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小说的思路及叙述模式基

2017-09-17  本文已影响1828人  Smile可以

读豆豆的小说,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闻道而震撼,如醍醐灌顶。

一、脉络

豆豆小说勾勒的故事不过是承载精神内核的载体,如果只限于讨论其文学功力,就舍本求末了。这三部小说有相同的精神内核,由模糊到清晰,境界逐渐拔高,实质是在探讨人与人的关系,并尝试寻求解决之道。

萨特说,他人即地狱。人们生活中身不由已,是因为“他人”的目光。它肆无忌惮地干预我的选择,使我在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甚至被迫做出我本不希望的选择,从而不能自由自在。所谓人的解放与自由,一方面是摆脱自己对自己的限制,由小我而大我,另一方面是摆脱他人对自己的控制,同时自己有所为有所不为,也不控制别人,最终实现人与人和谐共处,各自自由自在。

《背叛》的开篇,宋一坤对方子云有个评价:入佛门六根不净,进商界狼性不足。佛是人的救赎,商是人的杀戮。《背叛》中的背叛,表面上指的是夏英杰等人对宋一坤的背叛,是宋一坤对自己的背叛,实际上是佛对商的背叛,是佛对商的逆转。宋一坤希望自己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而自由,希望其姐姐宋宝英以及马坊村的孩子能拥有丰富的物质条件而自由,后来爱上夏英杰后同样希望给心爱的女人丰富的物质条件而使她自由。靠什么呢?宋一坤靠的是商,是狼性,是对弱者的杀戮。这条路是走不通的,因为这是用弱者的不自由换取强者的自由,大量弱者的反抗最终会造成强者与弱者共同的悲剧和不自由。当这悲剧摆到面前的时候,方子云、夏英杰、叶红军先后选择背叛,最终宋一坤也选择了背叛。

作为比较,宋一坤的姐姐宋宝英选择了佛,选择了救赎。她以柔弱的肩膀扛起马坊村孩子们的希望。让孩子们接受教育,提高见识和能力,由小我而大我,获得自由。这是一条可行的路,也是一条漫长而艰苦的路。马坊村孩子们的希望在于宋宝英的慈悲,但对于中国的无数个“马坊村”来说,能有多少个“宋宝英”呢?仅靠这些“宋宝英”们,这条拯救之路漫长得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背叛》没能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遥远的救世主》的开篇,丁元英携欧洲资本,利用尚未成熟的中国股市的漏洞,对处于弱势的中国股市和中国股民大肆杀戮,无法承受良心谴责,选择戛然收手。这几乎就是《背叛》的翻版。所以,《背叛》是《遥远的救世主》的背景,《遥远的救世主》是《背叛》的延续。这一次,丁元英和芮小丹的境界有了较大提升。他们都解决了生存问题,处于饿不死的境地,同时出离了对物质条件的无度渴求,进而追求精神享受。这一次,丁元英和芮小丹也选择了佛,选择了救赎。救赎的对象甚至不包括自己,而只是王庙村的村民。丁元英尝试在看得到的时间里完成他的救赎,就不可能使用宋宝英的方式,他使用的是商,是狼性,是杀戮。这一次,杀戮的对象由弱者换成了强者,由羊换成了狼,也就是乐圣音响制造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雨峰)。

丁元英的救赎是杀富济贫。但悲剧仍然发生了,也仍然是强者与弱者的共同的悲剧。一头狼想通过杀死另一头狼来拯救一群羊,结果造成两头狼之间你死我活的剧烈冲突。另一头狼死了,在强大的“天道”压迫下“憋屈”而死。更悲剧的是,付出这么大的代价,羊却依然是羊。其中有一只羊(刘冰),因为机缘巧合,得以从井底扒到井沿上看了眼天幕,看到天幕的羊依然是羊,但看到天幕的羊不可能接受回到井底的结局,于是从高楼一跃而亡。杀富济贫的救赎所造成的悲剧,竟然如此悲剧!这样的悲剧在中国历史上反复上演,绵绵不休。还有一种富人以富济贫的救赎,其结果,贫者或习惯于被救而坐等更多的救赎,或看到了富者的天幕,而扭曲而愤怒而悲剧。慈善者当对慈善的方式深思!总之,世界上没有救世主!这就是《遥远的救世主》给出的结论,而问题依然无解。

