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或舒适同样危险

2017-09-06  本文已影响9人  calote

通过今天对《极端环境》收听后,明白的道理就是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比想像中要大得多,评论中有人举的例子非常生动,想要丢掉手中的垃圾,在五星级酒店的大堂里的谨慎和街边的早餐铺里的随意,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罗胖今天推荐的书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作者是经历过二战犹太集中营的幸存者,作为心理医生的他,将自己在集中营中那种极端绝望的环境下形成的心理状态描述了出来,让人们对于环境对心理和行为的影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书中说到,人在极端的环境下所产生的“旁观者视角”会让人陷入一种情感的麻木,甚至会在环境好转后依然无法走出来。这样我想起了史泰龙主演的《第一滴血》第一集,从越南战场上回归生活的兰博就是因为无法从残酷的战争生活中恢复过来,才被定义为反人类,引发了小镇警察乃至军队的合力围攻,直到曾经战场上指挥官的到来,才以一个标准的军礼结束了最后的抵抗,但他的内心里,依然无法摆脱战争带来的心理影响。

而这篇文章所想要表达的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每个人为了适应环境,将自己心理和行为模式完全融入到其中去,有时还会把自己的处境和遇到的麻烦,在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将其合理化。工作天天加班,就会觉得既然每天都有可能加班,那就加去吧,无所谓,其实也许在简化工作或者管理时间上下点功夫,转换自己的思想或工作方式,能将加班的时间缩短,甚至不用再去加班。

前几天有个以前的同事联系我,和我谈到以前的公司,因为效益的问题,很多老员工都辞职去了别的地方,而她也很想辞职,但是迫于长期适应环境下的无作为,即使离开,也无法顺利找到下家,还背负着家庭和子女的压力咬牙坚持(其实我之前也和她一样,但我还没有家庭的负担,所以抽离出来虽然痛苦但至少还比较容易再来)。

现在想想,即使当下的环境顺风顺水,在环境的舒适区中也要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没有永远的平静,这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随时地变化,脚步永远不能停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