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用的和没用的
小时候喜欢看字,不论什么书都能看上几眼,可家里除了我的数学语文自然品德,基本上什么课外书都没有,那时候不像现在呀,买书方便,电子书更是方便,再说也没钱,在农村小孩的家长看来,只有学校发的书才是有用的,其它的都是闲书。
我记得我看的最多的就是《新少年》,我们那时候都是几个学生合定一套,然后分,每次发完书,我都抓紧时间看完自己那本,然后趁课间把别人的看完,想想我看书的速度也许就是那时候练出来的吧。不只是《新少年》,我还知道上了中学就会改发《辽宁青年》了,因为大我两岁的表姐家就有很多本,每次去她家我都把新的看完,顺带着补习旧的。
有一次跟我爸到别人家窜门,看到一本类似百科全书的小册子,里面有很多小常识,类似什么世界上最大的鸟和最小的鸟,最香的花和最臭的花,我现在仍然记得的一个就是世界铁路的宽度,1.435米,靠着这个问题忽悠住了很多小伙伴。当时正看得入迷,我爸叫我回家,叫了几遍都不动地,他就对我说:马上就要演《新白娘子传奇》了,回去晚就看不到头了。我当时就犯了愁,看看书又想想剧,都割舍不下。后来还是那家主人发话了,把书拿回去看吧,放在那也没人看。结果等我看完心心念念的去还书,人家直接都忘了这事,把书送我了,看来只有我自己把这当回事了。
一个亲戚家开小卖点,她家就有很多杂志,纸都发黄了那种,大部分上面都是稀奇古怪的故事,杀人案,鬼故事,每次都看得战战兢兢,可还是忍不住看,因为不懂得什么精华糟粕之类的。
现在对文字的热情度倒是下降了,很长时间都看不完一本书,完全没有小时候那种急迫感,原因是现在能看东西的地方简直太多了,似乎永远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记得不知是哪位名人说过,看书要看借来之书,方能尽快看完,不拖拖拉拉。有点道理,但不完全对,兴趣爱好这个东西是完全要靠内在动力来支撑的,是怎么做都不会感到乏味的,是不带有目的性的,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大部分兴趣爱好都是在做无用之功,创造不出什么社会价值。
但我想,正是这些无用的兴趣爱好,在最迷茫的时候才会我们一个支点,要不那些个梅妻鹤子的典故都是怎么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