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15

2022-02-15  本文已影响0人  简忞

基于昨天的思考,今天尝试把想看的内容,也就是工作学习间隙、学习之后让大脑休息的娱乐,换成了经典文学或其他经典著作。考虑到眼睛往往在工作和学习之后比较疲乏,希望少用眼力,减少眼压升高的情况,我还预计能够尝试在阅读这些内容时,搭配有声书,边听书边读,眼睛在扫视文字时,就稍微轻松些了。

比较惊喜的是,找到播主 “白云出岫” 的频道分享,里面几乎涵盖了所有经常需要接触的国学经典书籍,包括四书五经、四大名著、二十四史、佛教十三经等等。播主的声线、朗读时的咬字、节奏都非常出彩,字正腔圆、节奏适度,光靠听力也大致能够跟上和理解内容。声音听起来既不闷也不含糊,故我决定以后就听这个播主朗读的文学、历史和哲学书籍了!

另外,英文原文书阅读,《Grit》(《坚毅》)也打算尝试以便使用 kindle 阅读器阅读书里的文字,搭配 YouTube 原文有声书。

今天听了《古诗源》的〈 击壤歌〉,也从 “古诗文网” 了解了其含义、鲁迅先生的散文《看镜有感》、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佛学《楞严经》、《圣经》之〈 创世纪〉。其中,佛学只有初级水平的我,听《楞严经》时,不得其解,须待日后详细阅读注释、译文,或反复品味。

再说鲁迅先生的《看镜有感》,听开头本以为只是一次由家常谈及文物风貌的分享,却不想先生能从一面镜子探讨了这般深入的思考角度和上升家国的大格局,只能说,不愧是先生。文中提到,汉唐之人,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故接受和使用起新的或外来的事物,诸如食品、文化乃至语言符号,皆是落落大方,毫不拘忌,胸襟宽阔。而 “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 ,他举了一些后世之人做例子我的理解是,因为被打败过,伤及了民族的自尊,也许产生了一种自卑心理,故此后多对外来的事物感到恐惧不安,尤其是源自外族外国的,更是避之如洪水猛兽。不知怎地,这种生动描述,让我想起了现今经常在网上看见的一些网友和留言。

此外,相比昨天读到的,老舍的散文《兔儿爷》中,作者述说有关中国药的个人观点,我还是较为《看镜有感》中的思维角度所折服。老舍在《兔儿爷》里面讨论了自己对中国药的看法,他认为,中国药是比西洋药好的,因为 “国药” 吃下去,“不管治病与否,至少能帮助人们增长抵抗力” 。其原因为,桔皮上厚厚的黑泥、柴胡带着的沙土与马粪等, “吃下去一定会起一种作用,使胃中多一些以毒攻毒的东西” 。这么一来,哪怕桔皮没有什么力量,附带的东西还能给病人补充一些什么,这正是西洋药所缺乏的,故西洋药未能发挥如此效力。是以,西医在对症下药不够精准时,药不对症,药品又没有附带物,真是大大的危险!中国药全有附带物,搞不好病就是被这些附带物所治好的呢!

虽然我在营养学和药理学方面造诣不佳、少有接触,无法详细分析上述说明的背后原理,且自己也有吃中药,但在看到这番论述时,仍觉得自己并未被说服。可能这是由于我从现代人的角度出发的缘故。在我看来,两者都是概率事件,且往往在找到和确定生病的症结点后(现代检查病因的医疗设备肯定比老舍的年代强太多),西药比中药或更有效用。

无可否认,中药并非无用,也不乏治好病人的案例,问题在于,人们往往不能明确其被治好的原因、道理。后人若想复制,是否得以成功,这就是一个需要运气的概率问题。西药亦同。受限于医疗设备的昂贵,普通人没什么严重病痛,一般鲜少被安排做一些极其精细的体检项目。在医生给病人检查,不能明确病因时,会尝试开一些可能的药物,像是做实验那样,先试看看再检验其结果,是否得到改善了?若是,可能可以从结果中推测病因,再做进一步详查。(当然,我想不是每家医院、每个医生都是这样的,我只是分享自己的经验。况且,有时候也可能是 “安慰剂效应” 所致)所以,医生是否正确诊断、开对药物,也是需要一点运气的概率。

回到上一个话题,我并非是想通过这个案例来指出,西药胜于中药,也不是说,一旦我们认为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东西定要比外来的好时,就必须被批判。我认为,国粹,是需要被保护及传承的,我们的确应当重视它们,正因如此,90 年代出生,母语是现代汉语(俗称普通话)的我,正在努力学习方言。只是,和 “外国的月亮比较圆” 的心态不可取一般, “国粹主义” 同样是不可取的。先人训导我们中庸之道,凡事过犹不及,这便是我读《看镜有感》之心得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