既然世界上没有救世主,只能靠自己,《天幕红尘》干脆就不再讨论救赎的事情,而是直接去拷问天幕,审视红尘了,然后给出答案:马克思主义,也就是事实求是、见路不走的思想方法。

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亊物,“是”就是客观亊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后来,邓小平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

叶子农说:“在我看来,马克思的资本规律说可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观,辨别、证明的认识观。也许是我太笨了,我看来看去就只看出了一句话:实事求是。以辨别、证明的认识观实事求是认识事物,这就是我认为的马克思主义。

叶子农说:“实事求是是个很大的概念,很原则,很宽泛,只是你听多了,不觉得它神道了。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丁元英用一己之力去扶贫,叶子农则立行醒世,立言渡人,把“事实求是”化为更易理解和操作的“见路不走”,并将这个思想武器交予红尘众生,助其修身自救。叶子农的境界,绝非丁元英所能比拟。

二、君子修身

马克思的实事求是被说得太多了,如同老人的唠叨,习以为常,反而不觉其中真义。豆豆的小说之所以让人震撼,就在于把习以为常的实事求是,换成了耳目一新的见路不走,把高高在上的政治理论,拉近到生活中的一言一行。读了豆豆的小说才醍醐灌顶,原来不只国家发展要实事求是,个体的发展也要实事求是,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见路不走了,那这个社会就离共产主义不远了。

豆豆三部小说的境界是依次拔高的,宋一坤是小人,丁元英是大人,叶子农是君子。小人,不是说卑鄙,是不悟而自小其小,匍匐于滚滚红尘之中。大人,不是古代官员,是悟而自大其大,不囿于一已之私,能放眼世俗社会,立于天地之间,承担人该承担的。君子,目光如炬,通达世事本源,实事求是,见路不走,行千法万法而不立一法,于所知所行而自在。君子,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了的人,就是自由自在的人。共产主义社会,就是由君子构成的社会。

《背叛》中宋一坤送给夏英杰的是金钱、荣誉和地位。《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和芮小丹共同追求的是精神享受,是音乐和慈悲。《天幕红尘》中叶子农留下一枚带国旗贴章的打火机,方迪说:“国旗打火机是叶子农的政治态度,有标志性,我拿不动的。”《背叛》中的爱情是世俗的,《遥远的救世主》中的爱情是有牵绊的,《天幕红尘》中的爱情是不驻不留,自由自在的。三重境界,高下立见。

审视叶子农、方迪、戴梦岩的三角纠葛,方迪爱而不言,戴梦岩爱而占有,叶子农暂时无爱,但受着他该受的。叶子农在戴梦岩面前显了神通,这是因,戴梦岩爱而占有,这是果,叶子农信奉条件因果,所以做他该做的,受他该受的。

方迪是叶子农“见路不走”思想方法的成功实践者,也正是在实践见路不走的过程中,她爱上了叶子农。当戴梦岩以自己的生命绑架了叶子农,叶子农选择去承受他该承受的,方迪理解叶子农,于是选择了无言遥望。当叶子农选择以生命捍卫所信奉的理念,方迪懂得叶子农,所以从头到尾没有任何反对或劝阻的言行,只是竭力保护他的笔记,并帮他转交给组织,一方面证明他的立场,保护他的名誉,另一方面希望借助后人的研究,使他见路不走的思想方法发挥更大的济世作用。最懂叶子农的,是方迪。最知道叶子农价值的,是方迪。最配合叶子农的,是方迪。最能帮助叶子农的,是方迪。最爱叶子农的,是方迪。方迪对叶子农的爱,是见路不走的爱,是不驻不留的爱,是自由自在的爱。至于戴梦岩,她的爱是占有,是世俗,就像她那个大师定制版纯金打火机一样可笑。

