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旅行·在路上自由写

老桐城也有杨家将

2019-07-20  本文已影响5人  金永辉煌


杨兴武将军墓及墓碑,与享堂遗存

【1】始祖杨兴武

在公元1403年的一场宫廷斗争中,明成祖朱棣(当时的燕王)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如愿以偿地夺取了皇权。之后,向反对他的异党们举起了屠刀。我们桐城桂林方的五世祖断事公方法就是因为不服强权,怒而沉江。

“不拜称元诏,甘爰十族书。壮心同岳柱,寒骨委江鱼。

天壤精英在,衣冠想像馀。拜瞻常怵惕,忠孝捡身疏。”

这是桐城派三祖之一的方苞《展断事公墓二首》中的其中一首。但我们今天说到的是同时代的另一位桐城人,他的历史地位与大义凛然的气节完全可以和断事公相媲美。在桐城却鲜为人知,甚至连康熙、道光年间的《桐城县志》里都没有记载。

“杨兴武,安庆桐城人,建文年间任千户(五品以上,可以世袭的军职)、燕山护卫(可以官至二品),因未随明成祖朱棣兴兵靖难,被斩首。”

燕山护卫就是燕王朱棣的亲信,但杨兴武将军不仅不拥护,反而对着朱棣大声喊“停”。朱棣龙颜大怒:“斩立决”。但又为了笼络人心,传下不再株连族人的口谕,并且格外开恩,特准他的儿子杨忠扶棺回桐厚葬。

龙窝就选在桐城范岗镇高黄店的眠牛地。据传说当时有两位著名的方士为龙窝的具体位置争论不休。遂约赌,两人在眠牛地上一东一西各掘一处墓穴,议定落棺时由天意来决定。

是日,天气睛朗,当棺材抬到靠西一点的墓穴时,突然天起异象,狂风大作,卷起筛好的粘土、石灰,直接将棺材深埋于此处。确实是天意如此。

墓前有三块一人高的大碑。其中一块被抬去驳了沟渠的摆,另一块当了桥,现在已经铺上了厚厚的水泥。幸运的是遗留下来的这块墓碑,虽然已经陷下了近一半碑身,但“明诰封明武威将军”及“七世孙”等字迹依然可辨。

墓的正西以前有神道,有牌坊,附近有个地名就叫杨家牌楼,但是找不到一点点遗存了。偏南约一华里有一山岗曰青龙嘴,可惜几十年前为了农田水利灌溉,已经被炸掉了。偏北一华里有一小山尖,叫牵牛桩。老人们说,这么些年墓没有下沉,就是因为有这牵牛桩在牢牢地拽着。

北面建有一座享堂,太平天国时期毁于兵火,后光绪年间重修。里面曾经供奉有历代祖宗牌位,和很多块木匾,都已经失踪不见,只剩下一扇摇摇欲倒的墙壁,和墙壁旁边一棵有百年树龄的桂花树。

东面的山坡以前是一片桃园,现在是一排砖瓦平房。房子和墓中间间隔着二十米的距离,栽有一棵大桂花(听老人们说,是对称的两棵,其中一棵被卖掉了),左右各有一棵高大茂密,需要两个人合抱的古樟树。

【2】“高祖杨忠因功升指挥佥事(武官,三品到六品之间)。调辽东,遂为辽阳人。曾祖杨远、祖父杨铺、父亲杨应奇世袭军职。”

朱棣倒也没有食言,让杨兴武的儿子杨忠袭职,子孙世袭军位,发往边境辽阳镇守边关。长此以往,已是辽宁籍。

杨忠为了保护一家老小,只得逆来顺受,叩谢了朱棣的龙恩,往辽阳边疆去为朱棣卖命。正徳五年四月五日,杨忠在陕西都司都指挥佥事任上,被乱军剖腹剜心,以身殉职。

在杨忠之后,四世杨远亦为明朝战将,五世杨辅在嘉靖年间为进士佥事。六世杨应奇为分守开原参将。及至七世,杨家又出了一个了不起的大人物杨四畏。

【3】“七世杨四畏(1530-1603年),字敬甫,别号知庵,原籍安徽桐城,明定辽左卫(今辽阳市老城)人。”

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大家都很熟悉。这么说吧,杨四畏和他是同事,是战友。杨四畏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中武举。应征入伍后因骁勇善战,打了不少胜仗,先后担任过山海关守备、宁前游击将军、开原参将、蓟镇马兰峪参将、辽阳副总兵等职。

隆庆二年(1568年)就任昌平总兵,与戚继光相互配合,固守明朝北部边疆。戚继光被贬后,他接任蓟镇、保定总兵,并深得万历皇帝信任,进秩中军都督府右都督,特进荣禄大夫,官至正一品,“为天子锁钥之臣”,也是明朝桐城籍最高级别的官员。万历三十年(1602年),退休还乡。

其间,杨四畏主持修建了慕田峪长城和八达岭长城。八达岭城西门就被称为“北门锁钥”,门额为万历十年(1582)重修城台时所嵌。右题万历十年岁次壬午伍月吉日立建。左款其中就写有“左营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桐城杨四畏”等字样。由此可见将军对故里桐城的一颗拳拳赤子之心!

