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风格,我们看到的都基于我们的经历
我们每个人看待事物的切入点与结果都不尽相同,这造就了我们每个个体对世界的看法与情感都大相径庭,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界斑斓可爱的一个重要方面。
多样的文明,多样的习俗,还有饮食、语言、穿着打扮等一切习惯的多样性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以及我们各自的性格都有明显区别。
而这一切都来自于我们过去的经历,这些经历不仅是外在的环境经历,也包括我们内在的情感经历,最终起作用并反馈出来的是我们每个作者内心的认知与表达。
素描课上,同学们围坐在模型的四周,每个同学看到的模型的位置、角度与光线反射及背景等各方面产生了不同呈现,所以画出来的同一个物体都不相同。
生活在赤道附近的人说世界是绿色而炎热的,而生活在地球两极的人们的世界记忆是白色且寒冷的;
靠海地区生活的人们习惯于以鱼获海鲜为美味,内陆地区则以禽畜为佳品。
这些环境上的不同经历造就了我们语言、风俗、性格、穿着和饮食等一系列习惯的不同,而这些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反应在作品上。
情感经历方面对我们创作者的影响与认知更是决定性的,这里有一个小例子:
A君是个从小热爱养狗的人士,在他看来狗狗是人类最好最真实的朋友。某一天,他养的这条狗因为某种原因咬伤了一个小男孩,而小男孩的父亲B君把这条狗给当场打死了。
在B君看来,狗就是伤害人类的恶兽,他担心他的孩子会被这个心理烙印伴随一生。
再比如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总是在心理上缺乏安全感而形成对世界某些方面产生认知上的畏惧,久而久之,性格会变得比正常孩子自卑而焦虑,那么他看到世界的颜色还会和我们一样吗?
有一句很出名的话:“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我们每一个作者对世界事物的认识与表达是有差别的,这就形成了我们各自的风格特征,也是世界文明多样性的明证,更是我们经历不同的产物。
然而,我更喜欢这句话:“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不要用你的认知与切入点或者经历去评判别人的认知的优劣、高低和对错。
写作上而言,不要用你的经验抹杀别人的风格,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么对创作世界是灾难性的,如果每篇文章都是同一个风格腔调,每个故事都只有一个结尾,那这些文章还有什么意思?
诚然,写作是需要学习的,它绝对是一门技艺,一门技术活,但我们在学习别人技巧时,请保留我们自己的风格与认知,这样的世界才是美丽的。
我们有不同的经历,就一定有很多相同的经历,我们有很多不同点,也有很多相同点,籍着这些相同点我们产生共鸣,籍着这些不同点互相欣赏,我们和而不同。
“你是如此不同而又与我如此相像……”,“现在的你就是过去的我……”,“我多么想变成现在的你……”,“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