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说季氏:“用六十四人的规格在庭院中舞蹈,这种事情都是做得出来,还有什么是不能忍心做出来的呢?”
八佾是周天子欣赏的舞蹈规格,一个方阵有八行、八列,八八六十四人。诸侯王的规格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的规格是四佾三十二人。这个事件发生在鲁昭公时期,鲁国的政权被三家权臣控制(孟孙氏、季孙氏、叔孙氏),当时季氏有僭越之心,竟然敢在自家用八佾的规格舞蹈,可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孔子感叹这种乱制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还有什么事情能做不出来!也是在提醒鲁昭公提高警惕,拿出对策。
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季叔、孟书、书孙三家在自己的家宴上用《雍》这种周天子才能享用的音乐,孔子说:“在中央政府祭祀的时候,奏国乐《雍》,天子站在中央主祭,诸侯在两边拥护王子助祭,那是多么严肃庄严的场景啊,如今这三家把国乐在自己家宴上放,这意义在哪里?”
君子要守分,素其位而行,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一定要弄清楚。我记得上警校的时候,老师说今后工作要记住的原则是:“不该看的不看,不该听的不听,不该说的不说,不该做的不做。”这是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为一名人民警察,就要守警察的规矩,《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写的很清楚,一定要好好地学。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实行礼呢?一个人没有仁德,他怎么能运用乐呢?”
礼和乐是指当时的社会规则、道德、法律、音乐、舞蹈等文化的统一,《八佾》前两段都在说礼乐的重要性,但是礼乐背后更重要的就是“仁”,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礼乐必须反应人们的仁德。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与乐的问题。解释“仁”是个头疼的事情,整部《论语》都在讲“仁”,但孔子一直在讲怎么做才算仁,讲的是“仁”的“相”。孔子从来没有给“仁”下过明确的定义,也就是没有讲过“仁”的体。“仁”是儒家的终极目标,只有到了仁的境界才知道什么是仁,任何语言都没有办法准确形容,“仁”的体只能靠自己去悟。
我们这里先不谈如何修仁,这段话对人民警察的意义就是现在常提的“党员干部要不断增强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取向。我们做任何工作,如果脱离了这个宗旨,就没有任何意义,也将得不到成果。警服穿得再端正,规章制度执行地再好,业务水平再高,这些都是表面的“礼乐文章”,如果没有宗旨意识,一切都是徒劳,无非就是一具看起来还不错的行尸走肉。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说:“这是个大问题啊!礼仪,与其奢靡,宁可俭朴;丧礼,与其轻率简单,宁愿以悲戚的态度来对待。”
公安工作中的“礼”很多,很多部门在原有法定规章制度下又自行发明创造了很多细则。在办案程序方面,不知道是为了免责还是为了好看,经常会人为创造很多没必要的呈请文书与内卷文书。全国不就几部统一的法律法规,可全国各地公安的办案程序与要求是五花八门的,这些做法就是“奢”,这种情况增加了民警的工作负担,也降低了协同作战的融合度,值得我们深思!
在对外工作方面,很多部门为了宣传,过分夸大工作事迹,过分利用各种媒体,如微信朋友圈、公众号、抖音等,甚至给民警下任务,要求评论、点赞、转发、投票,让民警们不堪其扰。很多警察的朋友会抱怨朋友圈里充斥着与公安相关的宣传,不胜其烦,真想屏蔽拉黑。此外,某些地市公安机关乐于大搞大办各种晚会、典礼、启动仪式、宣誓大会,被抽调的民警原本就有干不完的活,还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去参加活动。这些形式需要花费大把资金与大量人力,很多展板、标牌、绸带、地毯只用一次,典型的劳民伤财,就是“奢”啊!领导干部“好奢”就是没有宗旨意识,就是不仁。
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
季氏到泰山去祭祀。孔子问子有:“你不能阻止吗?”子有说:“不能。”孔子说:“唉!难道泰山还不如林放吗?”
