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还是想读我喜欢的书
参加写作课的第一天,收到了老师推荐的书单,迅速扫了一眼,有些读过,有些没有,尽是些畅销的好书。在老师和同学们的鼓励下,定下了一周读完《心流》和《反脆弱》两本书的目标。
可实际上呢?《心流》我只读了序言,反脆弱只看了目录。目标之外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倒是读完了,原因是字数少。《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了一些,读到文章的分类讲解,又一次卡住。
某天早晨醒来,脑袋里突然蹦出个想法:想念三毛温暖的文字了,于是找出了那本《稻草人手记》,刚读完一篇文章的开头,又想:不行啊,最近在研究如何写作。于是依依不舍地收了起来,继续啃写作类的书。
这一周,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了心流带来的平静无我状态。但在读书方面,正相反,混乱得好像一团毛掉到一锅粥里。搜寻大脑,读到的东西像碎纸片一样搞得我这个类处女座心烦意乱。
一味学习别人的方法不一定适合自己。一向耳根子软,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的我,不知从哪里来的自信,我想说,对不起,别人的方法再好,再快,再高效,我还是想按照自己的节奏,读我喜欢的书。我要等待,等我的认知水平配得上其他书籍,或许自然的就读进去了。就像小时候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一脸懵,现在重读,不用费力就理解了书中的人和事,读书也是需要阅历的。
在简书上关注了一个观点独到的作者,读了他的文章后,我开始反思,为什么自己的文章没有观点?一方面可能和性格有关,作为一个从小听话懂事,长大后连拒绝别人的要求都困难重重的人。怎么可能有自己的观点,即便有,又怎么敢说出口。在正常人看来,表达自己,坚持自己的观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在我这,是整个内心世界的坍塌。
我感谢书籍,虽然是个懦弱的人,却借着书的力量,有了一些自己的坚持。感谢这些坚持,让我可以重塑内心世界。重建的自我用新的视角发现:读书只求慰藉心灵是不够的。一味地对着作者的观点点头,意味着还是写不出自己的东西。读书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引发思考。即便同意作者的观点,也不能只沉溺在产生共鸣的喜悦中,还应该思考:为什么作者这段话让我觉得受用?我是真的赞同作者,还是习惯性的依附别人的思想?
深刻感受到只有精神独立的人,才能写出观点独到的作品。精神的独立,从认同自己的喜好,反思自己的喜好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