缠中说禅认为:“君子”,能游刃于利益之网中,更被各种现实结构所对应的道德、法度等规范所开导,知其时、依其时、行其时而转其时,不相其相,转毒药而醍醐、大地而黄金,“人不知”而“人不愠”,这才是真君子之所行。 小人,虽说是对利益之网而游刃有余,但因为画地为牢,自我小之,为一我所牵,最终不过仍是机关木人,到头来,被一点聪明所误,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而君子,尽知小人所知,行小人之行而无一我之所牵,不废一法而行千法万法,行千法万法而不立一法,于所知所行而自在。

叶子农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真正的共产主义者是叶子农这样的君子。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要看他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后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后是否践行马克思主义,践行时是否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叶子农是了解,认同,并实事求是地践行马克思主义的。

一方面,叶子农解决了欲望与资源的矛盾。他对实事求是的运用炉火纯青,信手拈来,需要钱就去赚,够用了就收手,隐居柏林后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没有大的变故,可以免受物质条件的压迫。他醉心马克思主义研究,追求把问题弄个究竟的精神快感。相对这种精神享受,物质享受带来的快感算不得什么了。当然,他不是摒弃了物质享受,他首先是享受物质的,然后才出离了物质享受,吃、穿、住、行,差不多够用就行。这样,叶子农就从个人层面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不得不说,叶子农的生活状态和马克思的生活状态相仿,只是马克思更彻底,连需要钱时也不去赚钱,靠恩格斯的接济生活。各行各业那些有追求的大师,其实都把物质生活看得比较平淡。

另一方面,叶子农最大限度地解决了人与人的矛盾。首先,他的家很乱,但车很干净,用他的话说就是出门了就得讲公共规则。在家里,隐私之地,他完全自由,不在乎卫生就不讲卫生,不在乎杂乱就把东西随手摆放。在门外,公共之地,他遵守规则,以免自己的自由干扰别人的自由。厘定公共与隐私的界限,制定公共之地的法律共同遵守,通过协商修改法律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是解决人与人矛盾的基本办法。其次,叶子农通过红川过路劳务移民赚钱,这既不同于《背叛》中的狼吃羊,也不同于《遥远的救世主》中狼吃狼,不再是你死我活的零和游戏,而是多方共赢,共同促进社会发展,这是最不激化矛盾的方式。再次,前面说了,他人即地狱,人们生活中身不由已,是因为“他人”的目光。叶子农为了避开他人的目光,选择了大隐隐于世,选择了只看不说,伪装得泯然众人矣,免于为名所累的不自由,免于被世俗瞩目的不自在。最后,豆豆对叶子农的社会关系设定是理想化的,父母去逝,没有亲人,了无挂碍,为他的自由自在创造了条件。当今中国,多少父母将自己的愿望强加给孩子,多少夫妻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对方,以爱的名义占有,以爱的名义控制,矛盾从生,结果就是人人痛苦,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就连缠中说禅不也被他与弟弟的矛盾搞得灰头土脸吗?谁能觉悟,为觉悟的父母所生,再遇个觉悟的人共度此生,实在是幸运。但愿人间多智慧!

三、圣人济世

圣人与君子有什么区别?君子是悟而得道,自由自在地生活的人,不过是神仙。圣人则是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却心怀众生而复入红尘,愿弃自由而重堕地狱的人,是佛陀。《论语》的读者不是众生,而是君子,是那些想成为圣人的君子,是教君子如何成为圣人的,所以古人才说《论语》讲的是圣人之道。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智)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缠中说禅对这句话的解释很清楚,大家可以去看。

孔子这句话是济世之道的总纲。学,掌握济世之道。时习之,在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实践济世之道。这实际上是修身的过程,也就是儒家内圣的过程。时习之就是立行,立给谁看?立给世人看,只有立行了,才会有朋自远方来,并将济世之道带回远方。君子做这一切的目的是什么呢?人不知而不愠,把人不智而愠的世界改造为人智而不愠的世界,这就是君子的责任和承担。

孔子“不愠”的理想,不就是共产主义的和谐社会吗?君子“人不知而不愠”的责任不就是马克思主义者的承担吗?马克思不远万里来到中国,遇到了孔子。苏联解体而中国复兴,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进而承担引领世界发展的重任,也是有因果的!

