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的“墨”
声明:作品为本人原创,非简书首发。本篇随笔时间线上早于《墨家的踪迹》,正如本文最后所说“墨家的故事和宝藏就在那里”,写完本文后我就动笔写了《墨家的踪迹》。
墨家的“墨”当然源自墨子,那么墨子的墨是什么意思?查询了学者们的研究,基本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就是真的姓“墨”,没啥好说的;第二是工匠出身的墨子日常生活工作中经常会用到“绳墨”,就是在木头上用来打直线的墨线,墨子后来太有名了“绳墨”就变成了标志性符号;第三种是说墨子曾经坐过牢,受到了墨刑,就是脸上被刺字,人们和墨子接触很难不注意到这一点,遂成代称。
现代我们了解“墨”字,查询到《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书墨也。从土从黑,黑亦声。莫北切”。“墨”的基本含义为写字绘画用的黑色颜料,如墨汁、墨盒引申含义为写字画画用的各色颜料,如墨水、油墨。
这是现代的意思,由于墨子生活在战国年代,那个时代距离甲骨文、金文出现的时间还算比较近,甲骨文一般认为是在商代出现的,金文出现时间略晚于甲骨文。我们现在回看由于时间过于久远,文字的形态和意思已经发生了流变,逻辑上可以推测墨子时代人们对相同文字的理解和我们现在相比应有很大不同,那么先看看“墨”字的流变:
“墨”字并没有甲骨文,目前溯源“墨”最早就是战国早期的金文,如图1,仔细看上面像一个人的是甲骨文的“黑”字,“黑”字有甲骨文,如图2。“墨”下面像土少一横的字就是“土”字的甲骨文,如图3。
图1“墨”字的演变
图2“黑”字的演变
图3“土”字的演变
因此不少人解释“墨”就是说黑色的颜料或涂料起初是人们偶然发现研磨墨色石头可以产生的泥土状的粉末,所以“墨”就是上黑下土。我觉得这个解释还是现代人从已经流变后的“墨”字脑补出来的,因为“黑”的本意不是黑!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这里,请仔细看图2,甲骨文“黑”的本意是一个带着面具的人:画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形,头部戴着大大的面具。金文“黑”的图像更加丰富和具体:画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头上戴着面具,四肢处画有四点,象征全身挂满装饰物或全部涂色化装。可见古人的“黑”意思是戴着面具,看不见其人的真面目,因此“黑”有“秘密的”“隐秘的”意思,面具之内没有光亮,故引申为“黑暗的”“黑色的”。
“土”的泥土义, 产生较晚,《诗经》一书“土”字共计31处,其中《豳风·鸱鸮》“彻彼桑土”之“土”假作“杜”;《商颂·长发》“相土烈烈”之“相土”为殷先公名;《大雅·緜》“乃立冢土”之“土”指社坛,“自土沮漆”之“土”《毛传》、《郑笺》皆以为居住义,即土地义之引申。
也就是说甲骨文中“土”意思是一方土地,而不是物质的尘土、土壤、土块、泥土。那么“墨”的图像本义就是一片土地(或可引申为社会、国家、人间)上一个带着面具的人(人群,或可引申为某个信守和执行共同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组织)。
事实上主张兼爱非攻、个人生活“苦行僧”般极度简朴的墨者确实犹如千人一面,坚定甚至机械执行墨家准则,一个典型的事例就是墨家巨子孟胜与约180名弟子死于楚国阳城君(一说鲁阳文君)封地的故事。
楚肃王的大军即将包围阳城君的封地,为了守义和承诺,墨家巨子孟胜令三个人传巨子之位于田襄子(当时在宋国),然后守城赴死,跟随孟胜赴死者约有180人。三人到达宋国转告田襄子继任巨子后,又要折返楚国与孟胜共同赴死,田襄子以刚接任的巨子地位命令三人留下,但失败。
墨家的故事和宝藏就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