祭祀泰山是周天子的特权,季桓孙的身份是大夫,竟然敢去祭祀泰山,是赤裸裸地“僭越”,不臣之心昭然若揭。冉有当时是季氏的家臣,却没办法阻止季氏的这种无礼行为,孔子只能扼腕感叹。前面一段林放问“礼之本”,古人认为泰山素有神明,难得泰山的神明还不如林放知礼?能接受季氏的祭祀而赐福?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文化一脉相承至今的国家,如今国家领导人也参与祭祀黄帝、祭祀革命先烈等一些“迷信”活动,不过跟一切与迷信无关,我们要明白的是祭祀祈福其实都是一种形式,是做给活人看的,其目的是让后人学习老祖宗的先进文化,学习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精神,这就是“礼之本”。现在有些人凭着自己有钱、有权,专去寺庙里面烧头香,还给寺庙捐很多钱,以为这样佛菩萨就能给他赐福、赐钱、赐官。更可笑的是有些人给菩萨吃一串香蕉加三颗糖,功德箱里面放一块钱,然后就要求菩萨给他彩票一等奖,这还真是以小博大,一本万利啊!倘若这样都能实现愿望的,这佛菩萨就成了唯利是图的商人了,还有什么可拜呢?我有一个建议给大家,以后不管参加什么形式祭祀活动,许愿就八个字:“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这才是真正的“无本万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以争的,一定要说有竞争的地方,那也只有比赛射箭了!即使是射箭,对手之间也先要互相作揖表示谦让,比赛结束之后互相敬酒行礼。这种竞争是君子之争。”
现在听到这样的话不免让人觉得做作,太形式,比赛就比赛,何必要搞这么多虚的?可要知道的是,虽然孔子那个时代已经礼崩乐坏,道德沦丧,但在道德层面上比起现在这个时代还是要好的多。孔子那个时候的人还都是想做君子的,处处讲礼,而且礼是出于真心,成为一种深入骨髓的习惯。比如春秋时期晋文公重耳流亡楚国的时候,重耳为了表示对楚王的感谢,说假如有一天,晋楚之间发生战争,晋国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如果还没能得到原谅,再与楚国交战。后来到公元前633年,楚、晋发生战争,晋文公重耳为了兑现诺言,果真先下令晋军后退九十里,不过晋军最后还是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你看古人即使战争,也信守诺言,也讲一个“礼”字,更何况射箭这种竞技运动。
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射箭这项运动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项自己与自己比的运动,射的准不准永远都是自己的问题,技不如人,与对手无关。如果侥幸赢了对手,拱拱手说一声承认,处处展现了君子之风,这才是真正地力与美的结合。射箭比赛者之间没有肢体接触,没有运动伤害,也不会伤和气。我国是射箭运动的发源地,可是射箭在韩国发展地最好,国际大赛上的冠军也多为韩国人,这点很可惜,值得反思。现在有很多人崇尚暴力运动,像冰球这种运动的规则竟然允许互殴,还有如NBA里面,很多球员没有文化,没有素质,私生活昏乱,满嘴垃圾话,这些行为还引得年轻人纷纷效仿。科比布莱恩特确实很优秀,很努力,在运动方面值得学习,但他被很粉丝奉之为神,说什么“曼巴精神”,眼镜蛇是什么精神?我们老祖宗流传下来这么多好的精神不学,去学眼镜蛇,悲哀!
公安工作也需要射箭的精神,工作为的不是名利,也不要跟别人去争,把焦点放在自己身上,做得不好要反思,努力提升自己,竞争对手永远是自己。很多单位、部门、个人之间比拼,通过做数据,改报表、拉关系等不正当手段来谋取好的排名。我不提倡“争当排头兵”“争先创优”这类口号,难道当上排头兵,争到第一名后就完事了?不用努力工作了?如果处处讲个“争”字,那工作的出发点就已经错了,很多领导干部确实优秀,但如果机动不纯,一切努力就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背道而驰,这一点要反思。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王孙贾问孔子:“与其巴结家里的奥神,宁可巴结灶神,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自己做错了事,得罪了上天,向谁祈祷都没有用。”
奥是家神,职位高于灶神。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他以奥神比喻卫灵公,以灶神比喻像他这样有权有势的大臣。王孙贾的言外之意就是让孔子不要总是跟卫灵公混在一起讲什么治国之道,卫灵公不一定会采纳的,还不如多巴结王孙贾这样的权臣来的有效果。孔子的回答很刚正,他做的一切事情都出于公心,为了天下大同而努力,不管是君王还是权臣,他都不会巴结。如果一个人动机不纯,行为不端,巴结谁都没有用,老天爷也不会放过他。
这点对公务员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有一句话叫“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自己最可靠”。从古至今,尤其在官场上,人身依附是一种常见现象,见怪不怪,甚至被很多人奉为最好的晋升之道。人身依附是指上级决定下属前程命运,下属把个人前程命运寄托在上级身上的一种不正常的上下级关系,也就是所谓的“跟着线儿”。其危害有:1、导致惟上崇上心理;2、导致个人独断专行;3、导致拉帮结派;4、导致用人不公;5、变成瓦解组织先进性的导火索。人身依附让党内监督形同虚设,有的领导干部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当成“天马行空”的资本,把自己主管的地方和单位变成了个人的“世袭领地”,把自己升级成了“土皇帝”。一个人只要技在手,能在身,德在心,根本不需要去巴结、依附任何领导,君子修身以俟命。如果怀才不遇怎么办?孔子说:“犁牛之子锌且角,虽欲勿用,山川其舍诸!”,是金子处处发光,一个有本事的人,山川鬼神不会舍弃你的。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孔子到了周公太庙,每件不懂的事情都要发问。有人就问了:“谁说叔梁纥的儿子懂礼?到了太庙里面什么事都要问。”孔子听说了之后就说:“不懂的事情就问就是礼啊!”