叶子农从16岁起研究马克思主义22年,这是学。叶子农用罗家明的5万元赚了200多万,这是在分析了条件可能之后,胸有成竹地践行见路不走。这是在罗家明面前立行。后来罗家明用50万买“见路不走”四个字,这是有朋自远方来。可惜罗家明并没有领悟“见路不走”的真意,回去就走上了死路。叶子农通过红川过路劳务移民赚钱,这同样是分析了条件可能后践行见路不走,是在老九等人面前立行。后来老九赖在红川请教“见路不走”的真意,这也是有朋自远方来。老九和方迪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终于凭着“见路不走”而大获成功,这可以算是从“人不智而愠”变成“人智而不愠”了。

事实上,叶子农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立行,无时无刻不在济世。至于他和奥布莱恩的斗智斗勇,他对马克思主义以生命为代价的捍卫,更是以更加震撼的方式,在更加宏大的层面上立行济世。叶子农死后,方迪以其红色家庭的敏感,将他的笔记抢救回国,交给张志诚,交给党组织,则是在替叶子农立言济世。

豆豆是以小说济世。《背叛》出版于2001年,中国的市场经济刚刚成型,社会思想逐步开放。《遥远的救世主》出版于2005年,沿海与内地、城市与农村的二元差距突显,很多人的思想还是靠皇帝、靠青天、靠政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天幕红尘》出版于2013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世界前列,中国人思想空前开放,对自己的道路既自信,又将信将疑。豆豆总是在社会需要的时候,出版能满足社会心理的作品,每部作品的内容都不逾越当时社会思想承受能力。济世,是要立行的,这个行得是世人能看得到摸得着的行,世人才会受震撼,从而闻、见、学、行。小说无疑是个很好的载体,将叶子农这样的君子言行广立于世人面前。豆豆对中国发展进程的把握,对社会心理的洞察堪称精准,其智慧令人震撼,其悲悯令人动容。

叶子农虽然济世,但都是被动的,是迫于无奈的,他为了自身的自由自在,坚持与众生保持距离。豆豆虽然济世,但只是写几部小说,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从不与媒体和读者接触,至于读者能悟多少,全看读者的机缘。他们只能算是君子。佛陀、孔子、马克思,他们有出离红尘的能力,又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慈悲,他们才是圣人。像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这些人,其洞察本质的能力、济民于水火的情怀,让人肃然起敬,叶子农难望其项背。

共产党人讲为人民服务,可以算是济世的另一种说法。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要看他是否了解马克思主义,了解后是否认同马克思主义,认同后是否践行马克思主义,践行时是否实事求是、见路不走。马克思主义者看重本质,对形式总持怀疑态度。真正的共产党人首先要有洞察事物本质、实事求是、见路不走的能力,然后还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济世情怀,至于那张入党申请表,只是形式,填了也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共产党人。

四、社会原理

《天幕红尘》中,叶子农反复强调:我是要知道马克思主义本来的。为什么要反复强调?因为有太多不是本来的马克思主义遮蔽了我们的眼,连马克思都曾经无奈地戏言: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人类过往的整个历史,就是人压迫人、人控制人、人吃人的历史,每个历史阶段,只是压迫、控制、吃的方法和手段不同,只是压迫、控制、吃的程度不同。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就是使压迫方法更加柔和,使压迫程度更加弱少,从而使社会更加自由,使人性更加彰显的过程。

