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之家语文 语花语文教学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聚焦合作促进学生发展

2020-04-04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满的文学世界

【摘 要】近来,语文项目化学习影响颇大。教师教学时,正确使用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助力学生的语文学习。本文就项目化学习的含义、项目化学习的教学策略,以及项目化学习应该注意的点,辅之以具体的案例,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项目化学习;教学策略;项目化学习注意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项目化学习的理念与之不谋而合。教师正确领会项目化学习的实质理念与精神,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等核心素养方面的发展。

一、项目化学习的含义

        项目化学习(PBL)是一种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品质的高阶学习,它由美国教育学者克伯屈首先提出。它的全称是“Project-Based Learning”,从全称中,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基于课题”或者说是“基于项目”的学习。

        “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把以课程标准为核心的项目化学习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1]。国内教育专家夏雪梅博士认为“所谓‘项目化学习’,是指学生在一段时间内对与学科或跨学科有关的驱动性问题进行深入持续地探索,在其调动所有知识、能力、品质等创造性地解决新问题并形成公开成果的过程中,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历程的深刻理解”[2]。

        由此可见,两种观点都非常强调学生在问题的探究中,理解和获得知识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知识,不是具体的事实性或技能性知识点,而是一种抽象的、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核心知识。学生在获取这些核心知识后,能够完成对新知识的顺应才算完成了整个学习过程。换句话说,学生遇到新的、陌生的情境时,要能够运用之前在项目化学习中学到的方法与技能,通过自主或者合作的方式,运用批判性思维,发挥创新能力,去解决驱动性问题。

二、项目化学习的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出如下的阐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种以生为本的理念,适合项目化学习的推进与落实。项目化学习中倡导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解决问题并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1.单篇课文,问题驱动,主动构建

        虽然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具有较强综合性的学习方式,在单篇课文的教学中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只要设置好驱动性问题,在单篇文章中,也能使用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方式。

        以笔者教授过的部编本八年级上册课文《与朱元思书》为例,笔者在课堂教学时,将“学习作者描绘景物的手法”作为本堂课的驱动性问题。围绕着这一驱动型问题,可以将学生分成三个不同的学习小组,明确各小组探究角度和内容。比如说:提示学生可以从观察景物的角度(俯视、仰视、远观、进察);感官的调动角度(听觉、视觉)还有描绘景物的方法(比喻、夸张、对偶、拟人、动静结合、光影变化)等角度出发。然后,各组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小组讨论结束之后,各小组的成员展示本组内的探究成果,然后师生共同评价。

        依靠驱动性问题引导的自主合作,比之前封闭的一问一答式的交流,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实现了最大程度地发展。除此之外,在学习成果方面,由驱动性问题带动的学习成果,指向更为明确——全班范围内的小组探究成果展示。通过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学生能够对驱动性问题的理解与解答更为集中、全面。学生从这一过程中获得的,是原先零散的问答式教学,所难以企及的。 

2.整合单元,化零为整,聚焦素养

        部编本的教材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每个单元都是按照一个主题进行编排的。比如说八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按照“民风民俗”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第一课《社戏》体现的是“社和社戏”这一民俗文化,《回延安》体现的是“信天游”这一民俗文化,《安塞腰鼓》体现的是“腰鼓”这一民俗文化,《灯笼》体现的是“灯笼”这一民俗文化。这样主题集中的多篇课文,非常有利于项目化学习的展开。

        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新闻,书本安排了消息、通讯、特写、评论等新闻体裁。值得一提的是,新闻是一个与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密切相结合的一种文体。笔者准备教授第一单元的时候,正逢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学生运动会。运动会,这正是一个可与新闻教学产生紧密联系的情境。于是,笔者就将这次的新闻教学和运动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后,根据书本的活动探究项目,再整合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将新闻单元的教学,设计成了一个如下的项目化学习。

        首先,让学生明确一个带有驱动性问题的任务:现在你是新闻报的记者,请根据你在这次运动会中的所见所闻,替学校的“校内新闻”栏目写一则与运动会相关的消息。明确了与当下紧密结合的驱动性任务之后,学生在接下来新闻单元的学习中,就变得更加得有目的性、有方向性,这将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然后,便是进入新闻阅读步骤——小记者的新闻理论学习。学生通过阅读书本第一单元所选的新闻作品,了解与新闻这一体裁相关的基本知识,比如说:新闻的六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何故”、“如何”)、不同新闻体裁(消息、特写、通讯等)的特点、新闻的准确性与客观性以及蕴含在新闻内容中作者的态度与情感倾向等等。学生对新闻相关基础知识的学习,为后续新闻的采访和写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接着,便是新闻的采访步骤——小记者的采访实践。在新闻采访这一步骤中,笔者根据班级的具体人数,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完组后,笔者先在课堂教学中,集中讲授新闻采访提纲的一般要素:采访对象、采访目的、采访形式、采访问题等等。然后,再让各小组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本组具体需要采访的问题。各小组确定完本组的采访问题之后,便是明确组内的具体分工,包括了解运动会的总体情况、采访运动员的参赛感受、拍摄运动会中的精彩照片等等。明确任务分工之后,组内成员按照各自的任务开展采访工作。在整个采访过程中,笔者根据各小组的具体采访情况,进行了个性化的指导。

