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话的孩子没出息?不是这样
前不久,好几位自媒体大V都写了批判“听话”的文章。
“你这么不幸福,大概是因为你很乖吧”“听话的孩子没出息”的论调一下子充满了互联网。
根据2015年中国网民报告,网民中20-29岁年龄段占比最高,达29.9%。
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讲,这正是一个人在繁乱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建立稳定人格的时期——我们在寻找自我。
研究还表明,这也是一个人同自己父母的关系最差的一个阶段。
这并非巧合:我们需要鞭挞“听话”,大声反对父母权威、社会规范的压迫,以标明自己不再是一个孩子,实现自我的破茧而出。
但就像基思.斯坦诺维奇在《这才是心理学》一书中所说的那样,“听话的孩子没出息”是一种典型的谬误性社会观念。
1
这种社会观念听起来很有道理,也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但却违背事实。
没有任何一项心理学研究说明“个体儿童期的合作行为与成年后的职业发展存在负相关”,相反,心理学家爱森博格及其同事在一项为期17年的跟踪研究中发现:
幼年时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的人(通俗的说法是懂事听话)成年后道德水平更高,也更受其他人欢迎。
其他心理学研究揭示了类似的事实:更愿意做出分享、合作、助人等利他行为的孩子,其智力认知水平、理解他人的共情能力以及道德规范都更加成熟优秀。
我们也可以列举出一批小的时候表现优异、成绩良好、服从纪律,长大后取得事业成功的名人:钱钟书的女儿钱媛;著名建筑师梁思成;《国王的演讲》的原型乔治六世;GMD主席连战;刚刚因参加某个真人秀而走红的霍启刚…
社会观念就是这样有趣,上面的例子被理解为这些人的自身优秀,但如果一个人也是听话、守规矩,长大了人生失败,却不怪这个人无能,而怪他听话。
2
“听话的孩子没出息”之所以错误,首先在于:听话是一种外在行为表现,而导致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的内在原因很多。
例如,火车站的广播里不停地说着“请大家文明排队”,这时,一个中年男性按序走到了队伍末端,这是一种听话行为吗?
不是。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内在的道德规范。
小的时候,我每个学期都会被评为“三好学生”,贴满一整面墙的奖状是贫寒的家中最亮丽的风景。每当有亲戚来访,总要凑过去赞赏一番,父母则享受着“拥有一个听话好孩子”的自豪感。
在一旁的我,则是复杂的心情:我为自己的优异成绩而自豪,但又排斥别人夸我是个好孩子。
这种复杂的心情一直折磨着我:既然我耻于当一个“乖宝”,又为什么去努力学习、懂事听话呢?
很长时间里,我都认为这是我懦弱不敢违抗父母意志的表现,也为此很自责。
后来,我理解了童年的自己:
对于一个自幼矮小瘦弱的孩子而言,学习成绩优异恐怕是我在同龄人中获取自尊的最好方式。我的表现优秀为贫寒而又充满父母争吵的家庭带来了快乐和希望,这是我为家庭所做的贡献。
我当然可以调皮捣蛋,但这样除了让自己的家庭更加不幸之外又有什么意义?
就像我在《高承勇的形象变化和我们的自我认知》一文中说的那样:一个人如何看待和解释自己的经历,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听话的孩子没出息”这样社会观念的影响下,一个人也许会错误的把自己发自本心的合作行为理解为听话,为之感到自卑,并对自己的未来增加担忧。
也许你根本就不听话,你之所以努力学习,是因为你早早就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你之所以不愿意留长发,是因为你本来就不想留长发;你之所以愿意听父母的话,是因为你认同他们的看法;你之所以按照父母的吩咐每周给他们打电话,是因为你爱他们。
3
被口诛笔伐的听话实际上指的是“爱服从、没有自我意志、不敢保护自己正当利益的巨婴”。
但我们都知道,“听话”是一种在幼年时形成的行为模式,没有人是在20岁时突然成为一个听话的人。
如果一个人有一对严厉的父母,对他的行为经常进行指责甚至惩罚;或者父母使用“感情手段”,让孩子总是为自己的小小错误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孩子都会养成听话的习惯以保护自己。
孩子也有可能是感到“父母喜欢听话的孩子”,他担心不听话会失去父母对自己的爱,所以,他主动选择当乖宝宝以赢得自我利益。
无论是哪一种原因,“听话”都在童年时期为我们带来了好处。我们所需要反对的是一个人在成年以后仍然唯父母、权威马首是瞻。
但正如阿德勒所说的那样:
指出一个人有“听话”的毛病,并且警示他听话有多不好,对于改变他的行为没有任何帮助,只会加重这个人的自我否定感,让他更加失去面对生活的勇气。
我们需要做的是指出他的童年习惯的缺点。例如:父母不可能真的不爱你,这是你的错误认知,你有权利也有条件违背他们。
我们也可以告诉他:情境已经改变,父母和权威无法再伤害你。你已经长大,足以保护自己,也有能力做出其他选择了。
改变了他的错误想法和信念,他的行为也就会跟着改变,这才是真诚有效的帮助之道。
4
现在的人格学家都一致同意:人格虽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不是不可改变的。人的发展是毕生的。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不过是另一种谬误,因为我们还有另外一些俗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人们常指着那些调皮捣蛋,荒废学业的孩子说:这孩子很聪明,就是不用功。只要他努力,成绩马上就好起来了。
既然人们愿意充分相信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可以变得富有责任感,也应该相信,一个在童年时不敢违背父母的人,后来也能变得勇敢。
愿和你在追求理性的路上结伴同行
半块月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