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外人
文/李萍
读完哲学大师加缪的《局外人》,差不多一周之久,当时内心受到很深的触动,但是一经搁置,那点思考也逐渐变得模糊了。今天又看到这本书,翻了一下,还是决定要把这点不成形的拙思梳理一下,留作以后的比对。
《局外人》这本书是加缪的成名之作,也是加缪最具代表性的一部作品,这本书和《鼠疫》两部作品使得加缪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见其具有高深的文学价值。
整本书以极其荒谬的人物和怪诞的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所表现出来的主题便是“人生荒谬”,他认为这个世界充满荒谬,人不可能摆脱孤独,更不可能认清现实,变得理性,人生根本是毫无意义的。其实,荒诞之下融入了作者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局外人》出版于1942年,由于加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世界大战对加缪的心理造成了非常大的伤害,也让他更冷静的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莫尔索在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反常行为,因为疲于应付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虚伪而选择沉默,对什么事都漠不关心,不管是对交友,婚姻,工作都是一样的态度。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真实的,从不撒谎。他在母亲的葬礼上表现出的冷淡的态度,有异于常人的悲痛欲绝,没有流泪,后来又由于阳光和炎热又莫名其妙的杀了人。莫尔索无疑是一位局外人,他的所言所行,表现出来的冷漠、懈怠、满不在乎……充满怪诞。也正是这些怪诞的表现,最终把他自己送到了断头台。
但事实上莫尔索真的对他的母亲没有感情吗?他几次想到自己的母亲,在死亡到来之前他又一次想到自己的母亲,他理解了母亲的死亡是得到了解脱。为什么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那是因为听到其他人像设置好的闹钟一样准时发出的恸哭声而被震呆了,他哭不出来了。那种形式上的爱真的是爱吗?还是为了掩人耳目而伪装出来的虚假的表现?他在内心深处无疑是爱他的母亲的。只是这份爱埋在了心里。埋在心里的爱就不是爱吗?他尊重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这种有异与常人的表现很显然被冠以不孝、自私、冷漠的罪名。无论放到当时的法国还是我们国家都是被大众所蔑视、所不耻的。或许大家所蔑视的并不是他的表现本身,而是因为这种表现让他看起来与众不同,因为你不一样,所以你就是公敌。因为你真实,当大家都沉浸在自己虚假的荣耀里,你凭什么那么真实?你真实,你就得死。
在莫尔索的案件被审理的过程中,他的表现同样是荒诞的,更为荒诞的是庭审的过程,根本不关注案件的细节,而是一个劲的追究莫尔索为什么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表现的那么冷漠。他自始至终都是局外人的身份,没有人相信他不是故意杀人的,也没有人愿意听他的陈述,他的律师也否定他真实的说法,认为说真话不利于案件的审理。而法官确定他是个冷酷无情的人,就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确定他就是杀人犯,而且认为他蓄谋已久。这样的宣判是不是过于草率,过于荒诞。
加缪想告诉我们什么呢?我想是这样的:一个太过于真实的,随心所欲的人是不被社会所容纳的。这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自由都是建立在不自由的基础上的。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审判官,我们的一生都在对身边的人或事进行着审判。审判的依据是什么呢?因为他是好人所以不会犯错,因为他是坏人所以不可能做好事?这些都只是自己内心之中的感受。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所以,人和人之间不可能做到感同身受。世事也不可能是非好即坏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更何况你没有经历过他所走过的生活,所以,对于别人还是不要自作主张、妄加揣测、随便就下结论的好。
而莫尔索临死之前的表现是坦然的,他觉得自己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他和自己做了和解,他选择坚持真实的自我。即使不被理解,不被接受时,但仍有坚持自我的勇气。在异己的世界中,你我岂不都是局外人吗?当你被生活误解,被温暖冷落的时候,是否还有坚持自己的勇气呢?是否还甘心做个敢于忠于内心、拥抱幸福的局外人呢?
最后引用罗曼罗兰的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真正的英雄主义,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以后,依然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