我们生活中也有这样的经验,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出于难为情或者害怕的原因,就把很多疑问憋在心里,不敢多问。其实,不懂不问,就会一直这么糊涂下去,总有一天会出差错,犯错就是一种失礼。如果是不懂装懂,那问题就更大了,不仅会造成失礼,最后还会失人。新民警刚到公安机关,千万别不好意思发问,问清楚单位里每个人的职务分工与称呼,问清楚单位的勤务规章制度,问清楚车子应该停在哪儿,吃饭应该坐在哪儿……只有问清楚了,弄明白了,才不会犯错误,“礼”的精神就在这个里面。工作业务方面更应该多问多学,善于提问是进步与提升的关键,善于提问也是避免入坑的保证,我相信大多数经验丰富的前辈很乐于接受年轻同志们的请教。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服事君主,处处都按照礼节去做,别人会以为这个人很谄媚。”
做人真的很难,即使什么都做到位了,别人也会说你的不是。圣人明明教我们要讲礼节,礼节讲多了人家就说你谄媚,实在是难。不过话说回来,特别是在公安机关里面,上下级之间既是领导与下属的关系,又是兄弟与战友的关系,如果处处讲礼节,就没有真挚的感情,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战斗力。在讨论案情的时候,不妨大胆的提出建议,争个面红耳赤。在工作之余不妨一起搞点娱乐活动,互相干一杯酒。孔子最推崇的就是中庸之道,凡事不到位就是不足,太过了就是不及,“过犹不及”。不偏不倚正好在那个最恰当的点上就是中道,就不会出任何差。“礼”也是同样的道理,不能不讲礼,也不能尽礼,如何把握是各位一生的功课。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鲁定公问:“君主用臣子,臣子事奉君主,应该怎么样做?”孔子说:“君主以礼节对待臣子,臣子就以忠心来事奉君主。”
孔子说:“居于统治地位的人不宽宏大量,行礼的时候不严肃认真,参加丧礼时候不哀戚,我怎么能看得下去呢?”
法律界名人罗翔说:“一个时常训斥下属的人,一定会再自己上级面前像个哈巴狗一样,一个真正尊重自己下属的人,可能也会获得上级的尊重,所以人必自侮之,然后人皆侮之。”《论语.阳货》中子张问什么是仁,孔子提出仁者要具备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忍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都是差不多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儒家一贯提倡上下级之间的对等,上宽则下礼敬。孔子说话还是很温和的,孟子则更加刚猛,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看君主看成自己的腹与心;君主把臣下看成马和狗,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一般的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是泥土杂草,那臣下就会把君主看成寇敌与仇人。”你看,这就是原汁原味的儒家思想,忠君是有前提的,不在乎钱,只在乎礼与敬。实际上现代中国人也是一样的想法,做领导的怎样对待下属,就会收到怎样的反弹,别看下属表面忍让服从,一旦被下属视为寇仇,今后怎么败倒都不知道!张飞就是败在他爱打骂下属,最后这样一个大英雄竟被账下两个无名小卒割去了脑袋。做领导的与以后想做领导的同志们一定要多读书,多明理,谨记教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