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家们文字

"我亲爱的文森特·梵高”

2020-02-05  本文已影响0人  until_

原创: until  公众号:怪物青年

01.

“从我的窗口看造船的景色,真是漂亮极了。白杨林中有一条小径,白杨的苗条的树身带着纤细的枝丫,以优美的姿势出现于灰色的傍晚天空的背景之上。

水中间是一座仓库的古老房子,寂静得好像以赛亚书中提到的“古老池塘中的不流动的水”;这座仓库靠河岸的一面墙壁久经风雨的侵蚀,呈现出浓重的绿色。

再下去是一个小花园,四周围绕着玫瑰小树丛的篱垣。在造船所里到处是工人的黑色身影,还有小狗。”

这是梵高写给弟弟提奥众多信件中的一个片段,因为喜欢,惯例的,收藏到日记本里。

选一个温柔明亮的午后,读一读梵高的文字,会掉下泪来。

在他的画布里,玫瑰是簇拥在盛大的深色背景下;向日葵即便是枯萎的,也一样向阳而生;群星是旋涡状的,大槲树是覆满灰色苔藓的,村庄弯曲的绵延在蓝的致命的天空下。

在他的信件里,总是灰色的云和天空,红棕色的木房子,成踏级状的山形墙;越靠近海岸越是发出黄色光束的水平线;黑色的田野和有成群的绵羊与小羊羔的牧场。

在看梵高笔下的世间万物时,我会忘记他孤寂渡过的岁月,会忘记他苦难的一生。

想象他在作画时,看着花团锦簇的窗外景色,铺满一层光亮鲜活的色彩。任何百无聊赖的灰色,在他的笔下都会赋予坚韧的生命力。

加歇小姐回忆梵高时说:“他会欣赏这些花朵的娇柔和美丽,也欣赏这些细枝粗叶的生命,对他来说没什么是微不足道或低贱粗鄙的,他对一切都能欣赏和热爱。”

我常常在想倘若他不曾作画,他一定会是一个浪漫的诗人。

他是我亲爱的文森特·梵高。

02.

“后来柯尔叔叔又问我,我对一个漂亮的已婚妇女或者姑娘是否无动于衷。

我告诉他,我是会受感动的,可是我宁可接近丑陋的,或者衰老的,或者穷苦的,或者陷入不幸境遇的人,他们经历了辛酸,而得到了一颗善良的心与灵魂,会使我更加受感动。"

看了《局部》的第一季,在第四话里,听陈丹青谈梵高。

在提起梵高早期在荷兰的画稿时,陈丹青形容它是最憨的,最呆的,也是最动人的。

庆山写:“因你有的,别人没有。别人若一起初就没有,那么他就始终不会有。这恐怕就是天分。”

陈丹青说的憨便是梵高绝无仅有的天分。

梵高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无名小卒,无论是有爱情的女子还是身旁认识的朋友,他往往忠于画这些经历过不幸境遇的人们。邮差,妓女,咖啡馆老板,煤矿的工人,田间劳作的工人。

陈丹青在节目开始便拿出一张梵高初学画时的一幅小画稿,说自己家里墙上的画换了又换,唯独这幅画一直在墙上挂着。

他说:“我每次看到的就是这张画,这张毫无意思的画,就是一个混小子站在海边,我心里就会想,这才是真正的绘画,这才是真正的艺术,我会忘记我所喜欢的许多非常了不起的巧手,我会无可奈何。”

梵高就好似一个救赎者,期盼着用自己满腔热情去给朋友们带去一些安慰,即便孤僻是他发疯是他不善交际也是他,他用讨好来换取旁人的欢迎,他用不停绘画证明自己还活着。

就比如陈丹青喜欢的那一小篇幅的画一样,海是几笔带过的,混小子甚至没有五官,双脚的线条还是凌乱的,但只因为他作画的热忱,我会想画中的小人也许正是一个努力生活的人。

也许正如梵高一般,他最懂辛酸生活的人们,所以用内心的善良去作画,给予无名之辈宽慰。

03.

“要是这么看,收割者就是我之前所画的播种者的反面。但在这种死亡中,没有什么是悲伤的,它发生在光天化日下,所有一切都沐浴在太阳美好的金色光芒中。”

人们在提及梵高,总是会用生前一文不名,死后名声大噪的词眼。

其实在我心里,一个时常在幻觉和清醒之间挣扎作画的人,无论生于何时,都是了不起的。

在梵高的身上真的发生了太多不幸,父母的冷漠疏离,童年以来承担着死去的哥哥姓名;和高更的不欢而散,梦想中的黄房子成为泡影;

割耳送给拉谢尔,只是因为看到一个柔弱女子清晰的伤口,想要送给她救赎,结果换来了一众恐慌。

癫痫病的反复发作,性病的折磨,精神的一次次崩溃,都逐步着推进着这个可怜的人死亡。

在众人起草请愿书,逼迫梵高离开小镇时,他自愿去了疗养院;在弟弟的孩子即将出生时,他凭着自己坚定的精神状态,抓住崩溃之间难能可贵的机会,为小侄子画下《盛开的杏树》。

他在画布中流露自己的漫无天际的孤独,他用向日葵表达自己的心愿,用他强烈的色彩去传达他对生命的热爱,他只是强烈的渴望理解,渴望陪伴,渴望认可啊。

“总而言之我就是最为低贱的下等人,就算这已成为了无可争辩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昭示世人,我这个无名小卒这个区区贱民,心有瑰宝绚丽璀璨。”

每次读起这句话,总是会红了眼。

我多么希望有机会告诉你,文森特,这个世界根本配不上,像你如此美的一个人。

公众号:怪物青年

99年在读  一个喜欢写文字的陕北女孩子

欢迎来关注我的公众号 一起进步

欢迎关注怪物青年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