豆豆的三部小说,探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并尝试着解决人和人之间的矛盾。事实上,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还有一个更根本的矛盾,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在人类历史的初期,生产力水平低,人依附于自然,就是所谓靠天吃饭,自然灾害是人类的重要悲剧来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无限制地从自然攫取资源,变成丰富的物质供自己享受,这样又破坏了自然界的平衡,进而恶化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一段话:“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

共产主义社会,就是解决了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社会。这样的世界是不是很美好?是不是美好得让人不敢相信?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第18页的右栏上,马克思在恩格斯的底稿旁写下了大段的补充。其中有一段话尤为引人注目:“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一般认为,这是马克思对前一页恩格斯所写的“田园诗式共产主义”的回应。也就是说,马克思并不认同恩格斯的表述,因此,“这一段文字与其说是底稿的一部分,还不如说像是写给恩格斯看的”。

什么是田园诗式共产主义?就是把共产主义世界想像成世外桃源,吃、穿、用不尽,人人道德高尚,人人其乐融融。这样的世界虽然美好,却很无趣。

马克思眼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到了人类发展终点而止步不前的社会,而是人们基于当前的现实条件,运用实事求是(见路不走)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新的现实条件,继续运用实事求是(见路不走)的方法解决问题,形成更新的现实条件的社会。

首先,共产主义社会里的物质不是无限的,只是跟现在比极大丰富,这可能难以想像,就像现在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在封建社会同样是不可想像的。其次,共产主义社会里人依然是自利的,最高层次的自利就是追求自由与解放。人性依然是复杂的,高尚与邪恶并存,就连性欲也不会消减,只不过人们对自身与自然的认识更加客观准确,社会观念更加进步,制度更加合理,人性得以更大程度的复归。最后,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依然存在,只是由于生产力提高,人理性而克制,社会观念约束,法律科学完善,使这些矛盾得极大程度地解决。

总之,共产主义社会绝不是美好而僵化的社会,而是人高度自由、社会不断发展的生机勃勃的社会。

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四种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未来的社会形态。

缠中说禅认为可以用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处境来区分这五种社会形态。1.社会中不存在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但全社会必须整体性地依附于自然界,就是原始社会;2.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存在以人身为前提的依附关系,就叫做奴隶社会。3.在对自然的依附前提下,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依附不再以人身为前提,而是换成身外之物,如:土地、官爵等等,就叫做封建社会;4.社会中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不再存在依附关系,而是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一个非自然的身外之物:资本,就叫做资本主义社会;5.把4中最后那个依附也给干掉,达成现实中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完全和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缠中说禅认为前三个阶段,人对自然都是依附关系;而第四阶段,人在生产力大发展下自以为可以抛开自然,以资本为依附,然后就出现大量的环境问题,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人和人与人和自然的问题必然也必须同时解决。

五、大势兴衰

现在,离共产主义最近的无疑是欧美发达国家。将来,最可能领导世界实现共产主义的无疑是中国。

在欧洲,共产主义从名义上消失了,因为欧洲资本主义发达,民主制度完善,利用选举制度影响政治更容易。这是实事求是,这是见路不走。他们建立工党、绿党,争夺选票,最终建成了现在的资本主义福利社会国家,在目前的世界上最大程度地解决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所以说离共产主义最近的是欧美发达国家。

在苏联和中国,共产主义经历了曲折。两国的资本主义都不发达,生产力发展落后,轻易通过暴力革命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苏联新政权建立后,犯了见路就走的错误,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实行完全的计划经济。列宁是懂得事实求是的,根据当时苏联的实际条件,决定实施新经济政策。可惜新经济政策只实施了三年,列宁就去世了,而斯大林把见路就走发挥到极致,终致苏联解体。

中国犯过两次大的见路就走的错误,第一次是革命时期,照搬苏联的作战经验,结果大家都知道,差点亡党,被迫长征。好在毛泽东见路不走,走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新路。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后,照搬苏联实行完全计划经济的经验,结果生产力发展停滞不前,人民生活困苦。好在邓小平见路不走,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中共两次陷入困境,都是因为照搬教条,见路就走;两次转危为安,都是因为实事求是,见路不走。

