人好,做事对,绝对的好,绝对的对,这就是学问。
这不是我个人别出心裁的解释,我们把整部《论语》研究完了,就知道孔子讲究做人做事,如何完成做一个人。
讲到做人,我们就想到庄子也提到过这件事,《庄子》这本书把有道的人叫“真人”。
唐宋以后,对神仙、得了道的人叫“真人”,譬如现在指南宫供奉的吕纯阳叫“吕真人”。
如今的人听到“真人”这个名称,就好像带有宗教色彩,相当于西方的上帝,中国的仙、佛一样。
实际上过去道家所谓的“真人”,是指学问道德到了家的人。
与这名词对称的叫假人,假人还是人,不过没有达到做人道德的最高标准。
发挥了“人”的最高成就,在道家就称之为真人,孔子认为这就是学,就是学而之人。
于是一个“学”字,这么多观念都被他包括了。
那么学问从哪里来呢?学问不是文字,也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
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的生活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
所以孔子在下面说“观过而知仁”,我们看见人家犯了错误,自己便反省,我不要犯这个错误,这就是“学问”。
“学问”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他这个研究方法,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反省,就是学问。
开始做反省时也不容易,但慢慢有了进步,自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
我们平日也有这个经验,比如看到朋友做一件事,我们劝他:“不可以做呀!老兄!一定出毛病。”
他不听,你心里当然很难过,最后证明下来,果然你说得对,也固然替他惋惜,对于自己认识的道理,也会更进一层得到会心的微笑。
上面第一点所讲的是学问的宗旨,随时注重时和习,不是我们今天来读四书就叫做学问,不念四书就不叫做学问,这不是它的本意。
什么叫做学问?我在《论语别裁》中首先提出来,学问并不是知识,知识最多只能算是学问中的一部分。
我看大学毕业的人,无论硕士还是博士,只是专业训练的一种学位而已,只表示已具有了某项专门知识,但并不见得就有了学问。
文章写得好,只是文学好;诗作得好也只是诗好;绘画好也只是绘画艺术好,不算是学问。
一字不识的人,他做人做得对,做事做得对,这就是真学问,学学问问,如孔子在《论语》中说的:学问以人格行为为基础。
所以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古今有一共同目的,就是养成完美的人格,以人格教育为第一,这才是学问的道理。
所以孟子也在这里说明,不在书读得好不好。
学问没有别的,“求其放心而已矣”,这是中国学问的精华,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学问之道”的精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