        最后,便是消息的写作——小记者的写作实践。各位“小记者”们对他们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组内的交流。相互交流之后,学生对这次运动会的了解,便更进了一步,同时,学生们也在互相的交流中,收获和明确了这次新闻写作的素材。在这一切都完成之后,笔者再集中讲授有关消息标题和正文结构的知识点。比如说:标题要准确概括消息的内容,消息的结构安排要遵循“倒金字塔”结构,根据重要性递减的原则安排等等。按照上述的步骤,同学们都能完成本次的驱动型任务——创作出一篇关于运动会的消息。学生的消息创作完成之后,笔者会在课堂上,和学生们一起用消息写作过程追踪评价表,对这些任务成果进行公开地交流与评价。过程追踪评价表的使用正是语文核心知识的体现,学生们在消息写作不同的环节中,听、说、读、写等技能得到了不同程度地发展。

3.写作教学,分步实施,成果丰硕

      单篇和整个单元的内容都能设计成项目化学习,那么,写作教学能不能也开展项目化学习呢?笔者以部编本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写作实践“学写故事”为例,介绍一下写作教学中的项目化学习。

      和之前的项目化教学一样,首先,在本班内真实地发起一个寻找“故事大王”的活动,让学生明确这个带有驱动性问题的任务:班级正在开展的寻找“故事大王”的活动,你想不想参与呢?“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利用寻找“故事大王”诞生的这一情境,教师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故事写作的兴趣,这对他们的学习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然后,就是从课文或者课外的优秀作品中取经。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力求通过下面的项目,引导学生归纳出故事创作一般的“公式”——人物+愿望+波澜1+波澜2+波澜3+结局+主旨。笔者选了四则故事《猎狮》、《心田上的百合花》、纪晓岚巧写祝寿诗》还有蒲松龄的《狼》。在带领学生对四则故事进行解析时,笔者使用了上述表格。通过表格的梳理,我们能够发现这四则故事精彩的奥索所在——“故事=愿望+多个波澜+结局”。一个丰满的故事,都有一个令读者期待的故事愿望。为了实现这个故事的愿望,里面的主人公往往需要克服一些困难,遇到一些波澜,才能达到最后一个或喜或悲的结局。“文似看山不喜平”,这些波澜的出现,使得文章的情节跌宕多姿,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感和可读性。

      再接着,便是小组合作了。笔者根据学生人数,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各小组带着任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各小组要明确本组故事的人物、主人公的愿望。然后再根据这个确定好的要素,去构思、去寻找后面的“波澜”。

        在这个“波澜”成形的过程中,笔者分别将各组的学生集中起来,展开“头脑风暴”的方式,确定好最适合的“波折点”。“波折点”的大致方向确定后,学生们依然可以加强交流,甚至可以拓宽途径,比如说:询问家长、阅读相关书籍、进行网络查询等。这样一来,他们的“波折点”就会比较完整,甚至给人带来惊喜。

        最后,就是学生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及进行整理,并写成一篇小故事。学完之后,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互相交流、点评。这之后,将其中较好的故事集结成册的。所以,这次项目化学习的展示成果,便是这个故事集结册了。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集结册的具体设计,其实可以再次发挥学生们的实践能力。比如说,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开展给这本故事册设计封面、撰写前言等活动。

        这次的展示成果,并不仅仅包含班级内部思想的交流活动,它更产生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班级故事刊”。学生能够从刚开始对故事的细致构思,再到主动对中间“波折点”写作的探究交流,最后到故事的集结成册中获得颇多收益。同学们可以在每一个环节中,多多少少学到如何与同学交流、如何从外界获取有益信息等沟通问题,也能学到如何筛选素材、如何安排素材等写作技能。这对同学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这一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项目化学习的注意点——不能偏离学科本质

        语文项目化学习通常是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展开的。在具体的情境中,涉及到的知识是多方面的,常常会出现涉及其他学科、其他领域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要充分发挥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坚持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以核心能力为依托,将学习的重点放在语文内容以及语言文字的探究上。

        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为例,若教师在教授这篇课文时,采用“寻找四季的雨”这样一个项目化学习。在具体实施时,只是给学生在投影中展示关于四季的雨的图片,然后小组合作,结合文本探究关于四季雨水特点的话。那么,这也许是一个失败的项目化学习。

        理想中的项目化学习,应该是基于语文课程学科本质,以发展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目标展开的。为了寻找出四季雨的特点,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情境——“介绍我的四个‘雨’朋友”。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探究出关于四季雨水特点的理解,然后再在全班范围内,向同伴介绍“我的雨朋友”。这个情境活动的展开,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为他们感受大自然中的山川风物搭建起一个绝好的桥梁。语言表达能力和对外物感受能力的进步,都能促进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

四、结语

        着力创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和成果,结果指向深度理解核心知识的的项目化学习,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更加重视项目化学习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习得语文学习的规律,不断提升语文素养”[3]。

参考文献:

[1]堵爱玲.语文学科项目化学习探微[J].江苏教育研究,2019(32).

[2]夏雪梅.素养时代的项目化学习如何设计[J].江苏教育,2019(22).

[3]刘楠楠.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的策略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 2019(13).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