美国和苏联曾经是世界的两极,率领两个主义的两大阵营。美国实行市场经济,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资本,科技、艺术、文化等等都要围着资本转,为资本服务。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权力,科技、艺术、文化等等都要围着权力转,为权力服务。苏联声称是搞社会主义,但按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处境来区分,苏联全社会的人都毫不例外地依附于非自然的身外之物:权力。苏联实际上是权力主义,实质上和资本主义没什么区别,甚至连资本主义都不如。资本主义毕竟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方面很有成效,权力主义则完全禁锢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的自由。

缠中说禅推测,毛泽东正是惊觉苏联的权力主义社会本质,才发动了文化大革命,放手让人民群众去造官僚的反,希望将人民从权力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自由还给人民。但文革还是没能出离姓资姓社的圈圈,扣帽子、贴身份标签的办法也一点不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实际上仍是见路就走。文革将人与人的矛盾激化到极致,将人对人的控制推动到极致,造成了更多更深重的人间悲剧。当然,也要看到,列宁和毛泽东最大的功绩,在于使贫穷落后的俄国和中国保持了民族独立,逃脱了资本主义列强的魔爪。现在游离于美元权力范围边缘的大国,只有俄罗斯和中国。

未来,世界将成为中国和美国博弈的舞台。美国很强大,但它的全球军事力量是靠钱堆出来的。美国很有钱,但这钱是利用美元体系,通过货币战争从全世界剥削来的。从欧洲到日本,从中东到东南亚,全世界有哪只羊没被剪过毛?那些没被狠狠剪过的国家,要么是还穷得没长什么毛,要么就是久穷乍富,美国还没想好怎么动剪刀。次贷危机是美国的危机,美国却通过美元把危机转移给全世界,搞得欧洲国家破产,搞得刚被剪过毛的日本从坑底坠井底。

美国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一方面,美国资本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这是资本主义的宿命,总有一天,世界将无法再承受美国的欲望。另一方面,世界人民不是傻子,再隐蔽的剥削也是剥削,欧洲为什么要搞欧元?中国为什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美国摆脱不了资本的狼性本质,它要么吃羊,要么吃别的狼,美国与其它国家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总有一天,美国将无法再承受全世界人民的怒火。

中国和美国的博弈无非两种结果,一种是中国出现颠覆性混乱,发展再次陷入停滞。另一种是中国稳定发展,影响力超越美国,主导世界发展。如果中国能够坚持实事求是,不再犯大的错误,首先实现中华民族自身的复兴,进而引领世界各国的发展方向,无疑会让人类少走许多弯路,使共产主义尽早实现。未来中国,任重道远。

为什么中国首先要实现民族复兴?因为贫穷落后的中国是没有说服力的。中国要实现民族复兴必须解决六个问题:一是环境问题,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问题,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人民富裕。三是民主问题,中国民主的实现形式不能照搬欧美,必须要立足中国实际条件。四是民生问题,要建立完善而有活力的社会保障体系,缩小贫富差距。五是法治问题,确立法律权威,实现社会公平。六是腐败问题,腐败不除,亡党亡国。中国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在环境、经济、民主、民生、法治、廉洁等方面做得比欧美还好,才能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才能证实事实求是的有效性,才能证明共产主义的必然性。

美国是不愿意看到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要阻止或者拖延中国的民族复兴进程,唯一的办法是让中国陷入混乱和分裂。混乱则经济和社会发展停滞,甚至倒退。中国分裂成几个小国,就没有了现在这么大的经济体量,影响力也就不足为虑,不可能再挑战美国,更别说领导世界了。鼓吹中国照搬美国特色民主的人,必须要回答:中国照搬美式民主的过程中,是否会出现像埃及、乌克兰、台湾、香港那样的混乱或者社会撕裂?有没有国家分裂的危险?就算这是实现民主过程中必要的代价,那么混乱甚至战乱多久才会结束?50年还是100年?分裂之后还能不能再统一?什么时候才能再统一?是500年还是1000年?这样的代价,中国人付得起吗?值得付吗?

