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身体”

2021-03-16  本文已影响0人  杜果果

一直以来,我都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从小学习不用操心,工作后还自学考研,靠自己的努力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工作也干得不错。总之,在他们眼中,我孝顺父母,乖巧懂事,待人真诚,做事认真。我也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将工作、家庭平衡得非常好,生活得很幸福,以至于身边时不时会有人说我很“完美”,我也自以为是地陶醉在“完美”的感觉中,换句话说,我也自以为是地陶醉在“完美”的感觉中,换句话说,我活在“假自我”的“自恋”中很多年而不自知。

直到去年,我才意识到自己内心深处是有很多怨恨的,我其实是不愿意与父母亲近与沟通的,我是很自卑的,我是有很多未解的创伤情结的……。

英国心理学家温尼克特提出了真自我与假自我的概念。真自我,是一个人的自我围绕着自己的感觉而构建;假自我,是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构建。我就是一直围绕着别人的感觉而活,小时候,要听话,要乖巧,不能惹父母生气,因为父母很重要,宁可委屈自己也不敢违背父母意志。不敢说“不”的人很难活得真实,我会在意领导、同事、朋友的看法,我会不经意地“讨好”他人,我会习惯做“老好人”……可是有时我也会很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肯低头,不懂迂回。我很擅长理性分析,我很自律,目标导向很强,一旦确定目标,定会全力以赴,不会找理由拖延。这样的性格会出一些成就,也容易被社会所接纳。与此对应的是我很少关注我的身体,我会为了工作(或某一目标)而忽略或“忍受”身体的各种不适,比如我会看完病继续去单位加班而不是去休息,我很难做到“支差应付”。因为自己常常忽略身体,忽略感受,所以我以前总觉得女儿“太矫情”,一点伤就大惊小怪。现在我“看见”了自己对身体的“钝感”,“看见”了长久以来被忽视的“感受”,很想对自己的“身体”说:

“对不起!谢谢你长久以来替我承担了许多情绪的痛苦,过去我常常忽略‘你’,虽然你一次次以不同的形式(如口腔溃疡、感冒、身体某部位疼等)提醒我,但我总找N多理由依然选择‘忽视’,我总是把目标看得重于一切。对不起,真的对不起!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我总是思维多于感受,理性多于感性,总是‘忽略’你的感受。现在我依然没有足够的敏感性能觉知到‘你’,但我愿意带着这份内在觉知时时提醒自己多关注“你”,不想让你再受苦了。”

美国催眠大师艾瑞克森最得意的弟子吉利根说,“身体就是潜意识”。我个人的理解是:当你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时,你和你的身体就建立起了“联结”。当你对身体的感受越来越敏感时,你就会对自己的潜意识越来越了解。自我是和身体在一起的,有着真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忠于自己的自我。有假自我的人,他的身体和别人的自我在一起,更容易受别人的控制。英国精神分析家莱茵提出了“身心分离”的概念。身心分离会导致一个常见的现象——迟钝。我以往的“假自我”正是身心分离的结果,围绕着他人的感受,忽视自己的身体感受,我“自恋”于已有的成就而毫不自知。

然而,成长,就是一个破自恋的过程。

不管一个人的假自我多严重,他仍然会寻求真自我。常用的办法是,他的真自我与哲学、理论或纯粹精神结合在一起,完全不沾染卑俗的身体。但身体是真实的,身体才能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所以,这个纯精神性的真自我,得不到身体的滋养,沦为虚幻。   

莱茵对此论述道:

当自我放弃自己的身体和行动,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时,最初可以感觉到自由、自足和自控。自我终于可以不依靠他人和外部世界而存在了,自我的内心充实而丰富。

与此相比,外部世界在那儿运行着,在自我眼里是多么可怜。此时,他感觉到自己的优越性,感觉自己超然于生活。

自我在这种退缩和隐蔽中感到安全。然而,这种状况不能长久维持。内部真实的自我得不到外界经验的确认,因此也无法发展自己,这导致持续的绝望。最初的全能感和超越感现在被空虚和无能所代替。他渴望让自己真实的自我进入生活,同时也渴望让生活进入自己的内部。但这时,假自我者会感觉到内在纯精神性真自我的死亡,因而会产生深深的恐惧。

看到这段话我被震撼了,自己此时的状况恰恰如此。为逃避现实而试图退回到纯粹的精神世界,随意读书,不去思考,停止所有的分享,与外界的交流仅限于几个知己,开始很享受这种无目的的“充实感”,可是慢慢地我开始感到焦虑不安、迷茫无助,甚至有些害怕……我渐渐明白,我其实仍然活在假自我的虚幻中。在外出学习的这段时间里,没有人知道我的过去,我仿佛又回到了学校,我放弃了那个假自我,除了听课、读书,我和同学们一起打球、跑步,我的身体前所未有地“动”了起来。每当运动之后,我感受着肌肉的那份疼痛和舒适,身体是有记忆的,创伤的记忆会有,愉悦的记忆也会有。我也开始了停滞已久的写作,写身体的感受,写心路历程,写一切有感而发的东西,愿自己在行动中去感受自己情绪的流动,或是痛苦,或是焦虑,不纠结,不抵抗,将自我和身体真实地在一起,最大限度地做到“知行合一”。

很喜欢王阳明临终的那句遗言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借此送自己一句话“凝视深渊,心向光明!”愿每个人即使身处深渊却依然充满信心和勇气去追找光明。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