上图为1909年八达岭长城城西门旧影,两侧的款额仍然存在。下图为2010年时所摄。——感谢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老长城研究专业学者张保田先生提供并摄影的宝贵照片

杨四畏的儿子杨元参与了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抗日援朝”战争。平壤会战中,杨元攻破小西门。碧蹄馆野战中,杨元率领一千轻骑救下提督李如松。在南原保卫战中,杨元面对十几倍于己的日寇英勇奋战,身负重伤。所率士卒大部分阵亡,只有小部分成功突围,保全了大明帝国军人宁死不屈的荣誉。最后却被朝廷斩首,传首九边,以示惩戒。

清兵入关以后,杨家子弟仍然戍守边疆。清顺治年间,八世杨兴国任钦差巡抚顺天等处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九世杨麒祥钦命督理两淮两浙盐务驻扎扬州户部右侍郎。到康熙年间,十世杨茂勲更是了不起,总督贵州等处地方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1989年,辽阳市曙光村后第二热电厂施工过程中发现《明中军都督府右都督杨四畏墓志》,刻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辽东总兵官李成梁篆刻“皇明诰封特进荣禄大夫右都督知庵杨公墓志铭”碑额,光禄大夫、太子太保,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朱赓撰写碑文,山西、辽东、甘肃总兵官佟登书丹。碑石长期受损,字迹脱落甚多。”

【4】许家老屋

从桐城县城往西约二十余华里,在桐潜公路(西大路)的北边有一个许家老屋。它的东面是栲栳尖,西边傍着掛车河,北靠掛车山,往南是开阔富饶的田园。当我们沿着乡村公路走进这个村庄时,座落有致的房屋,郁郁葱葱的竹木,带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古老、朴素、安静。而因为眠牛地,还显得有一点点神秘。

我们找到了当地的许大寨队长,在他的热心带领下,在已经八十一岁高龄的许显正老先生家里,欣喜地看到了珍贵的《许杨氏支谱》。虽然残缺了不少,但仍然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第一手信息。

我们一边迫不及待地翻阅着族谱,一边向老人请教。老人说,那时候害怕朱棣再生反复,节外生枝,他们这一支留下来守墓的改了跟家婆家姓许。所以他们后来修的族谱是“许杨双姓”。往南边还有一个隔壁生产队叫下许庄和杨家老屋,北边则是杨家牌楼。

我们根据这套残缺的族谱,结合墓碑,从中可以确认葬于许家老屋眠牛地上的这座墓的主人就是杨兴武将军。墓前尚存的墓碑就是他的七世孙杨四畏将军所立。

并且依照族谱的记载,他的八世孙杨兴国、九世孙杨麒祥和十世孙杨茂勲等后生晚辈都曾从千里之外的辽东赶回桐邑“虔叩勒碑”,记之铭之。可惜的是,这些碑刻大多遗失不见了。

族谱中还收录有自明清以来,直到民国时期的名流先贤们敬撰谨志的文章。其中就有文端公的长子、文和公的兄长张廷瓒等人的名鉴。这说明在讲究礼仪往来的过去,许杨氏一族和我们桐城本地的名门望族就已经有交往。

这不禁让我们更加疑惑:这样一个至少在从明到清的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忠烈世家,为什么当时及后来的“桐城县志”上都没有收录呢?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来解释了。同时,杨兴武将军墓更迫切需要我们的文管部门立刻行动起来,制定方案,进行全面的修缮与宣传。并且和西郊公园附近的明代尚书叶灿墓、范岗石井铺村的西汉大司农朱邑墓形成呼应。完全可以沿途打造组合成一条桐城历史文化名人旅游路线。期待中!

记得那天我们从许家老屋告别回家时,许显正老先生和许大寨队长指着眠牛地,告诉我们在他们家族里流传了几百年的一句谚语:八府九州,都比不上我们的小眠牛。许老先生更是热情地说,如果需要,只要我在家,欢迎随时来查阅族谱。

八十一岁高龄的许显正老人和他精心保护下来的宝贵家谱

感谢许显正老先生、感谢许大寨队长的大力支持!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张全海教授,江苏南通知名文史学者野鹤先生,感谢老桐城文史整理学者李国春老师、陶渡庵先生、兴苇斋斋主先生、许晓梅女士提供的文史资料与技术指导。

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在各位老师的鼓励下第一次涉足这方面的题材。本文肯定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恳请各位方家多多批评、多多指正。也恳请对许杨家族有更多了解的朋友多多提供宝贵资料。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