中国实现民族复兴之际,就是肩负起引领世界责任之时。苏联和美国在引领世界的时候,采用的都是必走我路的办法,两国都认为自己的模式是全球通用的,各国必须完全照搬自己的模式,如果不按自己的模式发展,就要横加干涉,不惜动用武力。邓小平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之后,中国就认为苏联的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模式也不一定适合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人立足于中国的条件,实事求是,见路不走地确定的道路。世界各国有各自的条件,自然就要走不同的道路。美国走美国的路,欧洲走欧洲的路,不论是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加资本主义,只要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行,只要管用就行。中国尊重世界各国根据自己条件选择自己的道路,中国一直强调互不干涉内政,就是这个道理。

子曰: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学而时习之,是说内圣,首先中国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要实行马克思主义,实现民族复兴,发展得比别人更好,这样才有说服力。有朋自远方来,是说外王,别的国家听说中国发展得好,自然受触动,络绎不绝纷纷前来交朋友,中国来者不拒,各国看了,受启发了,心想原来还可以这样搞,于是回去,立足本国的条件,各走各路,和而不同,和谐发展。中国只是向世界证明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实事求是的有效性和共产主义的必然性,至于世界各国走什么样的路,中国不但不干涉,还明确告诉他们要实事求是,要见路不走,不要照搬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只能参考借鉴。这样,世界各国由“不智”而“智”,由“愠”而“不愠”,和而不同,和谐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权力多极化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竞争协作,以自由贸易区的形式逐步融合,民族的藩篱逐步消解,国家存在的意义逐步消失,国界逐步消融,由资本主义而社会主义而共产主义。这就是中国的引领之道、王者之道。

提示:本文原发布于豆瓣,是《天幕红尘》的书评。随着阅读、思考、实践的深入,可能会有新的看法,豆瓣的书评不再更新,新的看法都会记录在这里。

168 赞同38 条评论收藏

麦克修习

观念差异,是人的根本性差异

非常喜欢,极力推荐。阅读所及,哲学(甚至宗教)思辨和商业结合的最好的作家。

豆豆小说都是以商业世界为背景来探讨人格和利益的较劲,都有点拧巴,都是悲剧。

主人公都是高智商,有识人之明,都是战略家。并且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背叛》中的宋一坤是哲学系毕业;《遥远的救世主》里的丁元英直接在哲学上降伏自命不凡的犯人王阳明,甚至让得道高僧侧目;《天幕红尘》里的叶子农甚至是研究了二十年马克思主义的专家,对马克思理论的运用炉火纯青,很出彩。

最有意思是每部小说提出的一些概念。宋一坤的破坏性开采(商业诈骗,人际关系);丁元英的文化属性和救赎(强势文化,弱势文化);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实事求是)。

三位男主都是在法律边缘游走,宋一坤策划的调味器环节直接就是诈骗,后面两位男主也是利用了一些法律上的漏洞或盲点(恶性竞争、用劳务输出来出国)。都是拔刀见血的人物,第一部小说因为宋一坤的策划死了多少人(被骗农民,方子云,宋一坤,夏英杰),第二部小说也死了不少人。

三个男主为人都很仗义,不让朋友吃亏,在最后一刻也在替朋友打算;都有自己的精神世界,都很独立,朋友少,孤独(甚至他们对自己的女人也不很亲近,我想他们的女人内心深处多少都有些苦涩)。

另外,三个男主看起来都对女性没有太大的兴趣,都是女方主动霸王硬上弓;男主都很爱国(宋一坤不愿做意大利方在国内套利洗钱和利益输送的工具;丁元英不愿帮德国私募在国内收割股民不惜违约;叶子农一直在帮中国目前体制辩护)。

男人没什么也不能没脑子。

以上浅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